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张一鸣写的一篇旧文

职场   2024-11-15 12:20   北京  
前段时间,我写过 Arc 浏览器的新闻。这款在小圈子里很火的产品,最终还是没能走向大众市场,他们 CEO 表示未来 Arc 不会再开发新功能,而是要再造一款新的、门槛更低的浏览器产品。因为他们判断 Arc 终将是一款面向小众用户的工具,它太复杂,太难上手,很难像 Chrome 那样成为主流的浏览器。
评论区有人说 Arc 公司要黄了,我回复说那不至于,它只是遇到了绝大多数新产品都会遇到的问题,即已经获得了一部分核心用户的青睐,但同时,也很难往出再影响到新圈层的用户。
这种情况下,无外乎就两种解法。第一,继续迭代产品,努力俘获新用户的欢心。第二,放弃老产品,重新开发一款新产品。很显然,Arc 浏览器选择了第二种方法,我相信他们其实在第一条路上已经做了充分的努力,所以最后才下了判断。
有本书叫《跨越鸿沟》,我之前推荐过很多次。它的核心是讲一个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走向成熟,必然会经历五类人群: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而这些人的性格特质都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天生喜欢尝试新东西,但有的人却非常保守,它习惯性排斥陌生的事物,也拒绝主动学习。
所以,一款产品,从一个人群渗透到另外一个人群,很难很难。特别是从早期采用者跨越到早期大众的用户群,就像鸿沟一般难以逾越,大多数产品都是死在了这个阶段。
创新者、早期采用者这部分用户,他们天生喜欢拥抱新事物,但占比也很少。我相信,任何一款产品都不乏铁杆粉丝,但想真正地走向大众市场,只靠铁杆粉丝肯定是不够的。
相比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处于早期大众和晚期大众的用户则比较谨慎,相比尝试新东西带来的快感,他们更喜欢成熟且对自己有直接价值的产品。
Arc 浏览器是有不少创新,但相比复杂的切换和学习成本而言,那部分创新对于大多用户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其实,作为局外人,以及用户,我也同意 Arc CEO Josh Miller 的判断:这款产品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它的天花板。
其实敢于及时做出决断,不恋旧战也很厉害。我想起张一鸣早先在 2013 年 3 月时针对 Google Reader 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佩奇关闭 Google Reader 的魄力叫好》。彼时,今日头条刚刚上线半年时间, 作为同类型产品,张一鸣大概也认真研究过 Google Reader 的策略。
至于为什么 Google Reader 没有做成,张一鸣的分析是:“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Google Reader 今天的离去,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
简而言之,Google Reader 是一款好产品,但它却只能满足很小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因为想把 Google Reader 用好,需要用户具备很强的信息组织能力。而绝大部分用户,是没有这个能力和耐心的。
Google Reader 和 Arc 浏览器如出一辙。我用过 Arc 一段时间,当时的感受是,用户习惯改变带来的不便,远大于小创新给我带来的惊喜感。所以,在坚持了两天后,我麻溜卸载了 Arc,重回 Chrome。
现在,我们再倒回去看,相比 Google Reader,张一鸣做的今日头条完完全全是新一代的产品,它不仅仅是门槛更低,而且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所以,Google Reader 那时候要做的是大调信息架构,而不是在局部做微小的迭代。
当然,无可否认,Google Reader 当时还有很多忠实用户。但对于谷歌而言,那点用户实在太少了。如果把 Google Reader 给到一个小团队,那我相信把它转为一款付费软件,同样也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类型的 Feedly 就是这样的产品。
张一鸣的那篇文章我放到墨问便签里了,你可以看看。虽然那时候今日头条还没大成,但从文章里,可以一瞥张一鸣的深度思考能力。确实让人心服口服。

MacTalk
墨问西东出品。在这里,我们聊互联网、职场、管理、创业、产品、软硬件、内容创作、人物、摄影等…… 不做快餐,用文字酿一杯葡萄酒,沉醉,回味悠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