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广济|饶 武:匡山之愿
政务
文化
2024-10-23 20:00
湖北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文化多元,楚风徽韵,湖光山色,美丽乡愁。我们牵手,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
匡山之愿
饶 武
1
今年自入夏以来的那个热应算是领教了。什么身在火炉边、似烤肉般的滋味,离开空调房就过不成日子。好在昨夜下了一场暴风雨,大地稍微有点凉。就是这么个害怕难得熬煎的大热天竟然有友人张君从南国自驾而来。正如圣人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敞开大门迎客人,不厌咸海南国风。张君笑问:贵乡有何名圣之处?我亦答:浴佛井,广济寺。张君又问:风景区几何?我答:家乡东部匡山太平一尖、二尖,伸手摸天。鲍照读书台;沧浪书院;《西游记》书中所描写的那些神话故事,还有书中所描绘的众多地名,多出在匡山一带。匡山山高林密,四季鸟语花香,素有名文博天下、纵览大观小。西部盘塘:有三十里周朝官山,国家级天然溶洞双善洞,风水洞,葛麻塘石头村落等。我特意向张君解释匡山:匡山专指大别山脉南麓一带。古人多以长江划江南江北,今人以秦岭划分南北。江北大别山脉;江南幕阜山脉,故古有北匡南庐之称。大别山南麓一带正好处在武穴市余川。匡山承上天遗爱、是“西游”文化发源地。十几处景点值得去看:横岗山有布达拉宫之称的寺庙群,西游通天河,沧浪书院,大话嘻游,龙门度假村,牛魔王戏铁扇公主园,徐霞客公园,仙人湖水上乐园,花果山风景区等等。名胜景点:五峰山、藏密洞、石门山、太爷洞、老君殿、黄金湾、玉皇殿、狮子山、牛角石、大藏寺、幽居寺、黄牙寺、真武殿、鲍照读书台、八卦顶、东冲积雪、清凉洞、小西天、黄龄洞、灵山等等。张君听我这么一说要我带他去匡山走走瞧瞧。烈日炎炎似火烧,谁还在乎烤辣椒。就是火焰山发了火,也得去走一走。看来张君决意已定,也不怕三伏天大地上的热浪升腾得有多高,马路上热气浪尾巴摇摆得有多浪,更不怕碰上山洪,说走就走。我邀上挚友张保国,他对匡山这一带比较熟悉。上山的路崎岖险峻,四下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左拐右转的结果转错了方向。张君说:“前面没路了。”我笑说:“车到山前自有路。”保国附和,“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笑说,“张兄,是有一小山村。你说你那么熟、怎么也弄错了路向,是不是热昏了头。”保国笑说,“多年不来此地,不是我忘路,而是此路笑我淡忘了故交。”“到底是多少年?”“十年了!十年只在转眼间。”张君执着开他的车,不识得路向不怪。其实,这个错在我坐在前排右驾驶一通瞎指挥的结果。车到半腰间前无去路,怎么办?只好调转车头照原路返回。我先下来,你调车吧!我和保国下了车,张君只管调车。下了车突感习习山风拂面,抬头看日头正当空、时间十二点二十五分。方知山上气温和出发时探测到地表温高达69度,空气温度40度,这与山上气温截然不同。两个字的“炎热”忽然不见了。我感叹道:“雨洗青山当自碧,白云深处有人烟。好舒服!山上和山下两重天!山下热得像火炉叫人无处安身,山上凉风习习的多么的舒畅。这人为什么这么傻?不住大山,尽往喧嚣城市?”保国附和,“是啊!大山里难得发展。怎么办?只有去城市。” “也是。”我接着说:“宁可在大山上做个神仙,渴了,喝瓢山泉水,饿了,吃碗锅巴粥便可。”保国附和:“山里人不就是神仙,大山里一尘不染,空气清新得似多汁的蜜饯,抬头就是蓝天白云。”我再次感叹:“楚尾吴头的武穴市,竟然有这么好的一处安逸得叫人心肺刹那间复新的地方!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一尘不染。”我怀着无端转入此中来的那种更多感慨,用心来关注四户人家的院门前有两棵桂花树,其中一棵枝繁叶茂,另一棵长势也不差。