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西游记》当例子,说说怎么带娃读必考的四大名著

教育   2024-11-06 08:18   上海  

四大名著,真的是语文学习和考试的大C位。

到底要怎样读名著,才能读出最大价值,让娃创造力爆棚呢?今天就拿《西游记》做例子来说说吧。


01

第一步:不纠结载体,充分享受故事

说到读名著,很多家长发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几岁能读?到底要读哪个版本?

光看动画片总不能算是读过《西游记》吧?那连环画、漫画恐怕也不能算吧?

再一看,儿童版、少年版的也有几十种,到底哪个出版社的才是精品呢?

有专家名师说,都必须直接读原著;

我个人不这么看,别说孩子了,很多家长翻开四大名著的原著,都有好多字不认识,那是去读书,还是去结仇……

原著第一回↓

让娃读名著,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得分,那直接背题目和答案就好了,何必读原著。

四大名著从我们小时候就是必考题,考了几十年,所有的考点反反复复不就那几个么,就算把几十年考过的全部考点和答案都加起来,搞不好也凑不够一万字,但《西游记》原著有四五十万字……四大名著加起来小三百万字——只为了考试读原著,真不划算吧。

我偷偷问了自己身边的朋友们,喜欢《西游记》的几乎占100%,最喜欢的《西游记》版本是央视86版电视剧的几乎就占了90%,也有一部分是看小人书《西游记》入门的。

大概只有20-30%的人说自己读过原著。一问为啥要读呢,答案都是:喜欢啊!

被电视剧、小人书吸引了,爱上孙悟空和这个取西经的故事,这才想去看原著。

对,喜欢啊!

谁能不喜欢《西游记》里讲的故事呢?谁能不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呢?谁能不喜欢大闹天宫呢?


人们喜欢这个故事,才会一遍遍去读,一点点体会和深挖故事背后的意义,甚至一代一代去“添加”这个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让故事本身就变成了“意义”。

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这个故事,对于活到了40多岁的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是无法也无须讲给4岁的小朋友听的,他要听的,就是故事本身而已。

只看《西游记》的动画片,或者86版的电视剧,当然不算是读过《西游记》了,但完全可以算是开始读《西游记》了。

对于任何一部名著,我的态度都是如此。

孩子2岁就爱听故事,那就听起来;3岁爱看动画片,那就看起来;小D回国以后非常喜欢在《天天练》app里看四大名著的小动画,那也非常好啊。

截自天天练↓

那在刚开始这个阶段,有什么要重视的问题呢?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点:

1、载体不用限制,但是版本要稍微挑选一下:

故事音频、动画、漫画、小人书、文字书啥都可以,但是要选择故事情节和原著大概保持一致的,不能直接上魔改。

咱们社群团过的美猴王系列丛书↓


比如《西游记》,86版电视剧就算是情节大概符合原著的;但是《大话西游》显然就不是了。

2、创造力是聊出来的,问是问不出来的:

娃听了《西游记》的故事,或者看了书以后,你会不会忍不住问:你喜欢这个故事么?你为什么喜欢呢?你觉得这个故事里你学会了什么呢?

问完了,孩子说“不知道”的有多少,请举手;
孩子说完不知道,家长就真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了的,也举个手……

“啊,你在看《西游记》啊,我觉得孙悟空最厉害!他一个人就能打上凌霄宝殿,而且他和二郎神打架,要不是太上老君偷袭他,他根本不会输……”

家长先这么聊,孩子自然会有兴趣把他看进去,听进去的情节,他的想法和感受拿出来讨论——越说越开心,越说越有兴趣,越说越觉得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共鸣和重视,这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3、第一阶段的读后感:

有些娃2、3岁就听过西游记的故事,这个年纪是没有“写读后感”这种任务的;聊天就行,家长先主动分享,听娃叨叨叨就行。

但有些孩子,可能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更大一点,才接触到《西游记》的各种不同版本,学校老师或者父母,可能就有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要求。

无论孩子现在几岁,开始接触《西游记》时,都推荐大家,聚焦于故事情节本身。

这时的读后感怎么写呢?推荐大家简单地带娃写:

“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我喜欢什么。”

比如看了大闹天宫这一段,就先让孩子复述一下,这一段讲了什么故事:能大概复述清楚,就算很好了。

进而再聊两句,这故事我觉得精彩不,哪里最精彩——什么好词好句,背后的意义,其实可以放放,下个阶段再说。


02

第二步:
从一到十的阅读,用人物当抓手

如果第一阶段入门很顺利,孩子很喜欢这个故事,看完漫画书了解了《西游记》的完整故事线以后,主动跟父母说:妈妈能给我买全本《西游记》么?

