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我记得跟大家分享过,小D上小学后,我最难辅导的就是数学了,被“请”了好几次家长。
那什么是重要的呢?老师说,越是低幼的孩子,我们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最简单的方法,孩子一道题目做对了,让他说一说是怎么做出来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太大了,小D 数学落后是因为计算慢,对于计算不熟练的孩子,我们父母总是会想当然地说,就让孩子多做题呗。
数学老师反而提醒我说,不要搞题海战术,大量重复枯燥或者偏难的瞎操练,消磨掉的就是孩子对于数学的热情。
聪明刷题是“做一道是一道”,这才是关键。
后来,我在家开小灶给小D做练习,但是我不求数量,而是抓做题的质量,每天不做多,我跟她约定就做30道题,做完就能玩。
然后我们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批改,过程中我会和小D 聊天,她做得对的,我就会问“跟我说说 27-9 是怎么算出来的?”小D 就会跟我说,她知道17-9等于8,那么27-9就多了一个10,那就是18了。
这样的聊天我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孩子能知道是怎么算出来,还能表达出来,这就是数学老师提醒我们的锻炼数学思维。那么接下来她就能举一反三,知道37-9、47-9这一大类的计算题。
老师的第二句话:数学思维有了,再配合一定的刷题,孩子的计算能力就会快速提高。
而且我发现,这么做以后,小D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她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机械的计算机器人,她能动脑筋、能和我互动,还能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现在,小D 每一次跟我分享不同的解题方法时,还挺很开心的。她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能学好数学,我数学越来越好了!”
那学龄前做数学启蒙,也是一样,咱们多问问为什么,鼓励孩子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
举个例子:学龄前数学启蒙有一个概念叫归类,那么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问一句:“为什么你要把苹果和梨放在一起啊?”
你就会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给出的答案就是不同的,比如“都是能吃的”、“都是水果”、“都是长树上的”……之类的答案,这些都对。
这样提问的关键,就是帮助孩子把归类的早期概念学活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去年第一次被叫家长,我明确地和老师表态,“咱们不怕暂时落后,最怕的是我女儿和我一样,一辈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我们愿意慢慢来。”
老师当时特别支持,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年的时间,我能帮助孩子慢慢提高数学思维。
现在回头看,我很庆幸自己的决定,也庆幸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来再次提醒我:慢就是快。
话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