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 数字断连:从多元视角到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

文摘   2024-06-12 21:28   湖北  


网络首发时间

2024-06-06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605.1644.002

引用本文

陈慧彤,闫慧.数字断连:从多元视角到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J/OL].图书情报知识(2024-06-06).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605.1644.002

Photo by Unsplash+ in collaboration with Owl Illustration Agency.



陈慧彤 闫慧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目的 | 意义

_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网络使用特征,给用户带来高效便利的同时,也挑战着用户的生存逻辑,越来越多用户产生了数字断连的意愿和诉求。厘清数字断连的概念,梳理其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设计 | 方法

_

以数字断连为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全面揭示数字断连的研究现状和特点。


结论 | 发现

_

从数字不平等、数字资本主义、素养、赋权四种视角对数字断连进行概念阐述,分析其与技术不使用、媒介抵抗、数字排毒、数字极简主义、社交媒体倦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归纳数字断连的四类动机、三大实践维度;探讨数字断连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平台建设、职业伦理方面的启示。


创新 | 价值

_

全面梳理数字断连的研究进展,为信息职业人员适应数字技术与人关系的变迁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_

数字断连;反连接;ICT过度使用;图书馆信息职业;数字素养









_

1

引言


_


1.1   数字断连的实践背景


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我们带来高效和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失控和威胁。在这个“强制数字参与”  的时代,互联网正在走到一个高度连接甚至是过度连接的阶段。沃德勒等意识到“永久在线、永久连接”(Permanently Online and Permanently Connected) 的社交平台文化,一方面重塑着用户的心态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给用户造成了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监视、社会压力等负面效果。同时,注意力经济的蓬勃发展之下,个人注意力频繁地在各种设备和移动应用中迁移,被新的内容和产品不断抢占。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意识到,过度的数字连接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时间和注意力、社交和隐私,乃至个体自主性带来挑战,从而产生了数字断连的意愿和诉求。GWI全球指数机构于2018年对英美两国的互联网用户调查,发现有超过1/3的手机用户认为手机使用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手机产生了疲劳感;有7/10的互联网用户试图限制上网时间,有1/5的用户正在进行全面的数字排毒。


1.2   数字断连的理论背景


连接主义强调用户对网络信息流的“自我组织”,关注处于与ICT连接、交互状态的用户,研究重点是以屏幕使用时间、在线时间为表征的连接实践。韦尔霍斯登克等提出了“后连接主义环境”(postconnectivist context)的概念,关注用户对于连接和断连的双重需求,考虑用户如何使用断连的策略,使ICT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连接和断连实践共同构成了永久在线的互联网实践的全景,强调用户在ICT使用中运用“自我意识”的策略。因此,有必要延伸至屏幕之外的离线过程,考察用户如何创造“连接—断连”的策略,来应对ICT和在线环境中存在的控制力量和权力。


基于此,数字断连作为一种批判性、情境化、具有“自我意识”的选择,成为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和意愿, 也成为学者所认可的数字化生存法则。为此,本研究试图全面梳理国内外数字断连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数字断连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_

2

研究数据


_


2.1   检索策略


本文将CNKI和Web of Science分别作为中外文献数据源,多次检索后调整策略如表1所示,文献检索时间均截至2023年9月10日。对201条检索结果进行筛选,筛选过程为:(1)核心期刊收录文章,中文限定为CSSCI和北大核心,筛选后为27条;外文限定为WOS核心合集。(2)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剔除与主题不符合的文献,中文得到18篇,外文得到64篇。(3)在详读文献内容的基础上,使用滚雪球的方法扩大文献检索范围。最终得到文献113篇,其中中文26篇,外文87篇。



_

表1   文献检索策略


_


2.2   文献基本特征


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所筛选文献中最早出现在2003年,但由于2013年之前文献量较少,且囿于作图空间,只描绘近10年间的文献(图1)。数字断连的文献呈现两个研究阶段,2019年之前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19年之后相关研究增长迅速,这可能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渗透相关,更多学者开始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国外学者阮明浩和哈吉泰团队在该领域发表了系列的成果,对数字断连、数字幸福感以及数字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彭兰于2019年发表的《连接与反连接: 互联网法则的摇摆》  一文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_