两棵桂花树枝叶交错的相互勾肩搭背的可做一片阴凉。我就站在桂花树下躲避烈日,一心只顾享受凉意袭人的山风。当然不忘极目远眺看那层次叠加的群山:远山含黛,近山茂竹林青,真是大山上的翠竹根连根。看蓝蓝的天空上飘荡的朵朵似棉花一样的白云;看一只雄鹰盘旋在蓝天上。我不免羡慕翱翔在蓝天上的雄鹰看得远还会过日子,饥饿了看准一只肥鸡扑了下去,“老鹰兜小鸡”。饱了傲视大地,第一个发现有位美人在水一方。我不免联想到坐在井底观天的蛙,它总认为它的那块天很大,偶尔有只小虫子不小心落入井里也可饱食一餐。张君把车停在一片空旷地上,五步并作三步走到桂花树下笑问:“六哥,不走了?”我回他,“歇一会儿再走,过来桂花树下站一会儿。”张君走到桂花树下,递给我和张保国每人一瓶矿泉水说:“这大山上真美。”我说:“你不觉得这桂花树下一点也不热吗?是不是像神仙洞儿一样。”张君说,“是的,好凉爽。”2
有位热情的山哥端来凳子椅子叫我们坐下。“谢谢!”一旦坐下屁股如生了根一样更舍不得走了。山哥和保国交谈起来。保国博学多才对于地方志和地方史颇有研究,而且有很高的造诣。我笑他走到那研究到那,非得把问题探讨到那个深透为止。有关于太平山的由来?有一传说太平山的名称的由来与太平天国有关。相传太平天国兴盛时有一支二万人的太平天国起义军驻扎在这座大山里,还有太平天国医院疗养了大批受伤的伤病员。后来随着太平天国失败,那些来不及走的伤员和战士隐姓埋名隐居在太平大山里,多数太平军伤病员改了姓氏。好在大山与外隔绝,从此以后这些伤员也就成为大山里头一位普通老百姓。在龙门冲后山寨有座大王庙,庙里有位气度不凡的神像,供奉的是太平天国将领秦日纲。我问了个关于山洪的问题。对于山洪暴发,还有山体滑坡。山哥笑说:“我住的这片大山山体稳固,花岗岩基体不怕山洪。不过下起狂风暴雨来也很吓人。前些时一连下了半个多月的雨,下得天都黑了。小溪、山涧成了通天河。”山哥说:“我们大山里景色很美,缺少的就是有人来开发。”我问山哥:“开发成民俗文化招来四方游客,搞旅游?”山民答:“对呀!”我认真地看着山民,心想连山民也知道怎么来利用好绿水青山这个宝贵资源,何妨那些高堂明镜般的大人。我惬意地看着大山上的层层叠叠的梯田,还有梯田里的绿油油庄稼。自春夏之交只差天天下雨,这雨下得有些作妖。仿佛看到电光闪耀、轰隆隆的打雷声惊惶飞鸟,暴风雨快来之时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藏匿在云雾里斗法兴妖作怪的黑龙。我认得向日葵、芝麻、辣椒、豆角、茄子、苦瓜,红薯藤、南瓜藤等等。我领悟到心平气和没烦躁,烦躁伤肝脑的真谛;心静自然碧,开怀笑笑天气好的养生之道。不知为何突然在这么个清凉的世界里觉得肚子一下子就饿了。我突发奇想,可否在大山人家讨得一碗米饭吃。化斋。我还真的没有吃过大山里的人家用柴火做的米饭菜。也许老天爷在暗中早已做好了安排。应天人所愿,正好有位中年妇女从这四户人家正中一间屋子里走了出来。她站在她家大门前一脸笑容地朝我们看。我问她:“你家有白米饭吃吗?”她答,“有呀!你们没吃饭就到我家吃饭好了。”我说,“好呀!”她说,“那我就给你们做饭。”我说,“只要煮白米饭给我吃就行了。如果煮成锅巴米汤稀饭更好。”中年妇人笑答,“没问题。”“不下山去吃了?”“不了!”“定好了咱办?”“咱办,辞了!”张君倒是积极,连忙从车尾箱子里倒腾出一些可吃的东西出来,什么香肠米粉的。张君要去帮她打下手。张保国说:“人家是从远道来的客人,你叫他去帮厨这怎么好意思呢?”我笑对张保国说:“张兄,就让张君去帮厨吧!俺就坐着等饭吃好了!”我和保国安逸的坐在桂花树下享受着大山上才有的待遇,喝着山泉水,少不了与保国加上山民唠叨笑谈当下山民过上了幸福好生活。山民句句不忘共产党,感恩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扶贫好政策。如今生活在大山里的居民日子过得很好,通路、通电、通自来水,有网络。3
