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十问”和我的回答

文摘   2024-12-24 21:35   海南  


引言:贺强,原是40集团军组织处干事,我作为政治部原副主任分管组织工作,对他了解的比较深。他为人正直纯朴,工作勤勉踏实,平时沉默寡言,笔如有神助,很快便被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等大机关选中。他这篇关于“材料”的文章是受命写作是根据领导要求对本系统讲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提纲中凝练的“10问”,言简意赅,干货满满。“我手写我心”,最后的“我写材料思想是怎么运行的?”确实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管用之法,思想性、理论性、操作性非常强。我急切地想分享给年轻的同道战友,真希望对正在发奋进取的你有所帮助。

1.材料是什么?

材料是与人说话、与人交流所用的素材和资料。是写材料的人与用材料的人,与听材料、看材料的人说话和交流。当它是用来念的时,是通过语言声音在交流。当它是用来看的时,是通过文字符号在交流。

2.材料怎么分类的?

材料是公文,分制式与非制式两种。制式的包括命令、通令、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通告,会议纪要等12种。非制式的包括讲话材料、发言材料、汇报材料、经验材料、事迹材料、总结材料、调研材料、研讨材料、谈话材料、党课材料,等等(我还写过祝酒词、欢迎词、欢送词、拜年词、各种主持词、领导孩子的诗歌之类)。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材料”,主要是非制式公文。

3.材料的特性是什么?

材料是应用文,最大的特性是应用。它不是散文、诗歌、小说、戏曲。既然是应用文,就要搞清楚谁用、用它干什么、在什么情境下用。

4.材料是怎么起作用的?

材料的作用机理是传情达意,影响和改变交流对象的思想,让受用者从不知道到知道,不重视到重视,不喜欢到喜欢,不会做到会做。上乘的材料,甚至能让受用者重新认识使用者。

5.念的材料与看的材料有什么不同?

看的材料是眼睛捕捉信息之后,直接传递给脑袋,它有时间思考,而且可以回头看,联系起来看,所以脑袋可以充分琢磨,念的材料是受用者靠耳朵捕捉信息,声音信号经过转化之后才传递给脑袋,受用者当时又无法重复地听,所以必然有理解延迟和信息损耗。这就要求,写念的材料时要充分注意现场感和受用者的接受度,抓住他的耳朵,让他愿意听,期待听,以便更多地接收念出来的信息。同时要注意在场的间接受用者会听出什么感觉,他们会怎么琢磨你?特别是现场有职务更高的,或者同级别的时,念材料的人定然会顾及。写材料的人必须预想到。

6.什么样的材料是好材料?

让使用(受用)材料者达到目的,受到影响的材料是好材料,比如,领导来听你汇报,你是不是想让领导知道你对他很尊重,同时对工作很认真,思考很有深度,做事很有担当、做人很有原则,但又不便于直接表达。比如,让你介绍经验,你是不是既想说自己抓得好,又不能让听者反感?怎么才能达到目的,产生影响?要追求真事、真理、真情的统一,真事是反映事情的全貌,真理是揭示事物的规律,真情是为了让别人共情。

7.材料为什么难写?

因为写材料的能力是理论修养、认识能力、实践经验、文字水平的综合反映。写好材料,往往难在受5个东西影响:①理论功底(基础理论,包括跨学科的基础理论),②认知装置(通往真理的路,就是思想方法),③基本信息(包括材科使用者的习惯、特点、情绪),④经历阅历(决定你的共情能力),⑤世故人情(要懂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的情感走向)。

8.什么是材料的灵魂?

有人说是思想,有人说是问题,或许都不完整。材料的灵魂应该是“受用”。思想性决定材料的高度和深度,但当你面对的是一帮高人时,拙朴一些、老实一点往往更好。问题导向决定材料的实用价值,但材料毕竟不是说明书,需要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受用”是从效果角度讲的,是对此时此刻,一事一理,那人那情的深度把握基础上的综合效果,一个材料写出来,写的人、看的人、念的人、听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受用了。

9.写材料一般应做到几点?

把事实搞准确,把思路搞清楚,把观念搞鲜明,把内容搞充实,把文字搞干净。简单地说,就是全、准、实、美的四级阶梯线。“全”就是无论理论逻辑(一般按照思想、工作、组织领导和作风的逻辑展开),还是材料中某一句话,不能缺胳膊少腿,必须完整。“准”就是对使用者和受用者的情况看的准,工作信息对得准,语言文字用得准。“实”就是思想作风要端正,工作要求要实际、对受用者的态度很实在,不能让人感觉不靠谱、不可靠,“美”就是在全,准,实的基础上追求文字的感染力、穿透力,传播力。

10.写材料有什么好处?

写材料会逼着人学习,会培养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会提醒人积累资料,写材料是对思维能力的最好训练,它会使人勤奋、善思,严谨、机敏,缜密、深刻,变得卓尔不群。写材料还有一个特殊功用,能够填平你和领导的鸿沟,包括你和领导思想认知的,个人情感的、职务层级的鸿沟。你给领导开车门、撑雨伞、洗衣叠被、办具体踟腿的事,领导当然不会一点也不关注你,但真正让他平视你、记住你、高看你、重视你、厚爱你、倚重你的,是你把握真理的能力。这个能力一般工作中不容易看见,材料中却很容易看见,能写出一篇高度、深度、实度、优美度都不俗的材料,是你综合能力特别是把握真理能力不俗的直接反映,没有人不爱惜人才,因为事业需要人才。

我写材料思想是怎么运行的?