_
_

图1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_


数字断连文献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信息科学、新闻传播、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领域都有所涉及;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仅采用跨文化视角,对不同国家的数字断连实践进行多案例研究,还注重人群的细分,目前关注到了儿童、老年人、贫困人群、职业人群(记者)等。



_

3

数字断连的概念阐述


_


3.1   不同视角下的数字断连


“断连”(disconnection,又译为“反连接”“断联”) 的观点最早由赖特系统阐述,“断连”是一个动词,指代连接(connection)的移除或破坏;同时也是一种存 在的状态,既可以作为一项权力(power)独立存在, 也可以寓于连接之中,在连接建立后不断创建、维持断连的状态。


近年来,数字断连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其概念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根据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理解的侧重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视角。


3.1.1  数字不平等视角


这一视角下的数字断连,是广义上的概念,包括了被动的、非自愿性的数字断连现象。这种断连是指“切断我们与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之间连接的能力”。学者关注到了数字断连给弱势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如被剥夺“话语权”,成为网络社会中“失语的他者”;影响个人的信息获取,加剧数字不平等乃至社会不平等。


除了非自愿的数字断连行为,有学者认为自愿的断连行为也会造成数字不平等。数字断连通常需要一定的ICT技能和知识,这意味着可能会排斥那些不具备ICT技能、或ICT技能不熟练的群体。而具备ICT技能的用户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字断连,管理好自己的ICT使用,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字连接体验。


3.1.2  数字资本主义视角


数字资本主义是丹•席勒提出的概念,意指资本主义进入了由传播与信息作为新支撑点的发展时代或状态,信息网络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工具与动力 。互联网在改变着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被资本主义不断塑造和驯化,成为少数几家数字巨头公司的领地,劳动、不平等和垄断持续存在,甚至加速。


因此,在这一视角下,研究者往往将数字断连视为一种数字媒介霸权的对抗实践,以此来抵制快节奏、永久在线的数字社会。其具体表现为一种消极的选择形式,避免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等方式来为数字平台作出贡献,以此重新夺回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控制权。不少学者也注意到数字断连的局限性,即它始终裹挟在新自由主义消费文化之下,是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恢复。一方面,数字断连并没有真正抵抗数字资本主义,反而是新的资本控制手段,作为“社会经济润滑剂”,将断连转化为延迟连接。数字断连成为科技产业营销的噱头,商家试图将用户在“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数字环境下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转化为盈利的商机,增强数字断连的技术可供性,如开发时间管理APP、销售 “傻瓜手机”,将用户转移到新的数字设备和平台上来。另一方面,数字断连的效果受到技术环境的束缚,断连可以让我们暂时离开平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数据痕迹和联系会消失,用户数据都被用来生成更加持久、全面的用户画像。


3.1.3  素养视角


素养视角是主流观点,将数字断连视为一种个人积极、主动的选择。彭兰指出,数字断连是“一种新的网络素养”,即判断媒介连接对自己的影响、抵挡某些不必要连接的诱惑、减少对技术依赖的意识和能力,是人在网络时代“保持独立与自主性的一个基础”。


数字断连素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关注个人在数字技术面前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数字断连是针对情境和需求的ICT使用战略,为个人的工作和私人生活、物理和虚拟世界创造可行的边界,重构数字时代下“人类行动者的自主性空间”。二是强调断连和连接的辩证统一关系,断连寓于连接性之中,贯穿于注册平台账号、参与过程以及注销账号的整个社交生命周期。断连一般与替代连接、重新连接相结合,作为网络连接的反向渠道或者“替代结构”。其目的是通过对媒介环境的批判式回应,更加明智和平衡地使用数字技术、改善数字连接的体验。三是强调数字断连的阶段性,断连不仅是一种状态或行为,还是观察和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动机收集、断连实践、调整断连实践、回顾意义建构”四个阶段组成。


综上,在素养视角下,数字断连是在不同情境下,应对网络连接的一种批判式的策略,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数字世界。


