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幸 荣耀 荣光
文摘
2025-01-18 22:55
海南
![]()
2025年1月17日,对我而言,是一个被 “三荣”之光笼罩的的日子。此次的国防科技大学63研究所之行,我既为受邀做颁奖嘉宾而深感 “荣幸”,也为所里接续创造的辉煌成就而满怀 “荣耀”,更为获奖者奉献进取的出色成绩而倍觉“荣光”。受邀颁奖的荣幸。几天前,当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王主任清晰地传来邀请我作为颁奖嘉宾出席活动的消息,刹那间,惊喜与荣幸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活动当日,我身着整洁笔挺的军装,踏入表彰大会现场。看着那些在各自领域里拼搏奋进的优秀者们,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深深的敬意。他们眼中闪烁着的期待与紧张,恰似我曾经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模样。当主持人饱含激情地宣布颁奖环节开始,我深吸一口气,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舞台。接过奖牌,那沉甸甸的质感传递到掌心,仿佛也承载着获奖者无数的汗水与梦想。我深知,作为颁奖嘉宾,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付出与坚持。而我,是如此幸运,能够成为见证这份荣光的一员。在这个瞬间,我仿佛与强军事业紧紧相依,成为了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升格受聘的荣幸。颁奖结束后,我迎来了更大的荣幸。当“国防科技大学特聘专家”荣誉证从任所长、刘政委手中递到我手中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从2022年10月28日成为63研究所特聘专家,到如今受领国防科技大学专门制作的木框式荣誉证,这不仅是层次的升格,更是责任的加码。在随后主持人围绕先进文化与强军文化展开的随机采访中,我有幸分享自己对强军文化的理解。这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所学所思能够为强军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一种无比崇高的荣幸。它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以更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国防科技大学的发展倾尽全力。领导重视的荣幸。当充实而意义非凡的活动落下帷幕,我踏上返程之路时,任所长、刘政委与迎接我来时一样,又一起把我送到大门口,王主任更是一路陪我到机场。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领导的用心与我们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领导能放下繁忙的事务,亲自迎送,这份真诚与重视,犹如一股温暖的溪流,缓缓流淌在我的心间。这绝非仅仅是一种礼节性的行为,更是对我这个退休老兵的尊重,也是对我未来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期许与鞭策。它让我明白,在追求个人事业的道路上,身边的支持与鼓励是多么重要,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将随着这份情谊的加深而愈发重大。历史沉淀的荣耀。63研究所的历史,是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其前身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为国防事业培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从国防工业学校,历经南京工业学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变迁,每一步都深深印记着时代的发展脉络。回首往昔,1960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走进教学楼参观,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对学校当时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国家对国防工业教育事业重视的有力体现。1961年10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视察,众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纷至沓来的访问,让学校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这既彰显了学校在当时国内教育领域的卓越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新中国国防工业的蓬勃发展之势。这种历史的荣耀,绝非只是过去的辉煌记忆,它犹如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63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落地生根、发芽成长。过往的辉煌,为后来者树立了更高的目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勇攀新的高峰。从历史的视角审视,63 研究所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在传承中创新、在荣耀中奋进的壮丽奋斗史。过去的荣耀,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为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全面建设的荣耀。在当下,63研究所的全面建设成绩卓越。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大谈心深交流真关爱”活动,如温暖的春风,轻拂着每一位63所人的心间。当每一个个体的梦想与集体的目标紧密相连时,所汇聚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才,是63研究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人次入选国家、军队和学校人才培养工程,以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路径,激活63所人的奋进新动能。这一数据的背后,是研究所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培育。这体现了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深知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根本所在。