如我所期待的山里人家烧火做饭必有炊烟:炊烟袅袅升起;炊烟随即融入了后山一片翠竹林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不由间的想起了儿时的母亲在夕阳下山时为一家人做饭时的情景:柴火灶一溜青烟冲出烟囱如弥散般的渗入了屋前古树林,远远望去古树似缠了白纱……白纱很快消退,原来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的最好营养剂。我很快就闻到了人间烟火味,那是随风儿飘送过来的油菜籽油入锅里煎熬时散发出来的那种无法形容的特有的香味。我仿佛体会到了这才是人间的那种烟火味道,有了这种烟火味道也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享受感。我情不自禁地哼唱《又见炊烟升起》来到厨房。只见张君坐在灶膛前不停地往柴火灶里送燃烧材料。灶台里燃烧的是干竹条。中年妇女站立在灶台边上忙于在铁锅里炒豆豉青辣椒,一股奇特的香辣味一下子就冲入了鼻腔,强烈的辛辣味刺激得忍不住咳嗽一声。望着灶台里燃烧的红红火焰,再看坐在灶台前忙于烧火的张君一时不知做何想。不见他身上出一滴汗,原是一股过堂风从他身边溜过。我观察了大山上的人家,大山里人家屋子里的摆设如此简陋,靠墙边有一台小冰柜放不下三只鸡外加几斤鲜竹笋。正堂屋面积很小,小得只容得下一张桌子,或者桌子四围摆得下几张小椅子。屋子低矮得就怕有高个子进门、不免担心害怕他碰撞了脑门。我想进厨房过二门必得把头低下来,因粗心大意还是碰了脑门。山里人生火做饭不愁柴火,大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竹子。竹子可以制作竹器,凉床、垫子、竹椅、竹床、箩筐、竹篮、筷子等。就连竹枝也可以制作成扫帚,扫把,多余的用来当柴烧。竹子很好燃烧,燃烧时不会产生较大的烟雾,所以居住在大山上山民多选用竹子当燃料。中年妇女很快做好了一桌子饭菜,尽是一些生长在自然环境下有机食物。她笑说:“没有鱼肉好菜吃来招待你们,全是一些家园菜。”我望着一桌子家园菜,青辣椒炒豆豉,烧茄子、菜油炒芝麻叶子、菜油炒红薯叶子、菜油炒青南瓜笑说:“家园菜太好吃了!我想要吃的就是桌子上的这些菜。”她笑说:“你们喜欢吃家园菜还不容易。家园菜本来有的是,只怪上春天雨下得太多了把菜全都下死了。你们今天来没下雨,昨天、前几天雨下得像过河一样。用来炒菜用的菜籽油也是我自己种的油菜籽送到榨油坊榨油的,大米也是我自己种的。”我吃了一口大米饭说:“米饭好香,看来用山泉水种出来的大米饭就是好吃。特别是这一桌子的蔬菜,简直太好吃了。在城里吃不到这些天然的绿色有机蔬菜。谢谢你了!”桌子上有一道食物也是儿时的记忆,那就是吃完饭后剩下来的锅巴和米汤,用锅巴加入米汤再熬成稀饭味道又香又甜,好吃得简直无法形容。传说饭后一碗锅巴粥活到九十九。锅巴粥有养胃功能。张保国连吃三碗,我吃了两碗问还有吗?她笑说:“下回来我做多些。”说明锅巴粥被我们三人吃光了,把锅底也搅干尽了。差点忘了,她还拿来自制的家酿送给我们喝。我望了一眼玫瑰红色酒瓶说不会饮酒。她笑说:“这酒好喝,你尝一口试试?”她倒了一小杯送到我面前。我推掉说:“谢谢,我真的不会饮酒。”我再次感谢说:“谢谢了!你做的饭菜太好吃了!”中年妇女说:“不用谢了!好吃欢迎你们今后常来吃!”“好呀!”吃完饭了才知道这位热情的大妹子名叫凤儿。我就称她凤妹。吃饱了!也该下山了。我要付些费用给她,凤妹拒绝不收。怎么办?张君只好买了凤妹家生产的一些土特产笋干。4
我回来把我的那天所遇讲给朋友们听,特地把吃锅巴的过程与朋友分享。“吃完锅巴稀饭后口齿留有余香,那有机蔬菜才叫鲜。大山里人淳朴,待人情真。”朋友听了不只是嘴巴有多馋,而且心动说什么要我带他们去吃大山凤妹柴火灶“锅巴粥”。时间大约过了半个月,加上凤妹邀请;加上我也想上山去看她,也就邀请了几位好友前去她的家品尝她做的锅巴稀饭。出发时间是七月中入伏第三天,烈日当空如炼火,路上行人苦连天。路过龙门度假村,龙门度假村当家的非要留我们吃了午饭再走。我说:“谢谢!今天不成,大山凤妹已经做好了锅巴粥。我们这一行人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去吃大山里的人家用柴火灶制作出来的独特食物。”