3.1.4  赋权视角


这一视角可以分为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两个层面 。


在道德权利层面,数字断连是断连主体被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权利。其通常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探究断连背后的社会内外部结构、个人主观能动性、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将数字断连归结为技术恐惧、意愿和个人能力不足。从更宏观的社交情境来看,每个用户都有断开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的“隐身权”,这是个体“恢复私人空间、时间与个人自由” 的权利。


在法律权利层面,数字断连作为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权利而存在,意在充分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断连权(right to disconnect),也称为离线权,具体指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享有关闭信息通信设备从而不被  联系的权利。近年来,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将断连权合法化。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的线上办公加剧了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更多学者开始反思断连权如何有效地成为新一代的“基本社会权利”。


3.1.5  四种视角的比较分析


数字不平等和数字资本主义视角强调数字断连的结构性根源,前者将数字断连视为ICT接入和使用不均衡的结果,后者则将数字断连视作数字经济霸权下个体的抵抗。赋权视角不仅考察断连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还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将断连视为个体的权利。相比之下,素养视角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人技互动,强调数字断连作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ICT的选择。四种视角为数字断连的概念内涵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关注的侧重点也互相补充,共同构筑对数字断连现象的深入理解,如表2所示。



_

表2   四种视角比较


_


3.2  相关概念辨析


3.2.1  相关概念介绍


不少学者在介绍数字断连时,都会结合相关术语如技术不使用(technology non-use)、媒介抵抗 (media resistance)、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数字极简主义(digital minimalism)、社交媒体倦怠等进行阐述, 以进一步厘清数字断连的概念边界。


(1)技术不使用


不使用早期基于“技术使用—不使用”的简单二分法,不使用者(non-user)往往被视为数字鸿沟中处于贫穷(have-nots)的一侧。后续学者认为简单的二元对立框架不能全面地揭示技术不使用现象 ,根据过去是否使用、是否自愿、个人参与程度、是否重新使用等维度,对不使用的概念进行了更细粒度的划分。这些研究通过使用多样、精确的类型学术语来概念化技术不使用,强调人们对于ICT不使用的情境性和历时性变化。


(2)媒介抵抗


媒介抵抗者关注社会问题,担心媒介和通讯技术会破坏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通过舆论控制破坏民主、损坏社会凝聚力、损害身心健康。因此,抵抗者会“有意识并且明显地限制自己在媒体上的使用”,试图通过拒绝媒体的日常生活实践,退出媒体消费文化的循环剥削,构建政治性的自我认同。此外,媒介抵抗具有特权属性,被视为“阶级、教育、性别特权的指标”,对于拥有丰富社会和经济资本的精英阶层而言,拒绝媒体并不会影响其工作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普通人在拒绝媒体之后可能遭受社会排斥。


(3)数字排毒


西弗森等将数字排毒定义为“与社交媒体或即时通讯软件的周期性断开,或减少数字媒体参与的策略”。强调个人要承担起平衡注意力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的责任,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用“JOMO(Joy of Missing Out,错过的喜悦)替代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焦虑症)” 的目标。


数字排毒也是一种回归本真和怀旧主义的商品化形式 。假日旅游经营者为用户提供数字排毒夏令营、不插电旅行(unplugged travel)等体验活动,帮助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的数字连接,将周期性断开数字媒介的行为仪式化,从而增强个体或集体断连状态的体验 。近年来,数字排毒作为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的疗愈手段,对于控制手机上瘾行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4)数字极简主义


数字极简主义是卡尔•纽波特提出的一种技术使用哲学,指“把上网时间集中在少数精心挑选且优化后的活动上,这些活动有力支持你所重视的东西,你也愉快地屏蔽掉其他一切”。纽波特认为在注意力经济、成瘾产品设计的影响下,光靠模糊的意志力、渐进式的习惯改变,不足以抵抗数字技术对人们认知和行为的支配。因此,他提出了为期30天的“数字断舍离”实验,期间暂停使用可有可无的技术产品,制定并遵循一套具体的技术使用规则,探索和重新发现数字世界外自己所重视的事情,在30天结束后,将符合极简理念的技术重新导入生活。


(5)社交媒体倦怠


社交媒体倦怠指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受到个人、社会、平台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一系列消极情绪,包括疲惫、烦恼、沮丧、无聊、丧失兴趣等主观的、多维度的感受。与前面的概念相比,社交媒体倦怠更强调一种心理体验,并不意味着会停止社交媒体的使用。倦怠情绪的强度和来源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使用行为,从比较缓和的不持续使用、减少使用、潜水、忽视、转移平台,再到比较极端的注销账号等永久退出行为。