4句话——

第一句是思想通天,情感入地,落笔持中。

第二句是用农民的话讲大道理,用专家的话说平常事,用硬汉的话写真感情。

第三句是转弯处求奇,接事处求理,表情处求顺。

第四句是拿乔峰的劲,守虚竹的拙,显段誉的纯。

思想通天——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怎么说的?政策法规怎么定的?前沿学理是怎么样的?普遍真理怎么表述的?换言之,就是政治权威、法规权威、学术权威、基本常识,当然还有人性的深沉需要。想一想我们“挑思想"的话是怎么说的?要么是某主席指出,要么是某法规明确,要么是孔子孟子老子曰,要么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柏拉图、卢梭、莎士比亚、歌德、但丁,尼采讲,要么是俗语俚语谚语,等等。实际都是为了掌握理论的制高点,铺设真理性、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

情感入地——用材料是为了交流,是交流就必然要走心。没有人愿意听,愿意看应景应场的话、装腔作势的话、虚头巴脑的话。我们尤其不要把材料使用者摆在绝对正确的、至高无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与受用者对立的位置,要让他成为大家愿意相信,愿意亲近的人。有首儿歌里唱到,“我扶着一个老人走过马路,再看看太阳,太阳更鲜艳了"。这是把材料受用者当傻子,整个情感基调是飘的、悬的,孩子都不会相信。然而,老百姓说的“鞋合不合适,脚最清楚”“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样的话,传播力就强了,因为它是真的。

落笔持中——材料用语要保持一种近乎苛刻的客观性。因为客观性丢掉一寸,材料的可读性、可听性就丧失一丈。写材料时,再爱也不写溢美之词,再恨也不写欲加之罪。如果材料里充斥着曲意缘迎、过度吹捧,或者义愤填膺、嫉恶如仇,只能说明写材料的人是“愣头青”或者"别有用心”,材料本身也是“注水猪肉”

用农民的话讲大道理——要给农民讲清左倾与右倾的区别肯定不容易,但你告诉他,你老婆生孩子,九个多月出来最合理,不到九个月就出来就是左倾,过了九个月不出来就是右倾。他一下子就明理了。我们常说的兵言兵语、群众语言就是这样的话。常识未必不深刻,土话往往藏真理。毛主席曾经问一个秘书什么是政治,秘书引用了一大堆书上的话。毛主席说没有那么复杂,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的少少的”。以此模式毛主席告诉他,革命就是“让别人下来,我们上去”,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宣传就是"让百姓觉得我们好、别人坏”,婚姻就是“我想跟她睡觉"。话糙理不糙!

用专家的话说平常事——专家是真理的象征。我们这支军队是农民建立起来的军队,但我们今天面对的军人毕竟不是农民。特别是能参加一定场合的材料的受用(使用)者,往往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为了让他们深刻认识材料使用者的想法,就需要用专家也就是真理的力量来说服,正如马克思讲,理论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足够深刻,就能说服人。

用硬汉的话写真感情——感情要是深刻的感情,不要是浮于表面的、扭捏造作的矫情,不要是廉价的滥情(我们一些宣传文字就犯了这个毛病。不像是男人写的,像是女人写的)。港版《天龙八部》里,乔峰大战聚贤庄,生死难料。在他一连击退数十名高手后,一名少林高僧主动向他进攻。这时乔峰虽然身负重伤危在旦夕,但是杀一个少林和尚绰绰有余。然而乔峰却讲“乔某一身功夫出自少林,所谓饮水思源,怎能杀戮少林高僧?今天我反正也是一死,就少杀你一个。”这段话没有一句绵绵软语,却将一个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展现无遗,也将打着“民族大义”旗号、实则心怀鬼胎的围攻他的人衬托得渺小可悲。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讲,大众情感类似于女人的情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戈培尔还有句名言,只要有宣传,愚蠢者比比皆是。

转弯处求奇——人有味觉疲劳、视觉疲劳,也有听觉疲劳。听材料新像听歌,听相声,听评书,你期待一个调子、一个模子听到头吗?当然需要跌宕起伏,有时甚至需着一惊一乍。催眠曲的特点就是从头到尾没有“跌宕感”,所以才能催眠。念材料为了防止催眠效果,一定要注意“跌宕感”。

接事处求理——事例是为了说明道理的,举事例必须高度契合道理、支撑道理,在学理上还要尽可能深度观照。所有事例都是佐料,都是为了观点和道理服务的。举事例不要产生与观点和道理的割裂感,否则会让人听出,看出“主题先行”(先有结论再找事实根据)的味道,显得“没话找话说"。违背人的认知规律,还让人反感。

表情处求顺——你要表情,不能硬表,要让人觉得心里顺滑,是情到深处自然浓。就像你想让人笑,不能硬挠咯吱窝。你想让人哭,不能一味地煽情。要让人感觉你是无心在表情,是在客观阐述道理和事情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带出了感情。

拿乔峰的劲,守虚竹的拙,显段誉的纯——讲的是一个材料给人的整体感觉,三者不可分离。乔峰力可拔山、杀伐果断,却认理不认情,讲大义不讲小义,追随者容易缺少安全感。虚竹心地善良、认情认理,却迂腐有余、务实不足,难免误事坏事。段誉纯洁无瑕、如同白玉,却只有美好向往,没有兼顾功利,不符合世俗标准。金庸让三个人成为结拜兄弟,或许是对英雄形象的更高期待,写材料也要追求这三者合一的境界。要写出足够的劲道,就要有乔峰的力量;要写出实在的感觉,就要有虚竹的拙朴;要写出可爱可亲的意境,就要有段誉的纯真。




刊期:20241224

鲁霞客
军事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