轻车熟路,也没走弯路,转眼间到了凤妹家大门外,先把车停在一片旷地上。朋友下了车也不讲客气,一屁股落座在桂花树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送来的天然的不用花电费的凉爽的风。大山上凉吧?凉!大山上舒服吧?舒服。住在大山里人从来不用空调,再怎么热的天儿最多只用风扇。我家小晓东妹妹和她发小吴老师欢快得像两只小鸟,只差从这个林子飞到那个林子。我二师兄是摄影爱好者,他每每的敏感的抓住角度拍摄大山上每个风景点,有很多的摄影作品上得了奖台。翟君赞美说:“山上景色宜人,巴适得很。”刘汉必说:“没错来!”保国说:“我和我饶兄第二回来,觉得大山里更有深度。”且不忘上山来时山下气温高到39度,那种热,热得汗流浃背。一到山上气温约在30度左右。大家坐在桂花树下谈笑聊天,惬意,舒服!笑说坐下来舍不得走。也有人时不时的抬头远眺,看山外之山,听风吹桂花树发出的响声。今天来的人多,一下子把平时只住四五位老人的冷淡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少不了给小山村带来了欢声笑语。想必是凤妹为了招待好我们从大清早忙起,说声、凤妹辛苦了。凤妹特地换张大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家园蔬菜。我一时数不过来,大山里的农家菜桌子上应有尽有,想必是跟我来的朋友平时那一餐不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吃多了难得换换口味。翟君说:“今天难得吃一餐纯素菜。”我笑说:“难得就多吃菜。纯天然的有机蔬菜难得有这么齐全。”凤妹为客人倒酒说:“没讲客气,好吃多吃,不好吃带过一些。”焦点是一大锅的锅巴稀饭。柴火灶锅巴粥,你一碗、我一碗;你又一碗、我又一碗,我吃两碗还要再添一碗。吃了个个赞不绝口:真的是香啊!这锅巴粥到位!好吃!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像今天吃的那么香的锅巴粥。搞个农家乐,特色食物:锅巴粥。关键有天然的有机的用山泉水浇灌生长的瓜果蔬菜。吃完饭我要付钱给她,她拒绝收。“如果你若真的把我当妹,你就不用再多哪个了。”朋友要付钱给她。凤妹说:“你们要是看得起我,就不用那个了。你就是付了我也拒收。欢迎你们常来。大山里人家没有什么好招待,就那些家园里的土菜。”走的时候凤妹还少不了给些家园菜要我带回。这回她家里的什么东西也没卖,也就别说山货和土特产品,吃完饭抹抹嘴就走人了。我知道他的家境,生活在大山里靠种山地山田怎么富得起来。她说她十七岁从娘家东边的蕲春太平大山嫁过西边太平大山来,夫家和娘家一样清贫如洗。家中又遭不幸,丈夫因生活压力过重得了抑郁症。其实你很贫穷,但你精神上一点也不贫穷,而且你很大方,你的大方加上慷慨的热情我们岂能白领。5
我患有痛风,这些天左脚背肿得像棒槌,大脚趾头也长了大红疱,疼痛得相当厉害,忍不住呻吟几声。什么叫痛得寸步难行;什么叫痛得如针刺扎心;什么是风儿吹到上面也痛。看专家说我吃多了不该吃的东西。怎么办?禁嘴。吃不得那个,吃不得哪个,只吃了专家开的药。药吃了不见效果。我寻找偏方,偏方说生蛇头疮,用牛膝、五加皮。偏方说有了牛膝五加皮可治寸步不能移。牛膝好找,五加皮难寻。其实,我祖上算不上知名郎中,但挖草药行些偏方治病救人、打从小时耳濡目染见识过不少。我相信西医有西医的疗效;我也相信中医有中医的绝对妙方;我清楚五加皮可治多种疾病,但五加皮多生长在大山深处荆棘林中,寻找起来比较困难。我把五加皮图片发到朋友群里的同时不忘发到凤妹手机里,还有一位在安徽六安天堂寨风景区旅游时认识的一位在景区售卖当地土特产品的微信号收获满满的名叫张惠君女士。想不到朋友群里无应答,凤妹和收获满满同时发来了询问,问我要五加皮做什么用。我答治脚痛。问她们你们那大山里有五加皮挖吗?凤妹答,应该有。收获满满说她那山大山里有五加皮,今天要出摊,明天上山帮我挖药。