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个用户留言说,他们已经失业有一两个月,找不到工作。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今年前半年,我在墨问、小红书上看到了非常多失业相关的帖子。当然,也有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毕竟离职后又很快找到工作的人,也鲜少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经历。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聊到了每个人都该想想失业了咋办。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将会无限上扬,这没问题。但你到了 30 多岁, 40 多岁,还这么想,那我只能说悟性太差。怎么可能呢?一个朋友的弟弟, 2016 年左右来的北京,学历专科,听人介绍报了个培训班,学成之后去了丰台一家小公司里干 Android 开发。他纯粹是把这个工作当成一个谋生手段,技术上天花板非常低。2020 年,疫情时,公司经营情况不好,发不出来工资,很多员工都离职了。但这小孩出去投了一圈简历,也没找到工作。等到 5 月时,公司缓过来了,于是,他又接着干,老板还觉得他挺忠诚。直到今年过完年四月份,公司实在经营不下去了,他被迫离职回了老家。朋友开玩笑说,他弟弟硬是把这家公司熬倒闭了。从 2016 年到 2024 年,八年时间,这孩子省吃俭用,硬生生攒了 100 多万。回老家后,他买了套房,准备结婚。我估计他这辈子基本不会再搞 IT 了,从他的角度看,八年时间,挣了 100 多万,已经算天下掉馅饼了。另外一个朋友,技术底子不错,去年年底网易裁员,他领了大礼包之后,休息了一个多月。过完年之后找工作,他发现没那么容易。意向中的几个大厂面试都没过,甚至有的连简历都没过。而中小公司,又很难支付得起他的工资。所以,我记得有段时间他非常焦虑。中年男人么,有不少的房贷,还要养家糊口。如果薪水打折太多的话,那势必会影响到他的小家庭。五月中旬,他降薪去了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之前在网易,五险一金全额交,算下来,他一年的收入大概 60 多万。而现在这家创业公司,除了五险一金打折扣之外,薪水还降了 25% 。好的是公司不加班,团队氛围也比较好,所以朋友倒也觉得可以接受。前面两个都是下行的例子。还有一个朋友,上个月底从抖音离职之后,他休息了半个月,然后跳槽到了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中间,人家总共拿到过四个大厂的 Offer,并且薪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为什么这位朋友能这么顺呢?除了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不错的履历之外(之前都在大厂,并且一直做交易相关的工作),我从旁观者的视角看,他的综合能力也不错,表达时逻辑清晰、有商业思维和大局观。以上的三个例子中,三位主人公的命运各不相同。除了运气之外,我相信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普适的经验。第一点,在当下互联网收缩的背景下,学历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逻辑很简单,当人才市场上有大批的简历时,最直接的筛选方法就是通过学历。尤其是大厂, 985 基本已经成为标配,甚至硕士也快成为标配了。上半年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就今年这个时间节点,如果你有亲戚学历是专科,然后还想从事 IT 相关的工作,诸如程序员、产品经理、运营、PMO 等,那我的建议是趁早劝退。从概率的角度看,他的职业天花板实在太低了,这又不是 2014 年整个行业都缺人的阶段。一个人的选择,当然要考虑历史的进程。第二点,手艺非常重要。这一点我想不需要多啰嗦,近一两年,我身边有太多的人,它们之前做管理的工作,但跳槽之后,又吭哧吭哧去一线干具体的事情了,因为他也再找不到管理类的职位。对于企业而言,啥时候都缺能干活,能做事的人。再说直白一点,只要你手艺在,那多多少少就有机会。就像上面第二个例子一样,降薪之后,性价比高了,也还是能碰到合适的机会。怕就怕的是像第一个例子中朋友的弟弟那样,技术几乎没长进,和外面的世界完全脱节......第三点,在公司里,要主动思考怎么创造价值,怎么解决问题,让自己尽量处于漩涡中心。不要老是退缩,嫌麻烦,逃避思考,被动的工作。主动往前一步才是更重要的,千万不要混日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停止提升能力。第四点,打磨手艺,拓展人脉,提升影响力。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这个我之前说过很多了,不再赘述,你感兴趣可以搜索关键词找到之前的文章。昨天,OpenAI 研究员 Jason Wei 在 X 上分享了他同事的一段话:“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我能做得这么好?我认为我没有比别人更聪明或更有经验。我的竞争优势在于,我更愿意坐下来,彻底调试代码并完全理解它。我更愿意熬夜完成工作,无论需要多长时间。因为我是愿意这样做的,所以我对任何基础知识都不害怕,我知道我可以构建任何东西。”社交媒体上,很多人抨击他的观点,说他归因错误,更核心的原因是他在一趟更快的列车上。我同意这个反驳的观点,但同时,也觉得那段话是肺腑之言。因为再往前倒腾,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在这趟列车上。
