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飚 | 降龙治水促民生
文摘
文化
2024-10-11 00:00
山西
水乃生命之源,水利更是农业之命脉,可千百年来水龙王却总象一匹不可驯服的猛兽肆无忌惮,常常与老百姓对着干,多少年来人们都艰难地生活在与龙王斗争的道路上。然而自从新中国诞生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大无畏的气概和战斗精神,紧紧牵住了这颗龙头,让它乖乖服从听话,为百姓谋利造福,七十五年来降龙治水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尤其是这两年,农村饮用水统供、循环利用、厕所改造及下水铺设更是六县建设中我县妙手绘制的一张恩泽百姓的蓝图。近日随着李家堡村下水管道铺设及饮水改造工程、路面修复和拓展工程的竣工,使我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解决了以往许多村民每到夏天干旱时守着水管没水吃,而有的人家则挖了隐井,过量贮水,院中浇灌无节制的不合理现象,使村民的生活用水趋于规范化,村民的生活向城市化、现代化层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今年国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再看看农田中的水利灌溉亦无不在变革更新,实惠的三农政策扶持和便捷的网购背景相互促进,使各种滴灌、渗灌、喷灌的器具方便使用,村民可各取所需,十分方便,水利命脉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农业现代化看到了希望。看今朝思过去使我感触颇深,不知不觉想起了李家堡村水利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国家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带给人民的福祉。出生于六十年代的我怎会忘记幼时依稀记忆中的李家堡水利状况,当时田野中仅有的四台电动水车,吃力地拔出少量的井水,浅浅的水缓缓流淌于垄沟中,浇灌着有限的农田。这四台电动水车各是河渠后头一台,林业地一台,三角地一台,南场后头菜园子中有一台,每到春夏浇灌期,水电修理人员安装调试好,生产队专配一人负责看水车,另一人负责浇地。电动马达用皮带把动力传送给水车,然后带动链条,链条上装着橡皮垫,把水从老式旱井中顺着铁管绞引到上面的水箥簸里面,缓缓送到垄沟里,流速慢,流量小。记得村里五保户奴娃一次队里让他看水车,他的衣服在皮带上挂着,水车开了他急着拽衣服,一下把手指绞进皮带中断去拇指,那段时间常看到他架着血迹外渗残废的手在村里呻吟游荡,十分瘆人。当时许多田地,包括各家自留地则大都采用辘轳打水浇灌,而许多外围的田地则主要靠老天吃饭,水利条件的落后大大限制了粮食的产量。吃水方面,村中有三眼老旱井,南头观音庙西一眼,东头场北面枣村地一眼,北面镇武庙西南面一眼,大都用辘轳绞水,有的干脆用绳子直接往起拨,人们按远近挑着吃水,由于水位下降,最后大部分人家都聚集到了村东枣树地的那眼水量充足水质又好的井上去挑。总的印象是,家家户户不论灌溉还是吃水当时都是每家的一件难事。李家堡村是非灌溉区,河灌几乎与我村无缘,但六十年代末时,村里周围却有许多水渠,如村东有东渠,村西南有南渠,村北有南左渠等。那时候一般等到河水下来轮到我村浇灌时已是农历八月,这些渠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深秋以后用此水一漫灌,由于地温下降,水里的有机质起不到化学作用,许多田地便形成了白茫茫的盐碱,于是六十年代末村领导把这些渠全部摊平开垦成耕地,重新调整引水思路。水利的第一次重大变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当时国家大气候有了新技术,县里有了锅锥打井法,用水泥做洞儿,人力推挖,卷扬机起锅的半自动打井法,加之村里副业搞得比较起色,于是一股脑儿打了二十多眼新式水井,并且又配套了不少水车、离心水泵。只记得那些年每到秋收冬藏后,男劳力们大部分出工打井,一天三班倒,风雪无阻,十分艰辛吃苦,有个别壮劳力比如刘发辉(银娃)刘润渊曾在作业中不惜舍身冒着严寒脱衣下水打捞作业,其中刘发辉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腰腿疼数年。集体背景下全村社员在党支部领导下,群策群力,战天斗地使村水利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全村两千多亩土地基本上变为水浇地,由于当时水层较浅,这些机井深度约在三十米左右。村里的吃水井也在东头场上重新打了新井,水质清澈甘甜,取水方式先为手摇后改为电动水车,直至后来修水箱贮水,拧水龙头随时担着吃。与此同时,县里的水利工程也紧锣密鼓,1970年左右,几乎年年大队要派出社员修水库,修河筑坝,有的年份派一部分,如遇工期紧张的情况则大部分要开拨出去,大队派炊事员起锅开灶,社员自带行李日用品去蹲点打突击战。现今的子洪水库,鲁村、北关、下王庄杜家庄等水利工程处处滴下了一代民工们辛勤的汗水,今天在此特向我村和全县当年为那些水利工程出力流汗的民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致以崇高的敬意。