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时间
2024-06-19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619.1043.002
引用本文
孙英姿,秦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J/OL].图书情报知识(2024-06-19).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619.1043.002
Photo by Europeana on Unsplash. |
孙英姿 秦顺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目的 | 意义 | 从组态视角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把握发展重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提高公众文化获得感。 | |
研究设计 | 方法 | 以3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代表性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从文本语料中提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分析多种因素组合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 |
结论 | 发现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可以归纳为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为人文核心型空间、生态赋能人文空间、文化综合型空间。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及其关联主体应根据自身定位,打造“ 深耕用户型”文化空间,创新“数智共生型”嵌入服务,探索“多元消费型”文化场景。 | |
创新 | 价值 | 探索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组态效应和优化机制,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组态路径;公共文化服务 |
1 引言 |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旨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一类集阅读、活动、休闲、教育、交流、审美、餐饮于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公共文化场所,延伸服务触角,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十四五”以来,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处在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总结其高质量发展规律和经验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以2023年2月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 为线索,结合相关研究选定对照组,通过扎根理论确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归纳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为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文献综述 |
公共空间由西方近代咖啡馆、广场、会议厅、图书馆、沙龙等不断演化生成,其原则是公共性,强调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自由交流为中心的公共交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以及体验经济的崛起,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绿道、文化广场等多功能、复合式、开放型、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运而生。综合已有研究,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特性是文化内涵性,它既是进行文化活动与知识交流的物理空间,又是承载社会关系及文化精神的空间场所。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探索、发展和成熟,现实动因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在初步形成覆盖国家、省、市、县、乡、村等各层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础上,更为注重品质提升,通过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嵌入式发展等方式,形成类型多样、“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但不限于既有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创意性改造、新建“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综合利用、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放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更新中腾退空间的改造利用、实体书店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等类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存在区别,具有理念新、形态新、服务新、机制新等鲜明特色。
回应业界需求,学界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关注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基于实践案例探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经验,如通过“读者小站”、广东省“粤书吧” 等案例解构公共文化空间的特征、价值以及品牌建设路径。②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现状、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等,如“图书馆之城”的“沧州模式”采纳政府主导、中心图书馆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力量补充的中心馆+总分馆制运行模式 等;王世伟等 学者结合上海等地城市书房的实践,提出可融合空间选址、主题定位、创意设计、体系布局、活动策划、技术赋能和以文塑旅等多要素促进城市书房的高质量发展。
总体而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的兴起,初步展现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转向:在发展结构上由重视体系化布局延伸至实现空间建设的优质多元,在发展动力上注重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互动,在发展方式上则进一步增强业态融合、多元参与和数智赋能等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发展重心难以把控、质量参差不齐、负面声音较多(如靠外观颜值吸引眼球,火的是什么?能红多久?等等)、用户黏性降低、用户流失等方面的问题,表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向新发展目标的制度保障、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
现有研究深入解析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和经验,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但对于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有待深入挖掘,且从多案例视角展开的系统性分析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剖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重点探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和组态路径。
3 研究设计 |
fsQCA遵循“案例是条件变量的组态”这一整体性视角,开展案例层面的比较分析,致力于揭示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前因条件共同作用于结果的组态效应,适合分析实践中多重因素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复杂驱动机制。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采用扎根理论识别因素,再使用fsQCA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的组合作用机制。
3.1 样本及数据收集