3.2.2  数字断连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有一些学者将数字断连与这些概念等同起来,指代一种消极的ICT使用行为,是数字化生存中“同一问题的不同面向与不同体现”。


笔者认为数字断连是从技术不使用、媒介抵抗这两个概念中流变而来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拓展,技术不使用、媒介抵抗是数字断连的具体分支 ,相关概念关系如图2所示。



_



_
_

图2 相关概念关系图

_


技术不使用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聚焦于个体行动者的具体行为,不使用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囊括了用户经历的数字断连实践中所涉及的多个维度;媒介抵抗则从集体行动角度出发,带有强烈的生活政治色彩。数字断连从表面上,可以是一种技术不使用的行为,也可以是个体拒绝使用媒体的生活方式选择,但是它更强调根据情境和个人需求使用ICT的战略方式。


数字排毒通常指一种暂时性的疗愈,尤其在假期中,个体参加断网的体验活动,可以作为数字断连的具体策略。但数字排毒很明显是修辞化的术语,将数字技术放置于“毒品”的隐喻框架之中,预设了ICT必然给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用户“中毒”这样一个前提。本研究更倾向于从技术中性论的角度出发,选择数字断连这一中性的、简明的术语,探究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动。


数字极简主义可以成为开展数字断连的指导理念,可以说,数字断连是数字极简主义理念的变体,其本质是“挣脱技术的束缚和控制,掌握自己的互联网生活”。


与社交媒体倦怠相比,一方面,社交媒体倦怠是基于社交媒体所产生的“疲倦脱离”,而数字断连不仅存在于社交媒体中,还在“更大范围的、支撑数字化生存的接口与节点”,即整个ICT环境。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倦怠强调一种消极的情绪,但这样的情绪并不注定会导致数字断连。社交媒体倦怠更有可能是数字断连的动因之一。


基于以上梳理,本研究将主动、自愿的数字断连作为概念化的起点。将数字断连界定为:用户在判断和反思ICT对自身影响的基础上,依据特定情境和动机,自愿主动地断开或减少不必要的、失衡的ICT连接,从而创造可控的数字化环境、将ICT效用最大化的一种ICT战略使用行为。定义强调两点:一是用户对人技关系的反思,能够深入理解媒介技术的运作过程,判断连接对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性及深层影响;二是数字断连并不意味着数字排斥,而是高度情境化和战略性的,动态调整ICT的“连接—断连—重新连接”,利用ICT服务于自己的任务目标。



_

4

数字断连的动机


_


在数字不平等视角下,针对非自愿、被迫数字断连的影响因素的综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在这一部分不再赘述。所综述的文献主要针对主体自愿、主动的数字断连行为,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如表3所示。



_

表3   数字断连动机


_


4.1   个人因素


在个人因素中,主要包括过度使用、时间感知、注意力分散、感知有用性、健康担忧等指标。


过度使用表现为系列的成瘾行为或强迫性使用行为,会强化主体对ICT的习惯性依赖。当主体感知到ICT使用不受限制时,就会产生数字断连的意愿和行为。


时间感知指用户对于ICT使用时间卷入的反思。当用户感知时间紧迫、闲暇时间不足,或者是ICT使用造成时间浪费时,就会考虑断连,将时间投入到更具有 增值意义的活动中。


注意力分散通常在过度使用和数字断连之间充当中介变量。从数字资本主义视角来看,互联网平台通过技术互惠、注意力陷阱等机制获取用户的流量和数据,争夺用户有限、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以加速自身的资本增值。当用户感知到自身注意力被平台侵占,便会驱动数字断连的发生。


感知有用性涉及到主体对于平台功能、内容、联系人的评价,如缺乏兴趣、没有益处、无关紧要。当用户对APP的某些功能不感兴趣、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兴趣下降、或认为他人的日常分享与自己无关时,都会导致数字断连。