而支撑各级重大演训活动,以最佳方案、最深洞察彰显创新攻坚精神,则体现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融合。在保障与关怀方面,63 研究所同样不遗余力。举办游园会、美食节,军警地联建平安营区,这些看似琐碎平常的活动,实则是凝聚人心的关键举措。文化建设的荣耀。文化,是63研究所的灵魂,它如同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渗透在研究所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所训、所风、所徽,这些独特的文化标识,承载着63研究所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走进研究所,仿佛踏入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殿堂。我觉得:“小园不大,风景如画;所到之处,皆有文化。”在研究中心楼的 “所史走廊”,廊柱与走廊就像默默的历史讲述者,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独特的文化展示方式,巧妙地利用空间,让全所官兵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随时都能接受历史的熏陶。明代六部遗址的地理位置,为63研究所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研究所巧妙地加以利用,打造了明廉洁文化教育园。四个精心设计的版块 —— 明代廉政制度建设、反腐惩贪举措、清官廉吏典型和廉洁文化教育,以历史为镜,为现代的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遍布院落的主题文化灯箱及以金盾文化为内涵的化育环境,让官兵们抬头可见、触手可及,时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63研究所,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高地・金盾荣光”表彰大会的现场,光芒不仅来自于舞台上璀璨耀眼的灯光,更源于每一位获奖者身上散发的熠熠光辉。颁奖词,无疑是这场盛会中最动人心弦的音符。“忠诚・创新” 篇章的颁奖词:恰似一首激昂澎湃的战歌,热情歌颂着那些为捍卫电磁空间主权而不懈拼搏的勇士们。“有一种忠诚,是铁血铸盾,捍卫电磁空间主权;有一种创新,是无形疆域,深研克敌制胜机理。”这绝非仅仅是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对他们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的高度凝练。他们在无形的战场上,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辛勤的汗水,抢占新质新域的制高点。他们的努力,为中国军队的强大筑牢了坚实的保障,挺起了敢战胜战的钢铁胸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与赞美,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忠诚与创新,是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师道・青春” 篇章的颁奖词:如同一股温暖柔和的春风,轻轻抚过人们的心田。“科研实践育桃李,一片赤诚铸军魂。” 寥寥数语,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些最美引路人、最美逐梦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在科研与教学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孜孜不倦,用满腔的热血播撒希望的种子,用不懈的求索点燃青春的梦想。他们的存在,不仅为学员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为国防科技事业的未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颁奖词中那句 “你们怎样,未来就会怎样”,深刻地揭示了他们肩负的重大责任与神圣使命。他们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撑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敬业・奉献”篇章的颁奖词:宛如一首深情悠扬的赞歌,献给那些最美家人、最美军属。他们虽未身着戎装,却同样为国防事业贡献着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训练冲锋在前,你们是身后的战友,家中一盏灯明,是你们温柔的守候。”这句颁奖词,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在背后默默支持的温暖身影。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让军人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国防事业。他们的付出,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点点繁星,照亮了军人前行的道路,也让整个国防事业的征程更加灿烂辉煌。他们展现出的忠诚与担当,丝毫不逊色于奋战在一线的军人,令人由衷地肃然起敬。“奋进・荣光”篇章的颁奖词:化作了一首激昂豪迈的交响曲,奏响了电磁尖兵们的奋进之歌。“殚精竭虑备战忙,风餐露宿一戎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为实现强军目标而不懈奋斗的艰难历程。他们怀揣着矢志奋斗强军的坚定信念,肩负着奋进世界一流的伟大使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们的努力,让电磁领域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芒,为 “高地”“金盾”增添了无上的荣光。颁奖词中对他们自立自强、信念如磐的赞美,激励着每一个六十三所人,在未来的道路上,要继续弘扬这种拼搏精神,为国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2025年1月17日的国防科技大学63研究所之行,让我深刻领略了“荣幸”“荣耀”“荣光”的丰富内涵。这 “三荣”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味与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激励与鞭策。我相信,在全体六十三所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强军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而我,也将带着这份 “三荣”的感动与力量,为助力强军事业尽好自己的绵薄之力。刊期:20250118![]()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