想不到当天中午,凤妹发来微信,视频上她已找到了五加皮原株。我说:“天太热了,不用挖了。”我记得那天气温局部高到41度,大山里气温低点也好不了多少。不一会儿凤妹已挖好了五加皮并附上图片叫我明天上山去取。不久她又说她明天到梅川送礼吃喜酒,顺带把五加皮带到梅川叫我拿。到了梅川好办,梅川我有亲戚,叫亲戚把五加皮交到客运公司带到武穴。我到武穴市客运站拿到五加皮时的那一刻,一时感动得无言表达。吃了五加皮煎汤后的作用显而易见;吃了五加皮炖老母鸡自我认为痛风渐渐好了。在此要声明一下,有可能五加皮对我起作用,但不一定对每个患者有作用。三伏的那个天儿,你不怕中暑去为我挖五加皮,感谢的言辞无法表达。转眼入秋,但秋热一直不退,过了中秋节与三伏天那种天气没多大区别。其实我一直怀着有恩必报的心态想去大山里看望凤妹,还有凤妹所言摘了不少野生猕猴桃子。并多次叫我上山来吃猕猴桃还有菜园地里的蔬菜瓜果。想必野生的猕猴桃有多么的好吃。我答应说等秋凉了上山来。今年这个秋凉来得很晚,到了十月还是那么热,十月五号天气有所变化、比平时转凉了五六度。我认为算是清凉了一些。今年出现两个极端,春夏的雨下得江河暴涨,湖泊失常,决堤垮坝,造成洪涝灾害。再就是秋旱,秋旱从七月中旬开始,从没下过正儿八经的雨。特别是一到立秋滴水未落,这个旱天儿只将大地干得草木枯黄,直冒青烟。说是国庆放长假,大多数朋友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旅游就是接待客人。与我清闲在一块的有刘建雄夫妇,王智勇一同前去品尝凤妹家柴火灶锅巴稀饭,还有她采摘的野生猕猴桃。我一直担心今年秋旱伤害了农民,认为大山上的干旱应该比山下的要厉害一些。想不到到了大山上四下树木葱郁,竹茂林密,老远就听到潺潺流水声。远远地望到菜园里的青辣、茄子、山药、红薯、生姜等等生长得特别青翠。眼前情景打破了我的担心,曾担心生活在大山上的人家在干旱天不用说庄稼地里浇灌用水,就怕生活用水从何而来?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高山上一到夜晚就转凉,有露水。曾有耳闻太平大山里有百岁老人。我这次算是见到了大山里百岁老奶奶,想不到老奶奶背着喷雾器去庄稼地里喷药施肥。凤妹说老奶奶93岁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凤妹所言老奶奶的真实岁数。一般来说93岁的老人多是拐杖不离手步履蹒跚不用扶就算不错了。我看93的老奶奶精神抖擞的样子,看老奶奶行走在山路上的步伐坚定的样子,我免不了怀疑人生长寿的意识错觉,或是所谓的养生专家所提倡的那些什么理论与现实出了不少冲突,问题还不小。难道山里人成仙了不成? 我问老奶奶长寿又健康的秘诀:一个有良好的心态,不以贫穷而低头,不羡人家富贵而忌妒;二个坚持每天早起,做到天亮起床,多走路常劳动;三个什么都吃,但不多吃,荤腥食物、四季蔬菜瓜果;四个就是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里呼吸新鲜空气。凤妹老说大山里人家没什么好招待客人。我说来凤妹家吃饭,只要是用柴火灶熬出来的锅巴粥就行,再就是弄几个自家菜园地里种的蔬菜。就如凤妹招待我们的餐桌上的三辣,辣椒炒豆豉,笋子烧腊肉,再就是辣酒,用高度纯粮稻谷酒浸泡糖罐(学名金樱子)直到变成玫瑰红。莫贪杯一天喝一小杯舒筋活血、延年益寿。6
凤妹带着我们去她家菜园地,要我带些她种的蔬菜瓜果回家。盛情难却,正好我也想见识一下大山上的人是怎么种出好庄稼来。想必她辛勤劳作种出来的果蔬不怎么地。到了菜园地里想不到有辣椒、红薯、生姜、山药、南瓜、葫芦、茄子、西瓜,只要是能种的庄稼菜园地里都有,而且生长得不错,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她挖了生姜,红薯、山药,还摘了红辣椒、茄子、葫芦、南瓜。生怕她弄得太多了车尾厢装不下。我特别关注一片山药地里的山药,这些长藤蔓的农作物据说它原本生长在大山里,因为它的根部肥大,又是一道补肾壮阳的中药材,而且吃起来味道鲜美。