健康担忧是指用户感知到长期使用ICT造成的生理不适。这种损害体现在视力受损、身体疲劳、睡眠障碍,以及“手机手”“短信脖”等病理现象。出于这一动机,用户会将数字断连作为追求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4.2   技术因素


隐私问题、信息过载都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需要依靠技术来解决。


隐私问题是指社交媒体的隐私设置存在漏洞,滥用用户数据、泄露个人信息。用户对社交媒体的数据服务不信任、难以保护和管理自己的隐私, 从而产生数字断连。此外,对朋友、家人隐私的保护也是用户产生数字断连的重要动机。


信息过载是指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过多,给用户造成了负担。例如,社交媒体平台每天发送大量的通知、推送,充斥很多垃圾信息、谣言,从而驱使用户进行数字断连。


4.3   情境因素


边界模糊指生活和工作边界的模糊,体现于随着ICT在工作领域的应用、线上办公模式的兴起,员工需要在非工作时间接收、响应工作信息,私人生活边界受到了侵犯。为了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员工会进行数字断连。


生活转变指用户生命阶段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可能与用户的成长、情感、生育、工作状况有关。比如当用户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人、有了孩子成为父母之后,会逐渐远离社交媒体;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可能会主动删除社交账户、甚至停止使用ICT,希望将空闲时间用在自己的终身爱好和兴趣上。


生活方式选择将数字断连视为生活方式实践的一部分。文献中关于这一动机有两种涵义,一是主体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平衡、健康和幸福感,而开展数字断连;二是为了抵制“大科技”,以表达个人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身份。


4.4   社会因素


社会规范指主体受到了群体成员共有价值观的约束。当主体的ICT使用不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当家人和朋友认为自己过度使用手机、或是在社交场合中“低头族”(phubbing)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用户就会有意识地进行数字断连。


社交压力是指用户处于高强度的社交网络关系之中。社交压力通常以负面情绪作为中介变量,进而催生用户数字断连的需求。主要表现有:时刻处于自我审查、与他人比较之中,产生嫉妒和消极的情绪;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中承受压力、感到无比焦虑。



_

5

数字断连的实践


_


5.1   断连实践主体


用户是断连的主体,这一维度考虑用户对断连的意愿和能动性,划分为持续时间、控制水平两个二级维度。


时间维度上包括长期/永久断连、短期/暂时断连。针对前者,有学者强调对数字设备或社交帐号的“永久弃用”,如注销、删除等;但一些学者认为永久断连不符合实际,而应指不再使用某项ICT,或者选择了替代产品。暂时断连是指根据特定的需求和情境断开连接,常见的情况包括在假期、需要集中注意力时进行断连。


控制水平维度上可以划分为自愿断连、非自愿断连。自愿断连是指由自己决定暂时或永久地限制或停止使用ICT;非自愿断连是指由于社会、技术、经济等因素不能继续接受服务的现象。阿兰达等根据持续时间和用户的控制水平维度,将数字断连划分为了四个象限:(1)长期的自愿断连,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2)长期的被迫断连,通常出现在负担不起网络连接的国家;(3)短期的被迫断连,如手机丢失;(4)短期的自愿断连,按照个人方式和需求断开连接。


5.2   断连实践客体


数字技术是断连的客体,这一维度主要考虑从哪里(where)断连、以及数字技术断连的可供性问题。阮明浩划分为了从设备断连、从特定平台/apps断连、从通讯渠道的特定功能断连三个层次。


在设备层次上,主要针对手机等数字设备,通过物理隔离、将屏幕朝下 、关闭设备、在不同设备间切换、使用功能手机而非智能手机 等实现断连。


在特定平台/apps层面,主要指与特定的平台或特定的平台文化断连。前者具体表现为将app图标隐藏到文件夹中、停用或注销账号、删除app、使用专注力管理软件来监控和限制app的使用时间等;后者具体表现为将特定类型的连接专用于特定类型的平台,如工作时使用Twitter,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时使用Instagram等。


在功能层次上,通常涉及设备、平台/apps上的具体功能设置。针对设备,采取信号干扰的形式,如设置飞行模式、静音等;针对平台/apps,选择性断开平台的内容和联系人,如设置请勿打扰或离线状态、关闭消息通知、取消关注或删除好友、屏蔽或者退出群聊、隐私设置等。在功能层次上的数字断连策略,往往需要用户对数字技术的功能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程度的ICT技能。