或者在故事机里听完了《西游记》,又主动要求看书,在别的地方看见《西游记》题材的故事,都愿意去看看,那差不多就进入第二阶段了。

第二阶段的起点有两个要素:

1、基本完成了主线情节,就是至少得把《西游记》读到取回真经了;反反复复只看其中几集,那还不算;

2、开始乐于去接触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故事;


假如我们真想要孩子去读《西游记》的原著,那基本也就是发生在第二阶段。


当你的孩子喜欢而且熟悉《西游记》的故事,且识字量已经达到一定基础,虽然磕巴,或者一次只能一两页,但也基本还是读下得去时,再去读原著,成功率会高很多的。

第二阶段将会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多长呢?一辈子那么长。

我们将在一生中,看到、读到、听到、玩到(游戏)无数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包括原著,包括魔改,包括《大话西游》和《黑神话:悟空》;

当然也包括《西游记》故事的“人间”源头——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故事的“神仙”源头——佛家、道家的各类神话体系及周边故事,等等等等;

而到了这个阶段,名著的故事就不在只是一个故事,开始展开成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千万的巨大网络,开始为我们渺小平凡的人生,提供无限的价值。

读《西游记》或者其它名著,到底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创新能力呢?

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啊,每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不都是一次创新么?大多数创新得一塌糊涂,极少数创新成了精品。

例如,唐僧师徒4人,还加一匹白龙马;把孙悟空当成主角,就演变出了《悟空传》《大话西游》等各种经典的“二创、三创”。


那我们如果把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分别当成主角,当然也就有了不同的故事。

我如果看了100个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就相当于看了100次不同的创新。

那下次我要来创新的时候,就可以从这100次里吸收到经验教训,对不?


比如《黑神话:悟空》吧,我在B站上,花了3个小时,看完了这个游戏的故事情节。

它的情节中,就融入了非常非常多不同版本的《西游记》。

除了原著之外,有《大话西游》,有《悟空传》,有多年来各种流行的网文,也有传统戏曲和说书艺术,甚至各种根本不成篇的,散落在论坛中的游戏玩家们讨论都被吸收了进来……

它的故事主体,跟《西游记》一样,是一个经典的“经历磨难,寻找自我”的故事;

而且这条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所有的磨难,说到底就是我们自己的“六根”所化,我们战胜的每个妖魔,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妄”,人生的取经路,终究是自己的修行。

读过《西游记》,或者知道取经故事的人很多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总结出上面这个“中心思想”。

那没有关系啊,《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里一共有6个章节,在每个章节结束的时候,都用旁白的形式,讲述了这个主题——比如小西天假扮佛祖的那群妖怪,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傲慢啊……


这么直白的教学,让我突然就想起了我的女儿,嗯,小D,Dorothy这个名字,是《绿野仙踪》里那个经历冒险,想要回家的小姑娘。

她和小伙伴(唐僧师徒四人)最终是怎么回到家(取到西经)的呢?

对,在一路上,稻草人找到了智慧;铁皮人找到了爱;狮子找到了勇气;
不是魔法师赐给他们的哦,是他们自己一路冒险闯关,一路自己找到的哦……

你看,穿越时空与文化,不同的名著们,其实常常在讨论同样的话题:

西方的童话是“找到了”力量;东方的故事是“丢掉了”枷锁;东西方达成的一致是,还得靠自己。

你呢?你怎么看待人生这条漫长的取经(回家)的道路?

是一路求索的奋斗,还是一路觉醒的修行呢?


写到这里,我猜测有些云闺蜜会感叹,天啊,名著背后那么深么?我就是那个从小被逼着读书也读不进去,更思考不了那么多事情的人;现在还让我带娃读名著,还要培养娃的创造力和思考力,那我就更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第二阶段,也有几条建议,可以给到家长们:

第一,尽量松松手:

读名著的第二阶段,是从一到十,从十到百的扩展阶段。问题是,家长们愿意支持娃去自由扩展么?

