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莲花落到半班戏,简述评剧发展史

文摘   曲艺   2025-02-03 12:24   天津  
评剧的形成是离我们最近的,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对其发展历史,前人总结不少,但也有许多不确切的地方。在之前整理《戏曲史上的今天》系列时,我发现了一丝线索,当时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细研究,现在又翻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新做一些汇总。

如果深挖评剧的根基,应该是源于莲花落。莲花落是佛家的“落花”,自宋代即有,为乞丐所唱,流传甚广,名为莲花乐,又称莲花落。莲花落的乐器就是竹板,虽简单,但在乡间广场却相当脆亮动听。1936年《戏世界》有篇“评剧与蹦蹦”的文章提到:“蹦蹦戏的前身是流行在天津唐山的民间歌曲,与长江流域的花鼓戏相似。”也就是说,莲花落还不具备戏剧的雏形,属于歌类。清朝时,在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已经有了发展。


莲花落艺人在演唱


莲花落是什么样子的呢?1931年天津《益世报》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所说的莲花落,不是杂耍场中有婉转腔调,有深厚韵味,有细腻表演的那种,乃是一个人拿着竹板,在各大小胡同随意歌唱,形如乞丐。”其实在清朝中期,莲花落就已有了两种形式存在,一种就是比较原始的,一人或两三人一起分别唱的“单板落子”,还有一种就是已经有了进化,活跃在杂耍场的莲花落,到二三十年代,莲花落更是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若论莲花落的腔调并不活泼,也不圆滑,但能一气呵成,词句也俗俚,演唱者也毫不松懈,字句都非常清楚,因此而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往往是人们听惯了,便不知不觉地上了隐,最能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能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表述清楚。

以前主要的娱乐形式就是歌和戏,在河北乡间,除去大班的表演外,还有农民自发的演出。民间在秋收以后会演剧庆贺,他们表演的是当地流行的一种很土的霸王鞭。霸王鞭的表演多是一男一女对唱,东扭西扭,前蹦后跳,这种形式后来衰落了,但被莲花落从中汲取了营养,一度被称为竹板戏。

竹板戏时期的莲花落还吸收了各种民调小曲,在当时很流行。随着流动及与关外的交流,莲花落又吸收了二人转的拆出。所谓拆出,就是把原来的莲花落分了场次,由俩人叙述故事改为第一人称的表演形式,在伴奏上,取消了竹板,先后加入四胡、三弦、大锣、小锣、小钹、大鼓等,但其腔调,还是冀东一带的土语,近似大鼓书,这种变革,初步具有了简单的戏剧雏形。


莲花落演唱时的情景


此时应该就是落子戏的前身,但还不能算是戏,人们习惯称为蹦蹦。为什么称为蹦蹦,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其表演沿袭了霸王鞭的前蹦后跳,也有说是因为唱的时候要敲大鼓,故而得名。

落子戏的发祥地在唐山,离着最近的就是京东的三河县一带。京东三河县是北方老妈的产地,所以有很多老妈的浪漫史和民间各种内幕的写真。落子戏的念白完全是冀东语调,唱词非常浅俗,腔调也多率直,歌词都是男女私情和家庭悲欢离合,浅薄低俗,妇孺皆知,在北方的乡下很盛行,下流社会的人们趋之若鹤。到清朝的中后期,已风靡北京、天津等地。

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很多艺术形式都有发展和提高。蹦蹦作为冀东独有的艺术形式,除去词调保留纯粹河北土语外,场面、声腔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梆子的影响,而产生蜕变,但唱词有板无眼,且只有半板,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半梆戏”。

在拆出时期,落子的形式还很简单,化妆也简便,有时两人对唱,有时一人轮演多个角色。他们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有时去赶庙会,有时串演乡村。每到一个地方,便围起布席棚,搭个临时戏台就能演,唱完一段就暂时停止,唱的人自己向观众收钱。因为流动性很大,人们称之为“旅行剧团”,说是剧团,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而已,又被称为“半班戏”

半班、半梆几乎与蹦蹦同时存在的,因为其发音都有蹦蹦相似似,所以蹦蹦戏就成了早期评剧的代名词了。


早期名旦月明珠《桃花庵》剧照


半班戏的价格很便宜,乡村的大姑娘、老太太们闷得慌了,便把他们叫进来,花上十吊八吊的就能开台。一家唱戏,街坊四邻也都来看,后来涨钱了,就几家攒钱叫来唱。半班戏演的都是田间炕头的生活琐事,也多幽默滑稽,所以一直是民间低阶层妇女的喜爱,却被男人们斥为下流。半班戏在特定时期,对底层老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种消愁解闷的好玩意。

