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生活皆课程,一个游戏,一个话题,甚至一草一木,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绿毛毛”是孩子们的童言趣语,也是孩子们对苔藓的生动描述。这些看似微小的绿色生命,在孩子们的眼中却充满了神奇和魅力。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孩子们,走进奇妙的探“藓”之旅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明明和几个小朋友正在玩游戏,在奔跑时不小心摔倒了,几个小朋友纷纷围上来关心明明,询问明明怎么摔倒了。
豆豆:“明明刚刚跑太快了。”
无花果:“明明踩在绿毛毛上,滑倒了!”
睿珩 :“那不是绿毛毛,是草。”
辰宝 :“可是,它为什么这么滑?”
回到教室,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曾经踩在“绿毛毛”上滑倒的经历。
老师给孩子们科普了绘本《苔藓的世界》,从而让孩子们知道“绿毛毛”其实是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苔藓”,它也是有生命的。因为它的叶子紧紧地挨着,所以它的表面很光滑,小朋友踩上去就容易滑倒,大家户外活动时,只要不踩到它,就不会发生危险。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清洁老师把苔藓铲了。看到被铲掉的苔藓,孩子们心痛不已。
车车:它们会不会很痛?
早早:这样苔藓就没有家了,它好可怜。
老师:可是,如果不把苔藓铲掉,小朋友踩到就会摔跤,那怎么办呢?
辰宝:“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家。”
老师的思考:
从幼儿谈及踩到“绿毛毛”摔倒的经历中,发现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再到幼儿萌发出想给苔藓一个家,由此生发的兴趣点。对于幼儿想给苔藓一个家的想法,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苔藓的家要怎样打造,苔藓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探究、去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
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寻找苔藓的家,大家仔细观察,仔细寻找。就这样,孩子们就像科学家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寻找苔藓的活动中,放了学后也迫不及待地寻找回家路上的苔藓。
看一看 摸一摸 闻一闻 画一画
老师的思考:
孩子们通过一系列的寻“藓”活动、亲子问卷调查,大家发现苔藓好像无处不在,那它需要怎样的家?大家都提到温暖潮湿的环境,对于“潮湿”这一概念,其实孩子们是比较模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孩子实践得真知。
第一步:确定挖苔藓工具
老师的思考:
从幼儿谈及踩到“绿毛毛”摔倒的经历中,发现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再到幼儿萌发出想给苔藓一个家,由此生发的兴趣点。对于幼儿想给苔藓一个家的想法,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苔藓的家要怎样打造,苔藓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去探究、去思考并解决这一问题。
老师:“幼儿园很多地方都有苔藓,可是苔藓有假根,它们紧紧的贴在石头和土上,很难把苔藓挖下来,那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呢?”
豆豆:“雪花插片是平的,可以用它来挖。”
稳稳:“我想用植物区的尖铲,上次我们种豆豆用过”
采悦:“植物区还有三齿耙、平铲可以用。”
汤圆:“我觉得王老师铲地板胶的铲子还不错。”
哪种工具更好?孩子们通过亲身尝试,投票决定!
第二步:确定养苔藓的容器
老师:“我们植物区的植物是用花盆养的,那你想把苔藓养在什么容器里边呢?”
巧克力:“我想把它养在圆圆的碗里。”
明明:“我们家有不用了的水杯,可以拿来养苔藓。”
畅畅:“这个塑料盒很大,可以养很多苔藓。”
稳稳:“我想把它养在我们植物观察瓶里。”
老师的思考:
儿童是活动的主人,在自发性提问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提问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自己思考的问题,从问题想出答案,再从实践中选出合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准备好小器皿和小铲子,挖藓小分队,挖土小分队,移植苔藓行动开始啦!
首先,我们需要挖足够的泥土。
接下来挖苔藓,一只手按着苔藓表面,另一只手用铲子铲,这样苔藓就可以一整块铲下来,就不会被破坏了。
最后我们需要把收集的苔藓放在泥土的表面,记得要用手按一按,让苔藓接触到泥土上,才能吸收营养。
孩子的想法:
“可以把苔藓安在走廊,因为我们走廊有阳光,很温暖。”
“我觉得苔藓是一种植物,可以把苔藓的家安在植物区。”
“我想把苔藓放在我们教室,这样我们每天在教室都可以看到它。”
“我想把苔藓放在我们寝室,这样苔藓可以陪着我们午睡。”
于是孩子们将苔藓放在了自己喜欢的地方。
老师的思考:
移植苔藓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们通过观察苔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这是科学探索的初步体验。
聚焦探究:水的重要性
在苔藓的养护过程中,幼儿发现水对苔藓很重要,他们开始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形成新的思考。
讨论1:浇多少水合适?用哪种浇水工具更好呢?