为确保样本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以《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中推选出的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为线索,确定2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为样本(表1中的案例1-20);依据中央级报纸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主办全国“美好生活”的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及公开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等,补充10个不隶属于《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表1中的案例21-30)作为对照组,案例筛选遵循如下标准:①以学界较为认可的观点为依据,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服务新等多维度为判断标准,筛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②案例涵盖不同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包括图书馆新空间、文化馆新空间、综合性空间等,区域涵盖东部、中部、西部,且规模、运营、发展模式、样态形式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以保证样本间的异质性。
表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名单 |
以尽量查找齐全、反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最新状态为原则,筛选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相关的中央及地方政府报道、研究文献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将主题、内容与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相关的材料作为分析对象,最终共计获得229份有效质性材料。
3.2 变量设计
参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往文献研究及实践案例,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变量和前因变量进行设计、测量与校准,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组态效应。
3.2.1 结果变量
以基于《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确定的2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为主线,非隶属于《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的10个案例为对照组,分析政府视角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注点与落脚点。因此,结果变量以是否隶属于《关于公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为赋值标准,隶属的典型案例的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3.2.2 前因变量
本研究遵循扎根理论自下而上抽象提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并构建分析框架。邀请3位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方向的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学者(包括2位在读博士研究生、1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组成小组,对所获取的文本资料共同归纳整理。随机抽取180份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实施过程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以此设计前因变量,并进行赋值。
(1)前因变量设计。在开放编码阶段,根据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内容,不断抽取标签、提出概念、形成范畴,凝练出12个范畴;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梳理并对范畴进行归纳聚类,最终确定了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5个主范畴(见表2);在选择性编码阶段,围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概念,提出典型关系结构(见表3),结合案例和相关研究解析各因素的理论内涵,并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的分析框架(见图1)。最后,采用上述相同流程对首轮未使用的49份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未发现新的范畴,可以证明结果是完整、饱和的。
表2 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及范畴化对照表 |
表3 主范畴的关系结构 |
图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分析框架 |
(2)前因变量赋值。基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以主范畴作为评价依据,采用四值模糊集赋值法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实践情况进行编码,包含该项实践完全隶属则标记1,偏隶属为0.67,偏不隶属为0.33,完全不隶属则标记为0,以获取简化的模糊集真值表(见表4)。其后,对每项因素的分数进行汇总,作为其因素指数的总评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fsQCA分析。
表4 各变量的模糊集真值表(部分) |
3.3 变量校准
在运用fsQCA3.0进行数据分析前,须对样本数据进行校准操作。校准是将赋值后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原始量表数据中的变量转化为 的隶属集合的过程。基于Rubinson C等学者 前期研究成果,研究采用直接校准法,以完全隶属值(95%)、完全不隶属值(5%)和交叉点临界值(50%)为校准锚点,利用Excel中Percentile 函数对各锚点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并借助fsQCA3.0中的Calibrat函数对前期整合的因素进行校准。
表5 变量校准锚点 |
3.4 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fsQCA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因素进行组态分析,包括必要条件分析和条件组态分析两个阶段。
3.4.1 必要条件分析
必要条件分析有助于判断各前因变量是否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单一变量的一致性大于0.9时,则该变量为导致结果产生的必要性条件。数据显示(见表6),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各变量一致性均低于临界值0.9。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无必要条件,需要综合考量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5个变量的协同效应,通过相互组合方式判断是否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
表6 必要条件分析 |
3.4.2 条件组态分析
基于fsQCA3.0进行条件组态分析,设定案例频数阈值为1、一致性阈值为0.75,并将一致性值大于0.75的组合在路径结果变量标注为1,反之则标记为0。以此,生成简约解、中间解、复杂解三类逻辑余项。当前因变量同时在简约解和中间解中时,可视作核心条件;当前因变量仅在中间解时,可视作边缘条件。如表7所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组合为3种,且总体一致性大于0.9,覆盖度大于0.75,说明这三种组态路径能够解释75%以上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且90%以上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
表7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结果 |
3.4.3 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通常仅针对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以集合论为基础的QCA研究应优先选择集合论特定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为验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研究随机删除3个案例样本,再次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进行条件组态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条件组态分析的组态解与原组态解相同,仅总体覆盖度存细微差异(由0.76至0.78)。由此可知,研究分析结果较为可靠。
