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回头看,幼儿园没做这件事,上学后太容易摆烂了

教育   母婴育儿   2024-11-12 08:18   上海  

hi,你好啊,我是大J,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后台常看到一波幼儿园父母来问我:


看网上各种小学生开学的段子,弄得我也紧张了;

你是过来人,赶紧来和我们说说,到底哪些事情要早知道,我可不想等到了小学一年级被弄的措手不及。


按理说,关于幼小衔接,我该写的也都写得差不多了。但大家的提问倒也让我认真思考了,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幼儿园没做,但是上了小学后立马就有点“悔不当初”的呢?


今天这篇我并不想提醒大家,拼音到底要不要提前学,写字要不要练一下,这些哪怕暂时落后,慢慢都能补得上来。


但有一件事,我现在回头看,发现是很多家长忽略的,但却是对于孩子上学,乃至一辈子都很关键。


01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上学和幼儿园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人开始被量化了,认识多少字,考试几分,班级排名是多少,等等。


有“量化”就更容易比较,而且上学后孩子的认知和社交成熟度都高了,或多或少就会变得更加在乎的。


而我们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认同”教育,你这样做,妈妈才喜欢你;你成绩好,老师才喜欢你。


好了,有了比较又有了这样的“认同”教育,结果就是,父母很慌,孩子压力很大。


作为过来人,恕我斗胆说一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谓“落后”都不是什么大事,父母心态好,能稳得住,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慢慢就能赶上。


但问题出就出在,很多父母的心态也并不好,于是一个小问题,就被无限放大了。


因此,如果让我回头看,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小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自我评价体系。



02

感受到“我”的存在



从能和孩子聊天开始,咱们一定记得多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切记控制一下咱们旺盛的情绪表达,比如:


“妈妈太为你骄傲了,看到你今天XX我很开心!”


可以改成:




“你完成了XX,自己是什么感受啊?”


咱们想分享自己当下感受的时候,都可以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



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描述自己,你觉得是什么?

如果你是个小动物,你觉得是哪个?为什么呢?


后面这两个问题,适合和孩子日常聊天的时候问一下,我们也能从孩子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自我评价,然后可以引导强化。


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从了解到“我怎么了”开始的,并不是从“我认识了多少字”开始的,但很可惜,很多人都搞反了。


03

建立动态参照系



一个孩子有了良好的自我觉察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帮助他打造动态的参照系,尝试让孩子理解,“好”和“差”都是相对的,而且这件事上面的表现和我们是怎么样的人,并没有完全的关系。


这个做法的前提就是——孩子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跳舞跳得好,自我感觉很棒,这时候我们当然可以夸。但夸的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还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或者比他大一点的孩子比他跳得更好。




这样的例子电视上就有,但举这些例子不是打压,而是拓宽孩子的参照系,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对照物的区别。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那些孩子也是通过努力做到的,比如练习更多,练习更早。


那么孩子输了,做得不好后哭了,当然可以安抚鼓励,安抚完了,也不要忘了引入参照系。告诉孩子,这次输了,是和这些小朋友一起比才输的。


提醒孩子,之前和另外一些小朋友比,是不是就赢了呢?仍然是参照系的变化,但更加关键的,并不是停留在比谁更好,而是让孩子理解,输赢本来就是动态的。


每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圈子会是“最厉害”,但放在更大的纬度上,都是有可以努力的空间。


参照系的引入不是打压自己,让自己总觉得还不够好;也不是阿Q精神,总自我催眠已经很好了。


参照系的引入的关键就是动态,和更大的参照系比,和更小的参照系比,这种转换视角的能力,才是关键。



04

如何应对评价体系



看到这里,肯定有小学生家长和我说,我们家不知道是不是参照系太稳了,他就是心态很好,落后了也不在意怎么办呢?


我的一个大原则,如果我们认同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他们自己的,那么就要尊重他们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允许他们不在意“我们很在意的事情”。


当然也有父母不同:那怎么行?


允许并不是不作为,而是真正理解,每个人都是怎么应对自己的评价体系的。


你光盯着孩子唠叨说,你要在意,你要靠努力一点都没用。真正可以改变的只有两点。


第一,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一个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会出于本能进入防御状态,也就是故意摆烂(表现不在乎)或者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展示力量感),来让自己觉得好受点,没有那么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习困难门诊或者亲子关系破裂的心理咨询,医生/咨询师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先不要管孩子,先去爱孩子。


这算是被说烂的一句话,但很多父母遇到事情后就是会忘记。这一点对于自我评价很低的孩子来说也是适用的。


第二,改变孩子的被影响圈。


如果确定第一点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孩子直接受到影响的环境入手,毕竟环境是第三任老师,而学龄的孩子最关键的环境就是同学、老师、朋友、家人。


比如你家孩子自我评价体系挺完善,但就是不在意阅读,哪怕阅读能力落后一大截,他还是会说,无所谓的,反正以后AI可以读给我听。


这时候,咱们可以不动声色地多去改变环境。怎么做呢?大家可以一起想一想,我能想到的就有下面几点。


周末家庭娱乐活动一起看看类似《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



找几个爱读书的孩子多建立家庭聚会,甚至一起策划一个吃喝玩乐顺便一起读书的读书会;


让孩子加入一些有意思的读书营(比如讲公主故事的读书营,用剧本杀来策划的读书营),等等。


环境变化了,孩子行动起来了,真正体验后,咱们再来和孩子复盘,这件事你做了以后的感受如何?和你做之前的感受有没有不同?改变了你什么想法?你有什么计划。


进一步帮助孩子迭代自己的评价系统,也让孩子看到,原来人都是有所谓的“固有思维”,而尝试并不是一件坏事。


05

成人更要有



孩子说完了,但相比孩子而言,我觉得父母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自我评价体系。

从孩子上小学后,我见过很多很多内心能量弱的父母:


孩子排名不在班级前十,他们就陷入内耗,后悔当初;
哪怕只是在入学表格上面被问到,你家孩子幼儿园得过什么奖,他们都会因为没有得过,而觉得自己当父母失职。


这说到底也是我们父母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不完整。


我们怎么评价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来自于孩子的表现?


我们有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一生,总有比我们跑在前面的人,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这些事,在孩子小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而当孩子开始被“量化”后,就像放大镜一样凸显了。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修炼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


所有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痛苦根源,并不是对方哪里没做好,而是我们从对方的样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缺失。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努力去改变和控制对面那个人,而是去完善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评价系统。


所以怎么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这一点,希望咱们小时候没上过的都补上;


更希望咱们缺失的,孩子都别再错过了。


这些年写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
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



话题索引


早教兴趣班
亲子沟通相处
亲子阅读
性格培养
管教引导
睡眠刷牙
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选择
好好吃饭
内驱力培养
书单推荐
幼小衔接
婚姻关系
美容健身
资源总结


点击阅读原文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
👇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