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爆火,是一场文化人和品牌的自嗨?

创业   2024-10-19 16:05   广东  

编辑 | 欧阳睿     来源 | 4A广告文案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上海兴起一股“学术酒吧”热潮,曾经供人放松娱乐的酒吧,摇身一变成为科普知识的课堂。


殊不知,在上海,酒吧正发展得“Next Level”了。



上海学术酒吧走红
一边紧绷一边放松

图源:小红书@摸鱼王猪弟弟

“学术酒吧”一个知识与鸡尾酒共舞的地方,台上讲着PPT,台下品着马提尼。

这种兼具反差感和混搭风的新型学术探讨方式,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悄悄走红,正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似乎成为一种崭新的城市青年文化现象。

在上海,这种学术酒吧某些热门活动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入场,来晚的听众只能在门外站着。

图源:小红书@INTP老巢

甚至还有人会认真记笔记,被网友称为「微醺学习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渴望知识,却又厌倦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于是,学术酒吧应运而生。

学术酒吧的出现,为年轻人提供了更轻松的学术探讨环境,将学术讨论与社交活动完美结合。

讲座内容大多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比如文学史、古代绘画、女性解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有人工智能等热门科技话题。

图源:小红书@INTP老巢

甚至还有对最近爆火的游戏里大圣形象的人性化探讨。

图源:小红书@小福星


主讲的人可能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顶尖名校的资深教授、顶尖讲师、专业学者,涉猎范围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数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他们在酒吧里演讲自己的研究课题,再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听众在酒吧微醺放松的环境下听讲,一边记笔记,一边填写纸巾上的问卷做破冰交流。

图源:小红书@摸鱼王猪弟弟

“学术讲座”和“酒吧”的结合具有反差感和混搭风, 一边是「课堂」,一边是吧台。一个带着专业严谨,一个带着放松松弛,将二者结合起来,破除了知识的紧张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不得不说,学术酒吧真的太超前了,你们文化人好紧绷的松弛感。


在酒吧讨论学术并非新鲜
但这么放PPT却第一次见

其实,学术酒吧并不新鲜,它来源于海外,原名为 SciBar,(Science Bar的简称,被戏称为“听学术大佬在吧台侃大山”),指在酒吧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上海的“学术酒吧”活动规模一般为几十人,通常在周五、周末的晚上举行,任何人都可参与,不受身份、职业限制。

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上学术辅导班,主打一个没班硬上,没苦硬吃。

部分学术酒吧会要求购买一杯酒水作为入场券,也有的完全免费开放。

年轻人簇拥在酒吧门外不足10平米的场外空间,观看一场 PPT演讲,体验一边喝酒一边聊学术的惬意。

很多年轻人调侃到:“在酒吧讨论学术并非新鲜事物,但放映PPT这么正经的形式是第一次见”。

在学术酒吧,你看到的PPT可能是这样的:

图源:小红书@猫冬瓜

又或者是这样的:

图源:小红书@Phenix

对于年轻人来说,学术酒吧主打“松弛”,氛围轻松自由,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分享知识、交流思想的场所。可以一边喝酒,一边听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的资深教授、专业学者的讲座,了解经济学、社会学、数学、人类学等相关知识。

图源:小红书@故事的小梅花

当那些遥不可及的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出现在你面前讲着高深的学术时,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既视感。

成立于2023年4月份的上海“街垒Bunker”酒吧,早已成为“学术酒吧”的“顶流”。通过讲述食物中的历史、探讨城市进化论等话题,展现了其独特的文艺与小资气息。

街垒Bunker是率先推出“学术分享会”的,每次都会有人提前一小时排队入场,只为占据绝佳位置。

与“酒院”侧重的生物医学不同,这家学术酒吧更加具有文艺与小资气息:从鹰嘴豆泥到烤肉,讲述食物中的黎巴嫩与中东历史;从自来水与洋泾浜,谈谈上海进化论。更有出身耶鲁、哈弗、康奈尔等名校的主讲人加持,让这家学术酒吧人气爆满。

图源:小红书

比起学术活动,“街垒Bunker”的纸巾在社交媒体上更出圈。

你见过印刷着调查问卷的餐巾纸吗?这家酒吧的纸巾,上面印刷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有一系列哲学和伦理问题,如:

“希特勒的保镖有责任杀死希特勒吗?”