地方人称之毛山药,后起之秀才有了佛手山药之称谓,因为它的根部长得像手掌。我专注她怎么挖山药。她选择靠田岸边的土壤深的生长得好的山药挖。我问为什么要挖靠近田岸边的山药?她说,土层深的山药好吃一些。我发现山药根部生长得很深,一不小心就挖断成几节,山药全身长满了须毛。我问这里山药怎么不是长成手掌形状?她笑说,山药是个直性子、喜欢往土里下钻,土壤有多深山药就往土下长多深。长得像手掌形状的多是生长在浅土层或是施多了无机肥,我们这里人叫膨胀剂。靠田岸边土壤层深的山药放了二三年不挖的话会长到一米多长。放到田后边土层浅的山药生长死了也只有纺锤长,土浅了它没得处长。我告诉你怎么去识别自然生长的山药和不属于自然生长山药。自然生长的山药身上长满了须毛,不属于自然生长的山药没须毛或少须毛。我说我学到知识了,也解了我的心结,对于不长须毛的佛手山药终于有了认知。我望着那些长得青绿肥硕的瓜果蔬菜生长在层层梯田沙壤土里问她,这些梯田除了种旱地作物,能否种水稻?她笑答,水稻能种呀!凤妹要挖些生姜给我带回家品尝。对于辛辣作料的生姜大多数人的餐桌上少不了。其实我在我家院里试种了几株生姜,生长出来的样子像瘪三一样颓废得难看极了。想不到太平大山山里沙壤地质梯田里生长出来的生姜那才是一个长得好,好得像个青春亮亮的姑娘,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描绘。太平生姜个头不大也不小,是当地独特品种。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古时候的太平生姜已名扬天下,并且畅销大半个中国,只可惜今人忙于其他事业没把太平生姜当事。还有太平山里中药材,在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是当地人创收的经济来源之一。我这回应算是认真地观察了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它到底是怎么开垦出来。修建梯田的田岸应从岸基下面开始,所用的建材多是花岗岩,也就是说梯田岸基是用花岗岩砌成。大块花岗岩石块有几吨重,小石块也有上百斤,尤以建造房子一样将大小不一的石头错落有致的平整的堆叠成岸基,再填充石土平整出一块、一块,大小不一的梯田。想必建造这些依山就势的梯田不知用了多少石头和土壤?有人估算了一下,太平山这一带梯田所用的石头一块、一块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一转。梯田建好后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山洪的冲洗。我问当地老山民,你可知这些梯田有多少年了?大约是什么年代修建的吗?他们摇头我不知道,我只晓得从儿时起就有。我问,一旦山洪暴发有没有被冲坏过。据说千百年来从没有垮掉过,古人修得牢不可破。7
有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住在高山上的人,还有种庄稼地,这水源从何处而来?今年秋旱得那么厉害,平原地区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多少受了干旱,蔬菜瓜果也跟金贵。我望着今已生了绿苔、长了小草的花岗岩梯田的岸基,山泉水叮叮着响地从花岗岩石上往下流淌。我豁然开朗,原来印证古人所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一棵小草有一滴露水养不就在眼前。我无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但不得不思考在劳动工具相对落后的古代,他们是用什么劳动工具把花岗岩开凿出来又从山里取下来弄到山崖下砌成的大小不一的梯田?每块田的田基岸是从下田脚基脚开始叠到上田岸,最高处有五米,宛若一面城墙。这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下沿升到山顶想想有多么的不容易?