5.3   断连实践策略


断连实践策略是指用户在数字技术层面上的人为限制,主要表现为设置数字断连的规则。用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规定数字技术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条件,对数字技术的可供性进行驯化,从而实现个体的自主性。例如,在使用时间上,安排专门的数字排毒时间、规定仅在特定时间段使用手机、删除占用时间太多的应用等;在使用情境上,通过划定个人社交媒体的边界来断开连接,具体表现为划定私人生活和工作的边界,避免在工作账号上发布私人信息、在与家人或朋友相处的时候禁止使用手机或电脑等。


5.4   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用户维度考虑断连的主体,数字技术维度考虑断连的对象,而用户与数 字技术的交互维度则聚焦于用户在ICT技术使用中制定的规则。这三个维度下的子维度可以互相组配,构成完整的数字断连实践路径。例如,用户可以暂时性的、自愿的,对数字设备实行“睡前一小时不许接触屏幕” 的规则。



_



_
_

图3   数字断连的实践维度


_


_

6

数字断连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


_


针对数字断连的三个实践维度,本文围绕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平台建设和职业伦理,提炼出相关的启示, 关系映射如图4所示。



_



_
_

图4   数字断连 - 图书馆信息职业映射图

_


6.1   数字断连与保障信息获取的基础设施


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是对公众的信息可获取性影响最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对数字断连的技术维度的影响如下。


公共图书馆设施的空间价值将进一步释放,成为用户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中进退自如的中间地带。对于缺乏ICT接入和使用条件、数字素养低下的数字弱势群体,图书馆是引领他们进入数字世界的门户。图书 馆通过实行知识援助和文化救济,帮助遭遇数字排斥的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迈入数字世界。同时,图书馆也要关注过度使用ICT、存在断连需求的人群,为他们提供从数字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平缓过渡,逃离数字喧嚣,回归平静与专注。美国未来图书馆中心(Center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ies)提出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中,“拔掉插头”(Unplugged)就是其中之一, 图书馆亟需关注到用户面临认知负荷下,对于“拔掉插头”以集中注意力、放松自我的需求,从“安静的阅读空间”到“拔掉插头的数字生存空间”,是图书馆未来改善用户服务的可能创新。


对于互联网而言,数字断连对技术的社会形成提供了新的反思视角。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同时也需要从社会形成的角度加以分析。5G发展方兴未艾,6G开始崭露头角,ICT的发展正在不断突破既有阀限,其极限和后果已经难以清晰地预测。数字断连隐含着效用最大化的理念,意味着技术使用对于用户而言,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比如,当信息获取时间超过一定阈值,用户可能陷入“信息茧房”,从而减少信息资产。这启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人能够接受和适应的技术发展极限在哪里?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SST)强调技术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并受到特定的组织方式和社会体制的制约。数字断连体现了主体对技术的自主选择、对平衡生活的追求,是人对技术的主动控制和塑造。数字断连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方式方法,无疑会反作用于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提醒着科技行业和决策者在科技发展中要以人为本,开展负责任的创新。


6.2   数字断连与保障信息获取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层面,可以通过信息政策的规制对象和制定视角,对数字断连的策略维度产生影响。


信息政策的规制对象要更加多元,在重视从无到有的技术使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如何从技术的过度使用引导至合理使用。例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之下,不少国家通过信息政策来规范信息领域的活动, 限定技术传播和使用的可能性、规模和范围。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从2023年3月31日起禁止使用ChatGPT,在OpenAI公司执行了系列整改措施后, ChatGPT才获准在意大利恢复服务。中国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在服务规范中要求提供者“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用途,指导使用者科学理性认识和依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这些制度安排将数字断连的理念落到实地,在鼓励各行各业采纳和创新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规制提供者为用户合理、平衡地使用技术创造条件,在宏观层面为社会与数字技术保持适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信息政策的视角来看,主动的数字断连为数字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理解、制定信息政策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文化视角。当越来越多的个体表达出数字断连的意愿和需求时,一直以来将公众吸纳到互联网的精英视角、工具理性逻辑将面临质疑。在制定信息政策时,有必要根植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将数字断连视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现象”,更加关注数字化和信息化如何影响个体的隐私保护、自主选择权,健康和幸福感具体来看,关注断连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社会外部结构(比如城乡对立结构、社会排斥等问题)、个体内部结构(个人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角色、性别、阶级、教育背景等),探索个人、社会、技术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深入理解用户对于ICT的采纳和使用行为,为制定更具包容性的信息政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6.3   数字断连与保障信息获取的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层面,可以通过传统媒介空间、数字素养教育,影响数字断连的用户维度。


