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三十年代,两下锅的形式普遍存在,尤其是北京城的许多坤班,都是京剧、梆子都唱。两下锅和风搅雪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究竟怎么来历,如何区分呢?
《京剧知识问答》这册书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两下锅”也叫“梆子二黄两下锅”,在一台戏里,梆子腔和西皮二黄两种剧种花插着演,叫“两下锅”。还有在同一剧目中也有两下锅的演法,如《翠屏山》......。
“风搅雪”是同一剧中既有昆曲又有皮黄,就叫“风搅雪”。
书中的这个说法并不严谨。单从字面意思看,就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更能说明问题,咱先从名称来历说起。
早年在北京演出的梆子班和皮黄班界限分明,是不能混班的。当时京剧班演于前门大街以西,梆子班则在天乐、燕喜堂、福寿堂、广和楼等地。
清末田际云组织玉成班到京演出,班中的杨宝珍、李金茂、张黑、马全禄等都唱梆子,但此时皮黄兴起,梆子式微,为了迎合观众,抓住客座,田际云就打破京梆界限,邀请黄月山加入,提出皮黄梆子两下锅演法。即在同场演出中,梆子二黄一起唱,一般是中轴二黄,大轴梆子,或者中轴梆子,大轴二黄,两个剧种分开演,互不打扰。后来发展成一出戏里,京剧、梆子都有,比如《翠屏山》,前唱皮黄,后面杀山就改唱梆子了,这种演法在当时被称为两下锅,是玉成班始创。
京剧《翠屏山》
叶盛兰 饰 石秀
关于风搅雪,在当时的报刊上有一则有趣的介绍。在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嗜好戏曲,常命伶人入内供奉,当时京剧初形成,伶人竞排新戏,不足之处,就以昆弋搪塞,甚至一剧中昆乱杂凑,巧立名目名为风搅雪。
由此而见,风搅雪是同一剧目中即有京剧又有昆腔,是一种参合在一起的演法。现在京剧中也有,比如《艳阳楼》的高登赴会时唱西皮,花逢春、徐世英等走边时就唱昆曲了,早年还有《双铃计》也是京剧和吹腔同时出现。这种方式后来也有延伸,比如《空城计》,孔明唱梆子,司马懿唱皮黄,还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王紫苓、魏喜奎、李金声演出的《大劈棺》,观音唱北京曲剧,庄周、田氏都唱京剧等。
京剧《大劈棺》
白玉薇 饰 二百五
王玉蓉 饰 田氏
由上可以看到,两下锅是一场戏里两个剧种一半一半的演法,即使在同一出戏里,也是分开的互不打扰;而风搅雪则是一出戏里夹杂着其他剧种的演法,这正是搅的含义。前些年天津曾搞了一个京评梆三下锅的《秦香莲》大堂一折,由京剧的康万生、评剧的李秀云和河北梆子的黄景荣合作,珠联璧合,很受观众欢迎,实际上这种演法应该叫风搅雪,而不是三下锅。
最后请欣赏一段魏喜奎、王紫苓、李金声《大劈棺》的风搅雪,这是1995年1月在天津演出的实况。
请扫描二维码
添加微信关注
ximizhi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