由于半班戏在不断地四处奔波的演出中,唱腔也在不断的改进,到清末就已经非常流行了。后来一部分唱家,感受到了生活困难,遂成群结伙地想进京城里赚钱。每到盛夏,北京城就发现半班戏的足迹,晚饭以后出来串街,人们正当纳凉之时,寂寞无聊,搬出板凳来,叫他们临街一唱,大伙摊钱。等秋凉时,他们便向乡村活动。半班戏串走荒村僻镇,对于偏僻乡下人民的知识普及,有一定的功绩。

半班戏串行京冀及关外,也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国初年的半班戏,实际上已不是早年样子,有很强的群众基础,被人们逐渐接受。除去跑庙会和天桥、隆福寺一带打游击的外,就是烟花柳巷的花魁们表演。

在北京的半班戏受到皮黄、秦腔的影响,也逐渐完整了组织,唱腔也丰富了。到清末民初前,唐山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等人又将莲花落、京剧、秦腔、唐山皮影、乐亭大鼓等姊妹艺术合理的吸收发展,具了评剧的规模。因为当时莲花落还被禁演,所以起了一个平腔梆子戏的名字,简称平戏。

这里说明一点,东北的二人转也是莲花落的一种,《唐山文史资料》第七期中记载几位老艺人的访谈记录,其中评剧老艺人孙凤刚说:“东北二人转和关内的莲花落是一样的玩意儿,也是从关里过去的,他们唱的和关里的差不多,唱的时候也打竹板。” 辽西老艺人崔汉生说:“二人转是从关内七块板过去的,关里的吸收了大鼓、京剧曲牌、舞蹈以后,加上动作才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老艺人张清山说:“滦县、乐亭、昌黎一带的蹦蹦,比我们的调门好听,也是一旦一丑。”由此而见,评剧与二人转是同源,互相都有借鉴,但也是有限。

民国初年,初具规模的平调梆子戏在成兆才带领下,又进行了很多创新,渐渐改良,加入道白,加入演员,具有了戏剧特征,唱的角也有优秀、俊俏人才,影响力渐大,人们还习惯称的蹦蹦戏,在京津及沈阳一带颇受欢迎。


评剧名伶李金顺戏装照


庚子之后,半班戏园大兴,因还没有开放女伶进京唱戏,所以半班戏园中演出的全部是男伶,而女性只能在坤书馆、落子馆中演唱,只是娱乐和招揽嫖客的方式。1916年左右半班戏园才逐渐有了女性唱手,她们大多数还兼唱鼓曲、京剧等,当时以演唱评剧为主的李金顺非常有名,她在月明珠的演唱风格上,吸收了鼓曲和梆子腔的旋律,使评剧声腔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受到天津观众的欢迎,也奠定了她的评剧地位。女伶的出现,使男伶受到冲击,1919年左右,男伶为主的莲花落班社纷纷赴东北寻找市场。

二十年代初(1924年左右),当时天津华乐还没开幕,李金顺即出演于华乐,1927年华乐已改聚华,依然以蹦蹦为压轴。而继李金顺之后,又有刘翠霞、水仙花、花小仙、白牡丹、于莲舫等,使天津大小花茶馆、杂耍场有非蹦蹦不能压场之势。虽然刘宝全《大西厢》白云鹏《长坂坡》常澍田《挑帘裁衣》金万昌《鸿雁捎书》林红玉的《宋江坐楼》各有叫座能力,但终不如李金顺《败子回头》花小仙《马寡妇开店》白牡丹《因果美报》刘翠霞《借女吊孝》马金环《老妈辞活》等叫座能力强。使聚华茶园、北洋社(北洋商场楼上)乾坤楼(天祥商场楼上)大观楼(泰康商场楼上)会英茶社(德庆商场楼上)等地的常满座。蹦蹦戏在天津相当发达,甚至法租界的天福舞台成了专门演出蹦蹦戏的场所。