对比观察发现,被水淹没了的苔藓变黄了,大家一致认为浇水的时候,只要不淹没苔藓就可以了,水太多会导致苔藓变黄。
孩子们的思考:
汤圆:“我用绿色水壶,倒出来的水很多,一不小心就会把苔藓淹没。”
巧克力:“我用蓝色水壶喷出来的水很小,很好控制水量。”
小结:孩子们通过对浇水工具的对比观察,验证出蓝色水壶更适合浇水,大家使用起来更轻便。
讨论2:什么时候需要浇水呢?
孩子们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商议、猜想认为只要苔藓的叶子摸起来很干,就需要浇水了。
验证猜想,摸一摸,再浇水!
猜想3:苔藓生长因素
孩子们的发现:
孩子们的思考:
老师的思考:
随着孩子们对苔藓生长的持续观察,实验、尝试等方式获取了新的信息,这些行为不仅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孩子们开始逐渐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知道苔藓的一般性规律,如苔藓离不开水、潮湿的环境、附着物、阳光等等,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表面的描述,如“水的质量是不是不太好?苔藓本身是不是吸收营养的程度也有差异”,开始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当然,孩子们还有一些问题,比如···
为什么苔藓可以长在石头上?
为什么苔藓可以长在树上?
为什么苔藓可以长在绳索上?
于是我们带着问题出发,走进盆景园!
对比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苔藓和有营养液培育后的苔藓生长差异,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与园林园艺学院的庞老师们对话、交流,答疑解惑。
明明:“为什么苔藓可以长在石头上、树上、绳索上呢?”
庞老师:“苔藓不是生长在石头里边、大树树皮里边、绳索里边,而是因为苔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刚好这个几个地方是符合它生长的需要。但它们也只是用假根附着在石头上、树上、绳索上,假根起着固着的作用,它们是靠叶子、茎吸收营养的。”
孩子们从盆景园回来纷纷感叹苔藓真神奇,于是老师们给孩子们讲了绘本《苔藓小镇》,从中了解到苔藓的种类繁多,大家纷纷感叹苔藓好漂亮,我也想养。于是我们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科学认识能力,筛选出四种苔藓。
大羽藓
朵朵藓
星星藓
白发藓
老师的思考:
在苔藓的第二次移植过程中,幼儿通过前期移植苔藓获得了直接经验,对后期移植四种苔藓轻车熟路,对于四种苔藓的形色特点,观察也更为细致。
和苔藓在一起的日子,孩子们成为了苔藓的“守护者”,他们每天都会观察自己的苔藓,悉心照顾它,慢慢地和苔藓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也有了自己新的发现。
宸宸:“朵朵藓像云朵一样,软绵绵的!”
辰宝:“星星藓就像星星一样,亮晶晶的!”
嘉毅:“大羽藓的叶子像小鸟的羽毛,轻轻的!”
汤圆:“白发藓长得像爸爸的头发。”
老师:“大家都是小小故事家,我们一起将我们的苔藓故事记录下来,最后表演出来,怎么样?”
诗涵:“好呀,我要当小演员!”
老师的思考:
孩子们开始将苔藓的故事进行了创编,我们也紧跟幼儿的脚步,将幼儿制作的科普故事与科普舞台剧相融合,将科普故事具象化、可视化、艺术化。
第一步:确定剧本
剧目:《苔藓的旅行》
第二步:设计我们的苔藓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用海绵拓印棒、泡沫印章,印出自己喜欢的苔藓模样。
第三步:制作我们的苔藓发箍
用我们之前的青蛙头饰进行改造!漂亮吧!
苔藓舞台剧首演开始啦,孩子们个个化身苔藓小精灵,在舞台上大胆的展现自己,这一刻,我们感到无比的欣喜,在心底里为孩子们点赞!
视频
欣赏完整版请扫二维码
从孩子们在与苔藓的这场遇见中,经历了“想给苔藓一个家→给苔藓做一个家→怎样让苔藓健康长大→移植四种苔藓→苔藓舞台剧呈现”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积累,逐渐有了探究意识,并学会运用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幼儿在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提升深度学习的学习品质。虽然苔藓只是自然界中一种小小的植物,但是孩子们带着一颗好奇心,从小小的苔藓开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奥秘,孩子们也期待与自然界的再次相逢。
撰稿:万雪 袁艺萌
图片:袁艺萌 王巧玲
美编:杨涛
初审:刘小娟
复审:张潇月
如果你想了解我们,请拨打咨询热线:
023-68254332,682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