4 研究结果 |
4.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包括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5种因素。
4.1.1 人态:以用户为中心
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用户不同维度的需求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一方面,提高用户文化参与度和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秉持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支持和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尊重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理想追求或利益诉求等,为用户提供思想碰撞与自我展示的平台;此外,应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度,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如北京市东城区27院儿通过强公共性与高参与性的艺术项目为参与人群提供相遇、交流、共创、休闲、娱乐的平台。
4.1.2 文态:以文化为内核
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守文化本质,面向时代需要和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持续升级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内容等;另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一个开展社会教育、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用户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知识传播与文化认同。例如,合肥城市阅读空间的三孝口先锋悦•书房的蜗牛故事会和青少年综合格、七名书院有效缓解压力的读书会和垃圾分类讲座、杏花书院的影视嘉年华和“迎新春•庆元旦”联谊会等多类型文化服务更易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
4.1.3 形态:以场景为基础
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重视营造 “美”“好”“新”的空间氛围与场景。在空间选址上,综合考虑便捷的交通、优雅的环境、社区排布等外部因素,彰显外部环境之“美”,如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美书馆坐落在艾溪湖湿地公园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群众到达便捷舒适,是江西省内首个突破传统选址布局,集图书借阅、美学传播、文化引领、文创展示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空间建设上,通过新建、城中村、老旧城区改造等多种方式嵌入社区,建筑外观与室内设计更具创意,如深圳市盐田区灯塔图书馆外观造型以传统欧式风格为基调,室内融合现代简约风格,打造主题空间矩阵,呈现出书房—主题—特色的格局。
4.1.4 生态:以融合发展为动力
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动治理和发展方式的更新,以技术赋能、社区营造等方式推动服务生态的转型升级。多主体协同建设、管理、运营有助于形成多元联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系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管理、治理、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为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效化的生态环境,如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以科技赋能,整合辖区社会资源,构建“ 1个数据中台+4个小程序+X个社群”的“文化+”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文化+”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搭建居民自治共治平台,吸纳居民共同参与,有助于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与社区生活融合。
4.1.5 业态:以体系联动为遵循
业态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内多种事业及产业的存在形式、类型及状态。实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求整合各类资源,融合数字创意、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多种业态,积极适应文化事业集群、文化产业联动的趋势,推动跨界融合和合作创新,在跨界融合中丰富文化业态,如打造沉浸式演出、互动体验、文化主题餐饮、智慧旅游等新产品,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如临平文化艺术长廊集戏曲交流中心、室外舞台、智慧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于一体,为公众提供“形、音、书、画”服务。
4.2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
4.2.1 组态路径H1:人文核心型空间
基于组态路径H1:人态*~形态* 文态1,人态和文态为重要条件,且人态为核心条件,表明二者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如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嘉定镇•现厂)、北京市东城区27院儿等典型案例,均以“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通过社群合作、社群活动等多种方式传递丰富的文化内容,注重提升用户获得感与体验感,保障用户的中心地位;又以文化为内核,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提升用户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认同感。
4.2.2 组态路径H2:生态赋能人文空间
基于组态路径H2:人态*生态*文态,表明在组态路径H1的基础上,生态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赋能,有助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以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智慧书房等为代表,在“人文”核心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政社企协同、技术赋能等手段,持续发力,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同时,可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根植于社区,突出与社区或社群之间的联系,以社群文化带动社区服务,建构以人文为核心的新场域新空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化发展。
4.2.3 组态路径H3:文化综合型空间
基于组态路径H3:人态*业态*文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性。打造文化综合型空间,推动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内容融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公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需要打通不同主体协同的断点堵点卡点,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发力,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强大合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如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文化中心、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文化艺术长廊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均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用户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5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fsQCA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进行条件组态分析,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