更使人难忘的是多灾多难的1976年,这年夏季不但常闹地震而且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许多村里小麦生芽,昌源河水涨超历史纪录,由于河岸年久失修,洪水泄了出来,横冲直撞,经流的许多村庄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洪水威胁,比如下游的西阳羽、前营、西高堡,丰固村等,公社领导冒雨组织人员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尤其贾令镇党委书记魏文荣渡着齐腰深的洪水转移群众,实是温暖着社员们的心。就在七六年和七七年县委组织了全县民工总动员,展开了对昌源河河堤加高加固的大会战,连我们中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岸旁栽植了防风固土的防护林,为治理昌源河水患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不论是水库民工还是修河筑堤的各村社员,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当时都建立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今天的后辈享受的就是他们的成果,怎不让人对他们产生敬意和感恩呢?而我们李家堡村的水利条件至从七十年代全部变为水浇地后便一直维持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其中1974年有一次辉煌的举措,那就是新华印刷厂资助打了一眼深井,大约有六十多米,以后多年这眼井被村民习惯叫成“新华家”,它比别的井要深一倍多,并配套了一台潜水50泵,由于当时水层浅,出水量可谓了的,能够使整个北海子堰,卢家地得以充足快速地浇灌,也正是在那两年,我村同新华印刷厂合作在这两块地上种上了水稻,共同请了大师傅,大队还派许多社员到晋祠取经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小学生的我们当年亲眼目睹了社员们育苗插秧的稀罕作业,体验了稻田畦中那蛙声如潮,蜻蜓翩翩,蝌蚪嬉逐的南国水乡风光,很是留恋难忘,今天想起来童年中的李家堡真太美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水利事业也飞速发展,随着地下水层的下降,离心水泵的扬程显得越来越萎缩了,于是开始挖涵洞把水泵下放到10米深的坑中算解决了几年的燃眉之急,85年左右随着东观水泵厂的兴起,潜水泵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于是离心水泵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功率高扬程的潜水电泵登场亮相,流速排量扬程已不可与往日比拟,大大方便了改革开放后承包土地的村民,从此全村大种蔬菜大搞发家致富。使村民真正得到了党和政府兴修水利带来的实惠。1988年李家堡村饮用水工程正式启动,在集体的领导下村民出工,大队投资铺设地下管道,从此家家送水进户,告别了户户挑水吃的艰难历史,供水系统采用高压水泵设施。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又有两次革新。八八,八九年水泥防渗渠道的打造,井房、电杆设施的更新又使灌溉向前迈了一步,九七、九八年又逐步进行了地下管道的铺设。进入九十年代时七十年代打的那二十多眼井随着水位的下沉显得已不堪重负,水量太小了,幸好社会科技的发展,打井技术继续革新,推出了砸夯冲击式全机械化打井技术,使速度和质量都上了新的台阶,于是九十年代后期,村委会领导组织下,雇用县打井队更新了四眼百米深井 ,同时由于县保险公司在经理刘发英同志的领导下开发了保险辅助产业养殖场,场内打一深井将近二百米深,水量充足,方便提供给村里使用,为村民起了不小作用。2000年以后,按照镇政府的精神,村集体的水电管理权包括灌溉设备及变台以拍卖的方式出卖给了个人,一直经营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实惠的三农政策东风吹遍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在国家的投资下,不但村村大搞道路硬化,而且大搞水井更新,地埋管道进行了升级,田地中间分段铺设出水口,为下一步的喷灌、渗灌、滴灌打下基础,具备了条件,一直到今天。综上所述,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不论在哪个关口,都无不在治水引水等一切的水利项目上优先考虑着咱老百姓的需求,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扼住了水龙王、井龙王的要害,让他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刘润飚,山西省祁县人,祁县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愿意用文字的排列组合编织美好梦想的人。阅读魅力祁县 感知人文情怀
“书香祁县”微信工作平台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祁县文化、文学事业,促进文化、文学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祁县故事,传播好祁县声音,为“中国智慧”贡献“祁县力量”。
☞点击这里加入祁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3970314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