有些家长不让孩子玩游戏,但看到《黑神话:悟空》连中科院院士,985的校长都夸奖了,那孩子想试试就试试;试了,没出啥不好的事情,哎,我下面就更能松松手。

所谓的创造力,信马由缰的孩子不一定有,但是按得死死的,只让拼分数的娃,恐怕是更难有。


第二、这个阶段的读后感,试试以人物为抓手:

随着娃长大,学校肯定要求写《读后感》了,中考高考搞不好也会让写相关的作文。

怎么样才能引导孩子往“深处”想,并且表达出一些“思考和真情实感”呢?
可以试试从“人物”入手了。

比如《西游记》的二创,一大半都是冲着孙悟空来的,包括《黑神话:悟空》,每个孩子看《西游记》一定也都是先注意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


先想象自己当孙悟空,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也争当美猴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书读到最后,都要照进我们自己的生命,而用一个个人物的视角挖下去,正是我们往深处读名著的一个方法。

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孙悟空为什么要闹天宫,为什么愿意跟唐僧去取经,他到底是喜欢猪八戒还是讨厌猪八戒,等等等等;

假如孩子读了不同版本的西游故事,我们也可以讨论,这个孙悟空和其他人写的有什么不同;

慢慢地,我们的视角可以从孙悟空转到猪八戒,转到西游记中无数的配角,甚至是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上去,这也很像是引导孩子从只关注自己,到关注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这个过程。


03

第三步:走进大千世界,创造一个宇宙

《黑神话:悟空》爆火,游戏场景的取景地山西双林、镇国寺等地也跟着出圈了。8月20日至9月10日,双林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00.52%,镇国寺同比增长598.80%。

何止是游戏场景中的建筑元素,游戏中无头菩萨唱的陕北说书,场景中融入的五行、八卦等中国哲学概念,民俗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神兽,战斗中的中国武术……

这个国产首款3A游戏的每个设计细节,都来源于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

读书读到最后,读的就不再只是书了。
我们要从书中,走进真实的世界里;


有人读《红楼梦》能搞出一桌红楼宴;有人读《红楼梦》能复原薛宝钗吃的冷香丸;有人研究其中的中国建筑与园林,有人钻研其中的中国妇女地位与婚姻观念;


读书要读出真正的创造力,最终都需要让书本照进现实——孩子们读的所有这些书,尤其是大部头的经典们,到底和现实生活有多少连接呢?

虽然叫做第三阶段,但它其实可以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重合,随时发生;

例如,咱家娃第一次听西游记的故事,听到蟠桃大会和人参果,季节合适的话,咱们就可以立马买几个蟠桃和人参果到家里来吃吃看。

下次你的孩子写到跟西游记相关的作文,就用,“妈妈下班回家,买了几个蟠桃,开玩笑说:吃了这个能长生不老”做开头,是不是新颖别致,能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呢?

在西安的朋友们,立马就能带娃去看看玄奘法师取经归来,主持建造的大雁塔;

想去新疆旅行的朋友们,也可以去看看火焰山,找找铁扇公主到底住在哪个洞里。


创造力的本质,是用头脑的风暴去改变真实的生活,很多人一辈子读了很多书,自己待着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奇思妙想,但想要拿出一个来用于工作,却立马就消失了。

这就很可能是从小缺了一步:
——缺了不管读什么书,都往生活中找一找的这一步。

正在团


👉 当当书单 | 最低2.8折起!

👉 真爱清单|原价都照买不误,双11更要冲!


大J叨叨叨


昨天是一年一度大工程当当书单,里面也选了合适孩子读的《西游记》,今天看完文章有点跃跃欲试的,可以再去看看。

书单按照年龄:从0-3、3-6、5-8、8-12、成人,都分好了。这次还加入了历史启蒙、理化生启蒙和桥梁书的分类,方便大家按需购入。

今天隔壁号推荐了一个新发掘的宝藏护肤品,机制非常非常给力👉终于活成了只看自己脸色,美得超稳的样子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 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历史文章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