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在意什么,孩子就可能越失去什么

教育   教育   2024-10-30 08:19   浙江  


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周一的树洞,提到到了“空心病”这个词。

有朋友问,现在的孩子,明明得到了比前几代人更多的关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到底要怎么避免啊?

这倒让我想起了之前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一个故事:

有时候,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做得不够”,而是做的太多。当我们越在意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失去什么。



01

“太满”挤压成长空间




朋友夫妻俩都是中科院高材生,工作也都很好,唯独犯愁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花了很大的心思培养,孩子不但成绩没有起色,反而完全没了上进心,不管家长怎么说,他都是一幅反正我已经烂透了的态度。

朋友实在搞不定,就带着儿子进行心理咨询。

咨询师经过几次和孩子家长的聊天后,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父母,尤其是妈妈,停止对于儿子人盯人的监控,更加不要把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安排满。

涉及到隐私,具体的内容就不展开了。

朋友和我聊起这件事,说了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我儿子看起来是“问题少年”,但我现在才反应过来,是我们给孩子的空间太少了,他的所有问题都是在为自己的自由呼吸而做出的抗争。


想想的确如此,现在不管家长还是老师,普遍有一个怕,就是怕孩子不做、怕他们无聊,怕他们无所事事,仿佛不帮助孩子安排好每天要做的活动就是“失职”。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空间被挤压,这时就进入到了一个两难境地。

一方面孩子想要有自己的空间,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有“自己”空间。

于是,孩子没有责任心和自驱力,甚至还会用叛逆来进行无声地反抗。

恰恰就是我们的“尽职”,让教育不留白,挤压孩子的自我成长空间。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掌握度呢?分享几个我的心得吧。


02

逐渐慢一拍响应



所有对新手父母的育儿书都提过,对于孩子的需求要无条件响应。确实,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但我自己再回头看,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区。无条件响应,并不意味着人盯人。


所谓无条件响应,这里面有几大元素:行动响应、语言响应和响应时间。


从新生儿一直到3岁左右,我们可以学习逐步慢一拍:从“第一时间行动响应”、慢慢过渡到“慢一拍行动响应”、然后就是“第一时间语言响应”、最后变成“慢一拍语言响应”。

就拿孩子会扶站还不会走路举例,很多家长一看孩子会扶站了,马上第一时间行动响应,牵着孩子练习走路。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慢一点点呢?如果我们只是用语言鼓励呢?

让孩子内心激发起想要走路的意识,让他们去体会因为自己“想要做某件事”而勇敢迈出第一步,这样的体验不正是孩子内在驱动力的表现吗?

可惜现实中常常是,孩子还没想要独立走,父母急不可耐地帮着牵着走。于是孩子的驱动力从来不曾被点燃过,反而愈发地依赖父母,“反正你们会帮我一切”。

学会放手,不仅仅是孩子独立的过程,也是我们父母相信孩子的体现。



03

高质量陪伴下的留白



我一个朋友因为平时工作忙,周末就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结果6岁不到的女孩还总是说,妈妈从不陪我。

朋友也很委屈,觉得周末时间都给孩子啊。小姑娘直接说,你就是把我扔给了兴趣班,没有陪我。你们看,孩子分得很清楚呢。

这也是我们经常有的误区,高质量陪伴并不等于满满当当的安排。

就像幼儿园的每日安排里有个“自由时间”,我们家庭时光里,也要安排出“自由时间”。

每天至少有30-9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来决定要干嘛,而不是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了。

肯定有人要说了,那我不给他安排,孩子就过来和我说,妈妈,我好无聊啊,怎么办?

我们父母要学会适当享受无聊,也要适当让孩子去体验无所事事。

一开始,小D不适应,准确地说,我也是不适应的。但当我控制住“她需要我帮助,她不知道自己要干嘛”这个念头后,我真的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糟。


我发现,小D待一会后,如果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状态,就会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有时就自己发明一个新游戏自己玩,有时玩了一会还会主动“诱惑”我参与。当然,有时她也会就这样什么都不做,自己和自己待一会。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觉得特别宝贵。

这样的一些独处空间和漫无目的的时光,看上去没有特别务实的作用,但其实有着最根本的用处: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小时候知道自己想玩什么,长大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上班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只有外面的世界安静了,孩子才能学会静下来了,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内心,才能了解自己。




04

允许有“浪费时间的傻事”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学龄是个分水岭,最后这一点也是我的切身感悟。

孩子一旦接近学龄或者上学后,我们判断事情的价值似乎只有一个纬度了,有没有用,有没有意义。

这也是我这几年自己的心态转变,以前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追求意义和价值,但后来我发现,体验、感受、活着,这些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

自己改变后,我看待小D的视角也转变了。

我允许小D发呆,去户外疯玩,做手工,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来说,一个小学生浪费时间的傻事。

其实小D自己也知道,有时还会问我,妈妈,我能做这个吗?这个有点浪费时间。

现在我经常回应的是,喜欢做吗?如果喜欢,那就做吧!喜欢,就不浪费时间,喜欢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现在小D也会和我说,妈妈,我想做,我喜欢做。那我就先把XXX抓紧完成,我就能做我想做的了。

我想这也是留白的意义所在吧,让孩子发现,去抓紧完成自己必须要做的事,然后就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才是真正的“自律给我更自由”的要义所在。


而且,人在发呆或者做“无意义”事情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简称DMN)会启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记忆力创造力,更有利身心健康。


为孩子的情感留白,他们才能有感知力;

为孩子的思想留白,他们才能有想象力;

为孩子的教育留白,他们才能有学习力;为孩子的童年留白,他们才能有生命力。


再忙也要留点白,留白,是大智慧。



这些年写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
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



话题索引


早教兴趣班
亲子沟通相处
亲子阅读
性格培养
管教引导
睡眠刷牙
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选择
好好吃饭
内驱力培养
书单推荐
幼小衔接
婚姻关系
美容健身
资源总结


点击阅读原文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
👇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