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说:有这3个小习惯,作文没有写不好的

教育   2024-10-11 08:19   上海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文章,我在文章底部“阅读原文”里设置了一个搜索入口,点进去就可以一键搜索了哦:

语文到底怎么学?

自从两年前接触到了亲近母语,看过很多发光的语文公开课,我一下子摸到了门道。

在亲近母语的论坛上,我认识了蒋军晶老师,就一直心心念念想找机会和他来个深度对谈,聊聊语文学习这件事。

前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还超额达成,不仅请到了蒋军晶老师,还邀请到了上海著名语文教师丁慈矿老师。

左一,丁慈矿老师;左二,蒋军晶老师,他们出版了《超级作文本》和《超级文言本》之前也推荐过大家了。


我很珍惜这次机会,说实话要请到还在职的老师非常困难的。

那天对谈了整整2个半小时,全场没人早退,都在认真记笔记,可想而知内容含金量超高。


对谈结束,我更加清晰理解语文学习的路径。作为五年级孩子的妈妈,甚至有点懊恼:怎么没早点和他们请教呢😂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晚,更加关键的是,这些内容肯定会让更多云宝宝受益的。所以,今天就小跑步送上这份写作的“通关秘籍”。


01
写作,先要解决素材这件事

语文学习,大伙最头疼的就是写作了,不仅占比分值高,家长还不会辅导。大部分家长,甚至不少老师能说的也就是,多积累,要多观察生活,要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这些话当然没错,但恕我直言,这样的反馈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是无效的:如何才是观察生活?怎么积累才能写出来?怎样才是生动具体?


老读者记得,我五年前分享过脚手架概念,我们要帮助孩子提升,一定要在他们现有水平上,把任务拆解,然后一步一步让他们拾级而上。


语文名师驾到,这个难题肯定要好好请教。



丁老师就提到,谈写作,第一步就要解决写作材料这件事。


他分享了自己给班里同学们的一个任务,就是每周写周记。丁老师说,他对于周记没有题目要求,没有字数要求,只有一个要求,写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很有意思啊,我好奇地问“为什么?”


他说,这是为了确保孩子们写作的真实性。如果孩子写家里的事,无法辨别真假。不少孩子写作文,反反复复就是写自己学自行车,但后来家访才知道,家里压根就没人教他骑过自行车😂。


写作的“多积累、多观察”就是从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周记的任务,就是强制性让孩子们必须打开眼睛去觉察自己的生活。



那孩子说,每天生活都一样,没啥好写的怎么办?


丁老师说,有个词叫做“挖空心思”,为了完成任务就是倒逼孩子再去好好看看生活,身边的人,事,物,这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


我在现场突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周记/日记“的含义。写周记/日记,这是我们小时候读书的常规作业,本来丁老师提到这个,我内心是有一点点老生常谈的感觉。


但丁老师之后强调的不求字数,不要求主题,只要真实,顿时让我发现,这么多年,我其实压根没有真正理解周记的要义。


这么想想很有道理,周记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而瞎编。周记是让孩子真的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当每周每周记录,慢慢这种习惯变成了肌肉记忆,那么这个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就更加灵敏了,作文还会缺少素材吗?


团队小伙伴家二年级娃,也就是这么一天天地写日记,从一开始的流水账到慢慢开始有了观察的细节


但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想清楚这个目的后,咱们就不能既要又要还要,对着孩子那篇豆腐干周记,开始点评不具体不生动(是不是说中你了啦


你们懂我说的吧?但凡孩子记录了,而且记录了真实的事情,咱们要去看闪光点:哇,你发现的这件事好有趣,妈妈和你在一起,我都没留意到呢(所以如果作为家庭作业布置周记,我就会要求孩子记录家里发生的事情)


父母用关注和肯定给哪颗小种子施了肥,哪里就会生根发芽,这件事学龄前提过,千万不要到了上小学就忘了。



02
写作,要从“审题/破题”开始

讲完积累素材后,第二步就到写作了。

三年级是个坎,之前还是看图写话,小打小闹,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开始就要写命题作文了。

蒋老师说,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是需要帮助孩子“审题和破题”的,这一步不做,直接就是说“写具体写生动”,那就流于技法了。写作的核心还是“言之有物”,是思维的表达。

但思维训练就是最难的啊,我突然也能理解,为啥有时候语文老师也教不好写作了。我追问,那有啥拆解的步骤,让咱们父母有章可循?

蒋老师就举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猜猜他是谁》,这是要求孩子写一个自己的同学,但不能写名字,通过描述让大家可以猜出来。

语文课本

蒋老师就分了六步走,也写进了他编写的《超级作文本》里面,我就举例一下。

第一步:审题,拿到这个作文题目,想一想这段话可以写什么?哦,写他的外貌啊。


第二步:外貌到底要怎么写才是有效的呢?以下面这段话为例,你能猜出来是谁吗?


第三步:这么写可以猜出来是谁了吗?


这第二、第三步就是在破题,“描写外貌”这个要求其实是很笼统的,为什么有人写外貌高分,有人就不行。其实是需要帮助孩子去理解,什么样的外貌描写才是“有效”的?

第四步:总结一下,原来写人的外貌需要抓住特征。那么我们举一反三一下,之前阅读过的书里,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拿来读读。


我特别喜欢这一步,破题完了,让孩子回归到日常积累的阅读里,从那里找灵感,学习写作方法。

这一下子就把“阅读”和“写作”做了联结。之前不少朋友会疑惑,读了那么多书,为啥孩子写作就是干巴巴?是不是现在这个疑问就解答了?

