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01
少比较,我的孩子不是他
小D出生的第一年,真的特别特别难,从9月份开始,天气微微转凉,就咳嗽鼻涕不断。
而我的邻居(和小D年龄相仿),却并没有那么频繁生病。
一开始并没啥,但当我在一个月里去了医院4次后,我就不淡定了。真的忍不住要做比较,为啥别人家一样8个月,他不生病,我家总生病?
每次一比较,就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这样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生病,不但没帮助,反而容易“病急乱投医”。
直到很后来我才明白,也特别希望自己可以早点想通的就是,体质这件事受一部分先天因素决定的,备孕时父母的体质,孕期和出生时的因素。
因此这件事千万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每次焦虑时,多提醒自己,我的孩子不是他。
这句话不仅仅对于孩子生病有缓解作用,也会让我们对于后来的育儿焦虑都有帮助。
02
真的一夜变好,你敢试吗?
小D第二年的入冬前,我的心态有点绷不住了。
半夜无数次的哭闹,时不时高烧,经常性的咳嗽,作为新手父母,真的看不得孩子受苦。
那时,我看到朋友圈有人在卖“神药”,号称孩子吃完,抵抗力显著提高。我几乎都行动了,当时先生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回归了理性。他说,真有那么神奇,一夜就变好,你敢用吗?
是啊,哪怕我们成人生病了要用药,也都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护肤起效果,都是需要起码几个月的时间。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身体是一点点养好的,道理是一点点教的,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不找捷径就是最快的捷径。
很多提高抵抗力的方法,都是需要以年为单位来坚持,才能体现出来的。
我特别负责任地和大家说,我家改善体质花了四年的时间,真的一点都急不得。
03
生病也是提高抵抗力的方法
因为头几年,小D生病真的太频繁了,我也太希望她少生病了,就不自觉的想要过度保护。
不愿意多带她出门,连基本的游乐场都不去,就是觉得,和别的孩子少接触,小D就能少生病,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家里。
通过我的严防死守,小D的确有了一段“不怎么生病”的时期。可是当她开始进入幼儿园,一切又打回了原形。
当我再次带她频繁看病时,她的儿医和我说,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年要感冒发烧10次,生病本身也是是孩子免疫系统得到锻炼、强大的必经之路。
我才意识到,“不生病”并不意味着就是抵抗力强,也许只是过度保护产生的假象。
之后,我这才开始让我和小D重新过上正常生活。是的,小D又经常生病了,但回归到真实生活后,她才拥有了真正的抵抗力。
04
保证运动量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两件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就不重复说了。
想重点说的是保证运动量这一条,而且越是体质差的孩子,越要加强锻炼。
这几年我是坚定执行,每天至少1小时,最好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对于孩子的视力保护也是大有益处的。
每次说到运动量,总能听到很多父母说,孩子不爱出门,上了幼儿园后没有时间,等等。
说个我的个人体会,父母先要有运动意识。以前和大家分享过,我读书时800米都不及格,后来有了小D后,才有意识培养锻炼习惯。
小D还不会走的时候,只要天晴,我每天一定推她出门走路,其实培养的就是自己的运动习惯。
上幼儿园后,放学的第一个小时、周末的早上,都是我们家庭雷打不动的运动日。
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孩子不喜欢,而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很多事情,并不是没时间,而是不在我们的优先级上。
05
不乱用药
宝宝一感冒,家长心急乱投医的情况时常有,给吃各种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甚至朋友圈求特效药,家长的心情我特别能理解,但也特别特别不建议这样做。
美国儿科协会(AAP)和美国药品食品监管协会(FDA)都明确指出非处方药的感冒药、止咳化痰药不能给6岁以下的孩子,可能会引起非常危险的副作用。
对于普通感冒,药物本身是不会缩短治愈的时间,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父母的心理安慰,觉得宝宝感冒了,病了,要吃药。但却忽视了这些药品的副作用,也失去了锻炼抵抗力的机会。
小D 3岁前经常感冒咳嗽,只要没有持续高烧不退,没有出现呼吸加快、没有出现喘声、哨音,我能做的就是父母辛苦一点,帮助她舒服一点,而不是随便给药。
这件事现在写出来云淡风轻,但过程其实挺煎熬的。但经历过几次后,我慢慢就有了底气,这份底气不仅仅是护理方面的驾轻就熟,更是面对旁人评价的淡定。
而且后来我才发现,这样的评价,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还会遇到,只不过出现在了礼貌啊、分享啊、成绩啊这些其他方面而已。
所以啊,为人父母,该遇到的修炼总会遇到,不要逃避,就当是修行了。
06
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每次孩子生病,记得多和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我已经是个足够好的妈妈。
当年每次小D一生病,我也会陷入内疚自责的情绪,然后就进入了一系列能量低的连锁反应。
现在回头看,我好希望当时,我的先生、家人或者朋友可以和我说,孩子总是会生病的,这不是你的错。
但其实挺难的,妈妈似乎总是孩子病了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姐妹们,我特别想和你们说,如果别人不说,这句话我们自己对自己多说。
毕竟,孩子病了后,妈妈仍然是第一照料人,自己内心“掏空”的状态,我们就无法持续给孩子爱与照料。
小D从一出生就给了我一个hard模式,但我也感谢这段经历,因为后来面对她的其他性格问题、教育问题时,我才认识到,其实没有白走的路。
话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