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劳动场景,今人怎么去想?想必古人在修造它时花费了多少心血?不由得想到哀牢山元阳梯田;红河哈尼族梯田;龙脊梯田。这些梯田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千万,旅游收入过百亿。元阳梯田和哈尼梯田的田岸基多是泥土建成,只有近代史上大寨梯田的田岸和太平山的梯田才是用石头叠砌而成。传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那些层层叠叠的从山下一直沿升到大山顶上的梯田养活了太平公社几百户人家七千多人口,那也是一道道漂亮的风景线。这些前人留下来的古梯田也曾被当时社会重视过,研究过,学习过。太平山方圆五百多平方公里,最高峰一尖海拔一千一百米,属亚热带季温带气候。比较出名的有四个自然村:汪宕村、向宕村、梅宕村、和宕村。我所到过的这个村名汪宕村。汪宕名称的由来一时说不清;汪宕村处在海拔600米半山腰之间的一片呈凹字形的地带。顾名思义汪是水,宕是跌宕起伏之意,可以会意汪宕之含义:宕通凼,古名汪凼,意指低凹之地蓄水。汪宕村的地理构造很像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在一处山锅形凹陷之地大半山腰之中。“西江千户苗寨”能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无不在于当地政府穷则思变的新思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来打造绿色文化这一块来改变当地贫穷落后旧面貌。汪宕村面积二十平方公里,梯田面积有万余亩,大块几亩、小块只有半分。整个太平山梯田总面积超过十万余亩,应算是一抹亮色、蔚为壮观。也就有了这种假设:如果今天的人们费点心思把它清洗出来,再加以修建整理,这一片梯田不也就成为农耕文明遗产下的世界名录。它的最大看点就是用花岗岩石层层垒叠起来的梯田岸基。目前所知整体用花岗岩石建造梯田很少见。汪宕这大片的花岗岩梯田不也正好充实地证明古人的劳动智慧,填补当地无可开发旅游这一大块的空白,不也顺带了匡山西游。至于梯田的建造年代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宋代,再一种说法是明代。关于叫什么名称,叫太平山梯田也好,匡山梯田也罢,或汪宕山梯田何而不可。生活在太平山里的人家多靠种山药、生姜、挖山竹笋作为经济来源。凤妹家有半亩多的山药田,初步估计可产山药两千斤左右,还有竹笋,大约有五十斤。我感慨大山人的勤劳;大山里的人与大自然并存的精神;大山人的淳朴和善良;大山人的好客;大山人的为人品质,还有我与大山人的今世缘分。我笑对凤妹说,我的心愿一个是把大山宣扬出去;二个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是谁在守望在这座大山里;三个就是希望大山里人们早一天富裕起来。还有把深藏在大山里的宝贝一个个开发出来。一定要把藏身在大山深处用花岗岩修建的古老梯田似深闺中的美女一样闪亮地登上大舞台。还有等到年底挖山药了。我负责销售,还有那好吃的山竹笋。并且深深祝福大匡山里头的太平山,不但众生太平,而且生活富裕。特别声明:武穴文联微信公众号为武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宣平台,每周一、三、五推出。作品系原创首发,著作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转载作品请注明出处!
作者:饶 武
监制:雷世达
编审:陈文文
编辑:刘小琪 邓 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武穴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