研究有如下发现:①人态、文态、形态、生态、业态这5 种因素相互组合、相互联动,共同促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人态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②路径H1中人态与文态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条件,且人态为核心因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人态和文态两个因素的创新上,以核心因素的提档升级激发整体效能。③在路径H1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社企协同、技术赋能、社区营造等手段,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有助于其高质量发展。④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本质核心为文化,文态和业态双轮驱动,有助于凸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提高群众文化获得感,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5.2 实践启示
5.2.1 人文为核,打造“ 深耕用户型”文化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文为核,突出人文内涵和人文品质,围绕用户阅读、互动、艺术、餐饮、实践等多方面需求开展文化服务,提高公众文化幸福感与获得感。一方面,注重用户包容,关注且深入与用户接触的全过程,提高用户的知晓率与参与率。例如,嘉定工业区• 金融谷“我嘉书房”对标“普遍均等”“优质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定期举办国学、亲子类读书活动,开馆10个月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6万余人次走进书房,提高不同用户的连接度;北京市东城区27 院儿作为打造“深耕用户型”文化空间的示范,通过文化内容与空间整合,吸引老人、年轻人、青少年争相成为参与者、培育者,在地居民参与度逐年增长,目前已占参与人数的62%,满意度高达95%以上。另一方面,明确文化特色,厚植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文化场景、产品、设施、活动等文化服务有效传达文化价值。例如,海南市五指山市通什镇番香黎锦技艺传习所 通过推动黎锦、黎族竹木器乐、黎族制陶技艺、苗族刺绣蜡染技艺、黎族竹竿舞等非遗项目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打造石榴籽书屋,根植民族团结理念,既是巩留县文化建设的名片,又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
5.2.2 生态赋能,创新“ 数智共生型”嵌入服务
以“生态”为赋能手段,创新打造多主体协同、共建共享的数智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一方面,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多元联动的共生系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各主体均具有相应的资源禀赋,应充分发挥各方专业优势,实现多方共赢。社会化合作的形式不仅包括软硬件建设的支持,还拓展至服务运营的常态协作领域,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例如,福建省晋江市五店市传统街区24小时城市书房探索出“政府主导、市镇联动、图书馆主动、社会力量互动”的共建共享机制,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探索出“政企合作、资源共享、文化增值、百姓受益”的运营模式 等。另一方面,“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终端、移动终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等)”联合的智能科技体系贯穿空间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例如,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新型空间设置VR数字体验室,配备HTC Vive有线和无线VR眼镜,向读者提供“金鸡报晓”“戌狗迎新”“流觞曲水”“怀素书蕉”“金秋月明”“铁崖苦读”等六个场景,推动文化空间向全域智慧场景、深度智慧场景拓展,既能够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又能够推动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此外,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用户的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转变,其生活资源的获取途径由单一的行政单位依靠转为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社会参与,进而获得归属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嵌入服务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服务于基层社区的再组织,有助于打造新型社会关系,如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提高社区文化获得感同时,对社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居民提供诉求表达、协商议事渠道,增进居民福祉。
5.2.3 融合发展,探索“ 多元消费型”文化场景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与平台,探索形成“多元消费型”文化 场景,有助于保障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树立“大文化”的发展观,打造文化空间综合体。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协同图书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活动广场等文化事业机构,通过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业态融合,实现文化新空间的功能叠加,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选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临平文化艺术长廊串联 “形”“音”“书”“画”四个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动静结合的品质文化集聚区,并利用“九曲营”“大圆井”等历史遗迹,建成14个“口袋公园”,共同构建了“一轴多点”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实现用户共生、文化共生。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文化发展业态与文化消费模式。深耕文化消费体验,以免费体验型文化服务、复合型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链接优势,创新“文化+ 生活”的文化供给方式,即 “文化+零售”“文化+餐饮”“文化+体验”等模式,打造集“体验书店、概念美食、居家生活、国潮文创、亲子美育、主题民宿”等文化内容于一体的多元化“第三空间”,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鹰城书苑”主题城市书房涵盖咖啡茶饮、轻食餐饮、绘本课堂、手工课堂、自习教室、文化沙龙等新型文化业态,丰富了到访用户的文化体验。此外,文化产业是营利的,文化事业是非营利的,二者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但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又是有天然联系的,二者的有机合作,可以带来互补效用。在日趋市场化的环境中应切实保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性的本质属性,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6 结语 |
“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把握发展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组态视角遵循系统论的“要素- 结构”范式,有助于深入解构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组配机制,为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提供了参考路径,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略,请详见原文。 |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王淳洋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
网络首发 | 涨知识了?泛知识直播中多重沟通和多模态展示对用户知识采纳和持续参与的影响
网络首发 | 全球视野下我国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网络首发 | 数字断连:从多元视角到对图书馆信息职业的启示
网络首发 |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23)
网络首发 | “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