阅读的输入到写作的输出,一开始是需要刻意带着“任务去连接的,帮助孩子看到,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等孩子习惯后,这就能成为“自然而然”了。

这么做,也能让孩子阅读的时候不只是关注故事的情节,而是开始从写作的角度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如何”描述的。

第五步:从基础到高分的拓展。前面四步是基础活,换句话说,孩子写这篇文章能抓住特征写外貌,做到这点后,中等分数就拿到了。那么如果要精进,可以怎么做呢?

蒋老师就把语文课本上举例的四段话拿过来了,然后提问,这几段都在写什么啊?

因为之前蒋老师引导过,第一段是写外貌,后面几段孩子基本上可以轻松概括。


讲真,我当年辅导小D写这篇作文的时候,看到语文书上这四个例子,其实完全没有感觉的,被蒋老师这么一拆解,我才恍然大悟。

写作真的就是在培养思维模式啊,原来这就是归纳总结的能力。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说话写作有逻辑,可不就是从“写人”,可以很有条理地写出:外貌、爱好、性格、品质。

我在家引导的话,这里也会让小D从她读过的书里去找找,写“爱好、性格、品质”的片段,我们再一起读一读,一起画一画,讨论一下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帮助她积累。

第六步:再来总结一下,写人物,除了写外貌,还能写爱好、性格、品质。当然啦,孩子一开始不需要面面俱到,那么就可以提示孩子,先想一个人,然后在这四个方面选择两点写。


这个就是列提纲啊,这么六步走下来,是不是就特别清晰,孩子以后再遇到写人,自己就有了一套“方法论”,可以自己拆解了。

看到这里,你们肯定会一边感叹,这样拆解步骤很清晰,而且似乎写作不那么难了。但一边也会想,这个世界上写作的题目和体裁那么多,无法“穷尽”那怎么办?

蒋老师说,其实小学阶段的作文命题,基本上就是涵盖了大部分写作的体裁了。所以扎扎实实吃透这些作文,基本上就掌握了最基础的思维模式。

而且两位老师都提到,其实语文教材再怎么改革,写作的类型和题目就是这些。所以蒋老师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把目前的语文作文的审题、破题思路都拆解了一下。

他笑着说,这些其实就是自己这么多年在课堂上教孩子写作的方法。


03
好作文,要改出来

读书的时候都听过,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那么到底怎么改呢?

每个单元,蒋老师都会拿他自己学生的真实例子来举例怎么改,也会分享几篇范文。

但是,写作真的有标准吗?我忍不住又升起了这样的疑问,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阶段小D的作文就是会被打分的。

没想到,丁老师和蒋老师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练习写作,其实分“好作文”和“好的考试作文”。他们很坦率地说道,好的考试作文是有一定标准的,标准也很简单。而好作文,就是真实、鲜活、像孩子的语言。

我一听到分类,就来劲了,追着问,那先来说说好的考试作文标准。

(这是《超级作文本》六年级那册的,我当时就推荐大家,低幼孩子整套入,六年级那册的父母提前看,会非常受益,就会举一反三了)。


蒋老师说,其实就四点:

1. 分段合理:开头两行半,结尾两行半,中间分两段;
2. 尽量多出现正面词汇;

3. 尽量向阅卷人证明自己具有描写的能力;

4. 尽量向阅卷人证明自己具有抒情的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


丁老师和蒋老师一直都是带高年级的,今年,丁老师带的是五年级,蒋老师带的是六年级。

聊到这里,我忍不住又问,你们会有毕业班/考试焦虑吗?怎么权衡做对的事情和应付考试?

没想到,两位老师又出奇一致,不焦虑的。日常多做对的事,像这样的作文写作引导,就是在帮助孩子训练思维。几年下来,孩子的思维好了,脑子灵光了,再来看考试,那是“降维打击”啊。

当然啦,我们临近毕业,肯定也会“训练”一下孩子的答题能力,让孩子熟悉考试的题目,适当训练一下“技法”,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高分考试作文,无非就是这四个标准,你说,日常写作有素材,有积累,有思维的孩子,去达成这四个标准,还不简单?

技法需要学,但不要在技法上消磨孩子,先把真正正确的事情做好了,然后再“补”一点技法就好。


04
做孩子的欣赏者

整个对谈里,两位老师都会反复强调,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一开始就用文学的标准去审视孩子的作文。

蒋老师和丁老师说,他们在批改孩子的作文时,哪怕写得再不好,他们都会去发现其中好的地方,然后去划出来,去读出来,去告诉孩子,这个词用得很生动啊,老师想不到的。

如果希望孩子爱上写作,那么就要放开了让孩子去写,而且还能不断地给予他正面反馈。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那么幸运,遇到像蒋老师、丁老师这样的名师,但我想,就这么个小方法,我们父母每天都能在家做起来。

正在团


👉 开团|有它是真好啊,大人孩子少生病不说,我也能放心贴秋膘了!
👉 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找到我家餐桌C位!

上海的天气一下子就凉了,天气转凉,就更要注意身体了。这周推荐了益生菌和牛奶,都很应季。尤其是牛奶,如果你和我一样,知道喝奶好,但对于牛奶里面的抗生素和微生物含量有顾虑,也不喜欢喝完奶后嘴巴里那种腻腻的感觉,一定记得试试这一款👉我推荐的牛奶

希望这个秋冬季,我们都能健康,现在对我来说“健康”就是最好的祝福,没有之一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 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历史文章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