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过了一定年龄就很难培养出来

教育   育儿   2024-10-28 08:19   上海  

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我分享育儿10年了,每天都在回答问题,发现很多时候,大家的焦虑看似都不一样,但背后的逻辑其实都很相似。

如果只在表面上努力,那孩子底下的需求就永远不会被真正看到,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

养育孩子如果只在一招一式,那永远也学不完,但如果能抓住优先级高的几个重点,我们就能够花更少的力,让养育这件事越来越“顺”。

而且,一定是越早知道越好,因为有些底层的关系、能力,过了一定年龄就很难培养出来了。


01

欣赏



做孩子的欣赏者,这是我现在育儿中第一优先级。

和孩子的亲密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让她明白家里有靠山,这绝对、永远是第一位的育儿重点。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期望也会提高,不自觉地就会开始关注那些“不够好”的地方,把联结破坏了。

因此,我刻意锻炼自己每天至少发现女儿的一个可爱点,做她的欣赏者。

哪怕小D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好,但我的心态是好的,小D的状态也是永远被滋养着的。

作为母亲我最自豪的事,那就是小D到现在还愿意和我分享她的所有喜怒哀乐。



02

运动



我是无比重视小D的运动的。

老读者知道的,我是有了女儿后,从曾经读书时800米不及格的人,变成了一个规律运动爱好者。

要让孩子动起来,父母自己先要爱动,自己爱“葛优躺”的父母,光靠嘴巴是培养不出一个热爱运动的孩子。

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打造良好的体能,也是促进学习、预防近视的身体基础。

在运动中,孩子也能探索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对于调节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最好要在学龄前。

因为进入小学后,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就少了,要抓学习又要抓运动,很难兼顾。

如果从小就养成了习惯,那么保持运动就是每天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去做取舍了。

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是受益一辈子的礼物。



03

心理



女儿早产,头三年她有蛮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发育延误。

我特别感谢当时她的儿科医生对我说的一句话:

“发育延误可以通过康复努力追赶,但你们更要记得,让孩子在这个世界觉得有力量,有价值这种感受,不该因为‘延误’而损失了。”

这段话对我来说,不管是不是早产孩子,都是非常适用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心理优势”,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发展一两个他自己都能引以为豪的技能/能力。

怎么做呢?多观察孩子,找到他“自己感受好,而且的确也做得好”的事情。抓住它并放大它,给予肯定。“这是妈妈都做不到的,好厉害”。

那么将来即便孩子受挫了,他也不会因此“垮掉”,因为他无比确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只要心理优势还在,他就有气力迎头努力,继续赶上。

要注意的是,这件事尤其要在学龄前形成习惯,等到上学了再培养,孩子的评价体系就被成绩主导了。



04

自己



最后一点,是我一直在尽可能地保护好小D的一个部分,就是时刻可以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怎样才是让自己舒服的,才是自己热爱的。

记得她4岁多就已经可以和早教班的老师表达:我并不喜欢敲鼓,我就是想弹琴。

我当然知道,人不可能永远只是“忠于内心”,毕竟我们也有社会准则。

但是我在养育小D时,会区分一件事:不以打压孩子热爱本身来强行灌输规则。

比如,我会允许且尊重孩子那些不妨碍他人的热爱,哪怕是我们看不上的:玩奥特曼/蹲在地上看蚂蚁。

再比如:当孩子反抗规则,或有不同的意见时,我会听一听她的想法,和她一起思考,可以怎么更好地解决问题。

成长的过程中,就是“自己”和“别人、社会”的碰撞。孩子明白自己的状态,了解社会的运作,那么也会在面对冲突时,学会如何取舍。


我们学育儿,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题。但其实最关键的是,去思考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了自己育儿的本质,那么很多焦虑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该聚焦的是什么,而不是抓住各种“不够好”死磕。

这些年写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
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



话题索引


早教兴趣班
亲子沟通相处
亲子阅读
性格培养
管教引导
睡眠刷牙
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选择
好好吃饭
内驱力培养
书单推荐
幼小衔接
婚姻关系
美容健身
资源总结


点击阅读原文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
👇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