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应尽可能多元化,为传统媒介保留一定的空间。在资源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中,传统文献和电子格式文献的建设应实现平衡。传统媒介能够给读者带来独处的体验,尤其是在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的“加速”状态下,“慢媒介”正在不断兴起, 以满足用户逃避社会加速的怀旧心理。图书馆在积极  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应留住传统的服务,以确保用户在数字断连的情况下,仍能够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数字断连还凸显了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数字素养相关政策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从2017年起,欧盟、UNESCO、数字智能联盟的数字素养框架中,与数字断连相关的具体素养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如表4所示。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数字断连逐渐受到数字素养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被纳入到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中。



_

表4   数字素养框架与数字断连的映射表


_


数字技术的过度使用、数字成瘾现象逐渐成为公认的社会问题。不少学者试图将干预数字成瘾问题纳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之中,比如通过阅读疗法、心理咨询、网络信息防范、网络道德教育等,以此提升特殊人群(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毕竟在接入技术之后,如何正确、理性地使用这些技术,对信息和技术进行反思性发现,需要图书馆信息职业作为“领航员”,引导用户拨开技术和信息迷雾、抵达真正的效用彼岸。


6.4   数字断连与保障信息获取的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层面,图书馆信息职业要关注数字主体对于自由平等的数字接入和使用的渴望,以及对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自主性捍卫。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保障用户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把握好“度”,不 应该过度凌驾于其他形式的技术(传统媒介)之上,极力压缩、甚至剥夺其他媒介的存在空间。图书馆应包容不同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需求和偏好,用实际行动保障用户不受干预获取信息的权利,维护和促进智识自由。


打破技术神话的固有逻辑,回归到用户本身。图书馆信息职业一直以来都对用户隐私给予本能的尊重,但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也伴随着用户隐私保护、个人生存权利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可能需要搜集和保存更多的用户信息,尤其是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用户生成的各种数字画像和数字内容,增加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要谨慎考虑用户隐私的边界、新技术对用户隐私的潜在风险,保障用户在数字化变革中不受干扰地生活。


将ICT和D(development)关联起来,实现技术赋能。数字断连为ICT效用性的审视和评价提供了思路,ICT本身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它只是辅助用户活动的工具。图书馆在采纳新技术时,也要关注用户对ICT的主观感受和行为后果,避免因为“大跃进”式的技术发展扰乱用户原有的生活秩序,过度的信息化僭越人的主体性。工具和资源层面的授予只能解决基本的ICT接入问题,而用户对ICT使用的差异性、 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_

7

结语


_


本文综述了数字断连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已有成果聚焦于数字断连的概念界定、动机和实践,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及理论体系。本文将数字断连的概念视角梳理为数字不平等、数字资本主义、素养、赋权4种,并比较了数字断连与技术不使用、媒介抵抗、数字排毒、数字极简主义、社交媒体倦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数字断连的动机包括个人、技术、情境和社会4类,实践由用户主体、ICT客体、以及基于规则的断连策略构成。最后,本文从多元视角回归到了数字断连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围绕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平台建设、职业伦理4个方面探讨可能的贡献和价值。


近年来,研究者对于数字断连的关注热度逐渐高涨,未来的学术研究有必要聚焦于我国本土化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断连现象,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数字断连的表现维度进行深入考察,创造出针对数字断连的科学化测量方法、指标和维度。



_

*参考文献略,请详见原文。


_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王淳洋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网络首发 |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23)

网络首发 | “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研究

网络首发 | 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与发展重点

网络首发 | 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著作权法因应:确需设置合理使用规则吗?

网络首发 | 中国人工智能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图书情报知识
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