蹦蹦戏进入城市后,却失去了蹦蹦的原有味道,完全成了另外一种形式。渐入北平后,相比于京剧偏重于唱,曲词深奥,平民不易了解,话剧又全是念白,蹦蹦消除这个弱项,形成了唱白兼重,对白清晰,唱词悦耳的通俗化戏剧。当蹦蹦戏正盛行时,还没有评剧这样的名称,在华北一带,观众除了单纯称蹦蹦戏外,就是呼名式的,像看“李金顺去”。


评剧名伶刘翠霞演出照


评剧称为蹦蹦戏是民国时期习惯的称法,评戏之名的由来也有多种说法。一般人认为评戏的唱法使人闻而易解,犹如评书的评,因为是戏曲,所以冠名评戏。究竟何时改成评剧,也是众说不一。从史料来看,成兆才将莲花落改革后,称为“平腔梆子戏”,就已简称平戏。1922 年《大公报》的“半班剧话”中提到“今之评剧者,汗牛充栋、以时过抚拾,地异穷袭......”这是我查到的最早称蹦蹦为评剧的历史记录。《河北文史资料》中提到:“1923年,警世戏社头班到天津天福楼演出,经人建议平字加上言字旁,有评论古今之意,才定位评剧。”这又是一种说法,只是在时间上有些误差,但能肯定的是,评剧的称呼在二十年代就已有,只是不普遍称呼,并不是电影《海棠红》上映后才有的。

我们只是笼统说了从莲花落到评剧的发展简史,其实在清末民初,莲花落有三种形式:以唐山为中心的滦县、乐陵、昌黎、丰润为东路莲花落,以玉田、三河、蓟县、平谷、宝坻各县的西路莲花落,还有以迁安、抚宁、卢龙、遵化的北路莲花路。三路莲花落在语音、韵味、音乐、旋律上各有差异,但表演形式、演出剧目等方面都大致相同,这是他们唱腔频繁交流中,互相吸收发挥的结果。东路落子进化成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评剧,西路落子进化成了西路评剧,只有北路落子我还没有查到归属。


三十年代安冠英谈评戏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东北的奉天落子,实际上就是唐山落子。唐山落子传到沈阳后,一直称为落子或评戏,二十年代当地的很多广告也称唐山半班戏、唐山落子之类的,直到解放初,在沈阳的评剧团体,依然还被称为唐山评剧院。

九一八事变后,关外人到北京避难的很多,其中也有不少评剧艺人,使京津两地的评剧兴起。对这些东北来的评戏,人们习惯称为奉天评剧奉天落子。其实奉天落子与唐山落子略有的区别就是,戏词中吸收了很多奉天评书的东西,演唱风格还是梆子腔,所用乐器也是老胡琴和梆子为主,不过音调要比梆子简单,并且唱词完全用俗语,咬字、道白、韵味还是唐山音为准,对白也是平常口气。因唐山没有奉天的名字响亮,而对一般人来说,奉天评戏之名也有一种国耻纪念之意。

评戏在北方站在脚之后,又开始向南方进发,朱宝霞首创上海滩,没有多大起色,被逐出北京的白玉霜无奈南下,却打开了上海市场,这个篇幅比较长,留待下篇详述。








延伸阅读


戏曲史上的今天:全年总录

2024全年目录(附:历年所发文章汇总)

戏曲知识:两下锅与风搅雪

戏曲知识:浅谈梨园封箱与开箱

四大名旦评选过?

为啥梅兰芳特殊?--从此博士不称郎

八大胡同发展史

男旦发展简史(图文并附视频解说完整版)

臆想出来的“四大武生”

戏子 演员 票友 爱好者与混子

为王瑶卿六十寿辰祝贺戏

票界祝王瑶卿六十寿辰贺戏

奠定四大名旦地位的《四五花洞》

戏曲史话两则:《六五花洞》由来暨徐碧云被捕案

戏曲史话一则:梨园界的首次评选活动

戏曲史话一则:余叔岩遗藏秘本被焚事件

戏曲史话一则:余叔岩遗藏秘本被焚事件(续)

戏曲史话一则:杜祠名伶大会串(上)

戏曲史话一则:杜祠名伶大会串(下)

戏曲史话一则:张君秋的首次登台

戏曲史话一则:厉慧良为修复长城义演

戏曲史话两则:奎德社与文明戏

玲珑戏曲艺术
在尘封的史料,泛黄的故纸中寻真历史,以独特的视角,讲述梨园往事,把高质量的内容奉献给读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