我的底层逻辑永远是,如果外部环境你无法改变,今天什么天气你无法改变的话,那你就需要改变自己。
这两天我在看美国候选副总统万斯的书《乡下人的悲歌》,其中他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察:美国的穷人会把成功的人分为两种,要么是他们有天赋,要么是他们运气好。总之,他们不觉得勤奋有多重要。
但你可以观察下周边的人,那些做出来成就的人,勤奋几乎是必要条件。我之前多次分享过陈丹青在《贾想》序言中写的一段话。当然,这段话,也经常被人抨击说没用。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我只是相信这种做事的逻辑。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中国人常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很多人把这个命理解为命中注定的意思,我不是,我更喜欢把它理解为概率。像陈丹青说的那样,认真做事,主动做事,兼顾手艺、人脉和影响力,那就等于是在提高概率。咱尽量自己旺自己的命。有的人已经好几个月找不到工作了。看上面的文字,并不能帮到他们。我也不知道失业了该怎么找到工作,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我知道,天塌不下来,前方总有路可以选。下面是我同事之前写的,在文章的最后,送给你:高考,我没考好。成绩一言难尽,离预期差了 60 分。但临近高考的最后两次模拟考试,我都是全校第一,风光无两。成绩出来后,我感觉天塌下来了,那些曾经美好的幻想像个泡沫一样,一下子被戳破。日子没了依靠。填报志愿时,我在学校外面碰见了同样没考好的同学高全,我说,这辈子完了,上不了好学校了。本以为他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没想到,高全说:“这才哪到哪,人生才刚开始。”他的话,我一直记着。现在创业,虽然也难,偶尔也悲观,但我从来不会觉得人生到了什么危急时刻,人生长着呢。咱走着瞧。和创业相关联的,我还在运营一个以十年为单位的付费内容产品:卖桃者说。为什么做这件事,一方面,我喜欢创作,我希望能有一个非公域、长期连接的通道给信任我的用户输出自己的思考和洞见。另外一方面,这部分收入也可以成为我们团队通往梦想路上的盘缠。我在创业,也在认真生活,而这个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真实的问题。诸如 AI 大模型来了后,墨问如何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之中;中年人的困惑;如何管理一个创业团队;35 岁,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这些,我都会如数写到“卖桃者说”中。也许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经验,能够给你带来启发。“卖桃者说”是我从 2016 年就在保持更新的个人思考笔记,当时还是用 Newsletter 的形式给读者推送我的笔记。2016 年订阅人数满 500 人之后,我就关闭了订阅入口,因为 Newsletter 真的不咋好用,邮件打开率非常低,还经常被厂商扔到垃圾箱里。所以从 2016 年~2022 年初,这 6 年的笔记内容,只有这 500 位读者能够阅读。后来,我做了自己的产品——墨问,大部分的创作都会在墨问上完成,我也把自己从 2016 年写到现在的个人笔记都迁移了过来。随着墨问的功能逐渐完善,有了合集、分享权限设置等等功能之后,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产品更好的服务读者了。于是,2023 年初,我跟团队说,要重启“卖桃者说”的订阅,并承诺连续更新 10 年到 2033 年,每周至少发布 1 篇我的创作笔记。这是一个长达 10 年的刚性兑付承诺,我也希望能够记录我的所思所想所经历:记录这个时代,记录墨问,记录我和我的用户。很多思想就像闪电划破长空,不记录下来,瞬间就会消失无踪。到现在,“卖桃者说”已经有六辑内容,整体交付了 260 多篇,内容涵盖了产品、创业、读书、摄影、历史、音乐等等,都是我思考的呈现。这里的大部分文章从未在我其他的内容产品或者其他平台上发布过。另外,已经订阅“卖桃者说”的朋友应该知道,每一位订阅用户,不仅可以加入我个人运营的卖桃读者群,同时还可以添加我的私人微信。这些需要我一个个手动处理,因此,我不会持续开放订阅,而是不定期开放,每次大概一周。今天,是本次开放周期的第一天,同样持续一周,7 天后订阅窗口关闭。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加入进来。订阅价格是 1024 元,一次性付费,不需要重复订阅,阅读内容涵盖了从 2016 年到 2033 年的“卖桃者说”文章。下图是目前已有的 261 篇文章目录。如何订阅“卖桃者说”?通过下方海报左侧二维码支付并保留支付截图,支付后添加右侧二维码工作人员并发送截图,她会给你推送我的个人微信,由我来给你发送笔记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