“喜欢地狱笑话有没有伦理问题?”

“政治观念不同的人之间可以有爱情吗?可以在一起吗”

“爱一个人是否是一种民主实践?”

“你觉得AI会废除我们的工作还是让我们工作至死?”

图源:小红书

有网友调侃自己是冲着纸巾来的“吧台做题家”。

当“酒院”变成了“九院”:在酒吧这样的放松的场合下,人们自由探讨,没有传统学术活动的正式和拘束感。

主讲台与听众之间,已没有明确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接受者。有时也会有听众登台,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术酒吧的走红,正是做到了将学术讨论与社交活动完美结合,消解了学术的严肃性,兼顾了紧绷感与松弛感。这种社交活动获得的思想启迪,就像一场短暂的充电,充实着年轻人的生活。


被质疑是圈地自嗨
却阻挡不了它的火爆

有人支持,就有人批判,在反对者看来,这是一场文科生的自嗨,认为这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在制造噱头。



甚至有人质疑这是“精英的傲慢”,把“学术当成一种浅显的符号资本和时尚单品来消费”。

鲍德里亚曾提出“符号消费”的概念,他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符号消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区隔品味和身份地位,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对“学术酒吧”的质疑也来源于此:质疑“学术酒吧”是打着学术交流的口号为消费行为“抬咖”,并成为彰显其独特的一种消费符号。

尽管被吐槽,但掩盖不住它的火爆,社交场所学术化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

上海学术酒吧的这股风,已经悄悄吹到了全国各地,更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长沙、西安、武汉等新一线城市蔓延,成为年轻人休闲活动的一种新选择。

图源:小红书

在陕西西安,一家学术酒吧开业的2个月里举办了40场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涵盖人机交互、心理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图源:小红书@递酒人民壹院The tiny bar

社交平台上关于“学术酒吧”的话题热度也在不断攀升。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参加过的网友晒出酒和研究文献的合照,并自嘲为“学术酒鬼”“烟酒生”,拿PPT当下酒菜。


品牌入局“学术酒吧”
引领全新生活方式

学术酒吧的爆火,让品牌也纷纷下场。

今年9月,小红书在上海打造了“学术酒吧”系列活动,组织了10场“知识开放麦”。作为知识夏校的一部分,活动邀请了姬十三、呼兰、庞颖、黑灯等不同背景的知识分享者,和观众边喝酒边聊天,开启一场跨学科的智慧碰撞。

图源:小红书

《奇葩说》知名辩手、耶鲁大学硕士庞颖做了“思辨力”主题的分享。

图源:小红书

呼兰分享了应对内耗的方式是疯狂写稿、上开放麦。

图源:小红书

在上海静安延平路446号,醒目的小红书知识“学术酒吧”人潮涌动,进门可以免费领杯调酒。

“虽然很抽象,但是想去看看”,千余人亲临现场,品尝特调、交流社交、听知识分享会。

网友们晒出了现场环境,从入口处的“学术入门”地毯到内部装饰的“学术巨柱”,无一不营造出浓浓的学术氛围。

酒杯上印着学者名言,以及墙上有宣传海报,就连酒杯盖子上也印着趣味金句“我空了你随意”“学到老喝到饱”,“我从小就爱装(杯)”,不仅新奇有趣,还巧妙地将知识和酒文化相结合。

图源:小红书

“知识配酒,越喝越有”,小红书学术酒吧,引领一种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

这种跨界融合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态,也彰显了知识传播领域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爆火,必然有时代发展的多重因素。你怎么看待“学术酒吧”的走红?

更多精彩文案 ,尽在【4A广告文案】↓↓↓

4A广告文案
记录优秀的广告文案与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