今年,我有一种莫名的时代感

职场   2024-11-18 15:13   北京  
贾樟柯的电影《风流一代》本周五就要上映了,我蛮期待的。看剧情介绍,电影大致讲述了巧巧从 2000 年开始,跨越 22 年的情感历程。我忍不住会想,2000 年的时候我在干什么,以及内心又期待着什么,记忆还只剩下个大概轮廓,细节已经全然忘记。
回忆的话,这二十年时间,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想起邓小平曾经回顾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状态,他说当时社会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但肉眼可见的,从 2000 年往后的 20 年,我们踏入到了一条时代湍急的河流之中,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周末看讲述萧红一生的电影《黄金时代》,看到萧红所处的历史时期,是战乱、震荡和落后,所以,不可避免的,她面对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东西,站在历史的远处,我去琢磨,无论怎么努力,她都没得选。所以,人一辈子,能赶上过去二十年,算运气很好,很会投胎了。
年初去深圳,听网约车司机和我讲他的故事:“2003 年在深圳,以当时自己的经济情况,房子已经很贵很贵了,那时候,几十万,巨款了。但只要咬住牙,借钱付个首付,买套小房子,那往后就能享受到这个城市发展的红利,就在这座城市立住了。要不然,靠网约车,挣的都是辛苦钱,怎么可能在深圳安家?”
与此相关的,上周我还听到一个用户的故事,他 2017 年来北京,2022 年社保 5 年了,同样是咬住牙掏空家里几个钱包,买了套房子。然后现在,跌了不少,他肠子都悔青了。
是判断力有问题吗?不尽然。我觉得更多的是时代带来的宿命感,很难避免。就像那位网约车司机,他当时咬牙买房子,其实也存在下跌的可能性,只是,他恰好就处于那个上升的通道中。这事情,和他没关系,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系。
今年,我写文章聊过几次时代感,特别是今年大家都喊钱难挣的日子。
我意识到,这些年我看到的蒸蒸日上的生活,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中的。把镜头拉远了看,几千年的历史窗口当中,也就只有这一段时间如此。
几年前我听吴军讲过一个观点,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挣到了比自己父亲、爷爷多几百倍的钱,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能力就比先辈强很多,只是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做对了一个选择。
是这样。
只有当把自己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中,理解了时代变化之后,我们再去思考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会更容易平和一些。
就像时代会分阶段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职场也是分阶段的。
我姑且根据自己的浅薄理解,下一个定义:20 岁初入职场到 35 岁是一个阶段, 35 岁到 40 岁是一个阶段, 40 岁到 50 岁又是一个阶段, 50 岁到退休又是一个阶段。
刚刚毕业进入社会后,一个人年富力强,有时间,有好奇心,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子冲劲。只要愿意拼搏,愿意学习,那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我相信不管哪个年代,社会总需要这部分劳动力。
而后,到 35 岁前后时,我们思想上逐步变得成熟,内心已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时候,外力想再改变我们,并没有那么容易,哪像 20 多岁时那样,能够和海绵一般,不断地吸收、筛选、融合。
这时,35 岁危机迎面就来了。工作能力几近碰到天花板,同时,生活中又开始碰触各种七零八碎的事情,体力也大不如之前。到此,职业生涯第一阶段的增长几近停滞,我们灰头土脸地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坎。
第二个阶段,我认为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读库创始人老六曾经写过一篇《三十五岁必死》的文章,他说自己在三十六岁前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危机,后来和别人交流,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在第三个本命年时经历关键一坎。
后来他总结道:
三十五岁的死亡,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死亡”,心智停滞,希望不再,知识更新和大脑活性陷于停顿,情感和心灵日趋凉薄,其后走向生理死亡的每一天,貌似虎虎生风,实则行尸走肉。
另一种死亡,则是蜕变重生,从旧我中挣脱出来,完成心理重塑和人生重构,哪怕外界和外貌依然故我,大脑和内心已经焕然一新。
也许作者的表达有些夸张,也许还存在第三种可能,但可以确认的是,在触碰到第一个人生的天花板,同时,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状态中,或主动的,或被动的,绝大部分人都会完成一次重要的人生蜕变,甚至变成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人。
我身边这个阶段的人比较多,我的感觉是大家的心态和第一阶段比,都会有些许变化。有的人会把重点放到家庭上,工作上差不多就得了;有的人呢,则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只能往后退,他处于被动的选择之中;还有的人,则是通过转型做管理,或者参与创业,重新找到了新的职业支点。
总之,这个阶段,大家在经历阵痛之后,找到新的职业方向,或者更准确的说,说人生方向。
多说一句,现在我越发觉得,人到中年之后,最怕的不是什么精力的衰减,琐事的增多,上有老下有小这些,而是一个人封闭在自己那套凝固的价值体系里——他做所有的事,都是在不断强化那套价值体系,而非修正。
长此以往,他就会变得封闭且固执,器局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窄。因为不管什么事儿,他总能在自己的逻辑里快速闭环,快速自洽。这挺可怕的,认知上的局限会让一个人的偏见越来越多,多到有一天已经无法纠正了。
紧接着,就是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我观察身边的人,40 岁之后,大多人在职场中竞争力都会减弱,一是各大公司对大龄员工有偏见;二是对于很多岗位而言,这部分人的性价比也没那么高。
我把这两个阶段列出来的原因是想和你探讨一个问题:也许后两个阶段中,大部分人的薪资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增长,甚至还会减少,那之前是否对应做过财务规划,以及有没有想过,到底自己想做什么事情。
我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但我知道的是,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我们对工作的需求和竞争力都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做具体事情的手艺很重要。第二阶段,软性的能力很重要。第三阶段,人脉和影响力很重要。第四阶段,能去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很重要。
昨天看纳瓦尔的采访,他说钱买不到三样东西:健康的身体、有爱的家庭和平静的内心。挺认同这个观点的,越早意识到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越重要。
---
欢迎加入墨问的交流群,我会在群里用墨问便签,和你分享自己看到的关于产品、创业方面的最新趋势。

MacTalk
墨问西东出品。在这里,我们聊互联网、职场、管理、创业、产品、软硬件、内容创作、人物、摄影等…… 不做快餐,用文字酿一杯葡萄酒,沉醉,回味悠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