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 “附近”视域下城市书房建设创新路径——以武汉市为例

文摘   2024-07-09 19:05   广东  


网络首发时间

2024-07-05

网络首发地址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704.1807.002

引用本文

罗萍.“附近”视域下城市书房建设创新路径——以武汉市为例[J/OL].图书情报知识(2024-07-05). https://link.cnki.net/urlid/42.1085.G2.20240704.1807.002

Photo by Unsplash+ in collaboration with  Lorenzo Mercanti on Unsplash.


罗萍

武汉图书馆,武汉,430014




目的 | 意义

_

聚焦“ 附近”视域下城市书房建设实践,结合用户需求,讨论城市书房建设方向,助益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


研究设计 | 方法

_

引入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 附近 ”概念,总结城市文化生活面临的困境,提出城市书房建设需要关注的用户需求,讨论武汉城市书房创新路径。


结论 | 发现

_

城市书房建设需要关注用户可知感、生态性、参与感需求,以鲜明特色主题增强书房辨识度,通过构建活动场景,强化沉浸式体验,以集聚趣缘群体的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并吸纳社会力量撬动各类资源投入,从而促进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


创新 | 价值

_

将社会学“ 附近 ”概念引入图书馆界,从城市书房用户需求视角,以武汉市创新实践为例,为城市书房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_

城市书房;附近;创新路径;用户需求;图书馆








_

1

引言


_


2009年,浙江宁波北仑区投资1,300万元打造“城市书房”,将地处闹市区的海韵公园改建成为“读者公园”,探索新型文化空间建设。2014年,浙江温州建成了较为公认的全国首家城市书房。截至2020年10月,全国至少建成了3,300多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市书房。把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拿出来建设城市书房,其以“嵌入式”布局、高品质空间、现代化配置,适应了人民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2021年,文旅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同年,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部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提出,要“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城市书房建设热潮反映了其在满足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中的独特作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一方面带来了更加丰富便利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社会关系,加剧了个体孤立,带来新的城市文化生活困境。人类学家项飙认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正在从个体经验和宏观叙事两端获得精神力量,而作为日常互动场所的邻里和工作空间的“附近”消失了。项飙号召大家重新观察第一个把我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500米,这个从个体出发的行动旨在重建附近,恢复城市的生态性。


因此,从“附近”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书房建设的意义,思考城市书房为何受到欢迎,其又该如何深度融入市民生活,成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最初500米”。笔者工作所在的武汉市“以城市书房建设为载体助力打造12分钟文化圈”产生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实践经验。为此,本研究从“附近”视域出发,分析城市文化生活困境与用户需求,结合武汉城市书房建设创新实践探索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路径。



_

2

相关研究


_


2.1   “附近”的概念及其价值


附近介于“家里头”与“全世界(感兴趣)”中间,不同于社区、小区、群体、部落,它没有明显的边界,也没有相对固定的人员,而是以个体为中心,走到哪里, “附近”就跟随到哪儿。


附近是变动不居的,因为其内部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是有衍生性的,因为它使我们可以观察到新的事情、可以做的新事情。对附近的感知根植于活生生的实际经验,如果一个公民通过附近来认识世界,他将了解小区里的保姆、清洁工、保安、维修工是谁;会反思是什么把人们分开,现在又是什么力量让不同的人群聚在一起。了解了不同人群的不同观点,能让他在思考公共事务,注意到不同的诉求。附近能带给人们原来不具备的观察能力。


附近作为“场域”,强调通过对其内部差异性的并置而生发出丰富性。“附近的消失”,是指我们失去了欣赏差异、反思自身的能力,观点变得过度简单和对立。在项飙看来,市场是“附近的消失”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以美团外卖为例,“附近”的交通状况如何、什么时候人流多、附近居民的主要构成、喜欢点什么类型外卖等,是美团外卖平台设计师需要掌握的,也是本来肉体直接感知的“附近”。通过技术与平台,这个“附近”转化成了数据化的信息,提高了外卖配送与服务的及时性,会带来“方便感”,但却使得人们缺乏对附近的感知。


项飙希望通过唤醒公众对“附近”的理解和重视,使个体在无法改变整体性环境的条件下,从“附近”找到一点改变的力量,不断发现和衍生出新的关系和意识,并激发新的行动能力,从而学会处理自己的生活,用生态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周边和安顿自身,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社会的差异性。


尽管“附近”是一个尚待发展的现象,没有关于 “附近”的现成的系统数据,也无法靠理论推理来讨论附近,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的重要价值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研究方法上,作为一种居于以“自己”为方法和常人方法学之间的一种崭新的方式,“附近”能够很好地解决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的进入和身份的存在对被研究者的行为和观念造成的潜在影响,将其作为“行动真正发生之处”的一种自发性田野。此外,面对“附近的消失”现象,“附近”作为“极近”与“极远”之间的场域,从时间、空间和社会 多重维度,为激活和重构附近提供了分析视角。


2.2   城市书房相关研究


城市书房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建设的,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提供文献借阅、阅读推广、公众交流等多种文化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关于城市书房的相关研究自2015年逐渐增多。一方面,研究对城市书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认为,城市书房具有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服务新的特点,在选址规划、室内环境、开放时间管理等服务成效较好,但在资金保障、空间建设、读者反馈、宣传推广、监督考核等方面存有不足。城市书房呈现了无一不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一例外的基本特征,并在城市书房观念、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产生突破。另一方面,研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例如,研究指出空间选址、主题定位、创意设计、体系布局、活动策划、技术赋能和以文塑旅是面向未来城市书房高质量发展的七大要素。其应遵循建小重节约、利于社会化,建散重布局、利于均等化,建优重氛围、利于特色化,建多重管理、利于标准化的建设原则;加强技术赋能、产业融合、双向互惠、人力输送、区域联动;在创建、运营、服务、功能方面创新模式;明确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空间多元化布局、落实经费专项化保证、注重文旅融合化发展、大力使用媒体化手段;在发展理念、工作方式、服务内容、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实现根本转变。从研究方法看,已有研究利用场景理论、第三空间理论、景 观化概念,或从感知价值视角,借助SWOT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等探讨城市书房建设、实践和发展问题。


但是,现有研究仍然有一定缺憾,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人文环境变化和新现象考察不足,对城市文化生活当前的问题和痛点缺乏分析,未能深入探究城 市书房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可发挥的作用。第二,目前研究多从城市书房建设和运营主体视角出发,重点总结城市书房的特征、模式、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但少从读者需求角度进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城市书房该如何满足公众多种需求。“附近”的概念是人类学家项飙对社会环境深入观察的总结,于2019年与许知远的访谈中首次提出,并逐步丰富和发展,因其反映了当前社会“附近的消失”这一新现象,在社会引起 了反响和讨论。本文首次在公共文化领域引入社会学 “附近”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生活困境,并从“附近”的特征中,提取城市书房用户的需求,阐述城市书房在重建附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城市书房可持续发展。



_

3

“附近的消失”:

城市文化生活困境


_


科技的发展使得生活越来越便捷,看起来人与人交流的时空障碍减少了,但走出家门对附近“具体性”的感知越来越少,“附近的消失”成为一种现象,城市文化生活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3.1   困境一:附近公共文化机构增值性服务不够完备


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力求普遍均等、无差别。但在实践中,免费的基本服务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增值性服务发展。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增加,各类扩大基本服务范围的举措不断出现,本来面向特定对象提供增值服务的岗位, 常常因为政府买单而定位于公益性服务。且长期以来,图书馆服务很少考虑到读者个性,认为读者应该努力适应图书馆所提供的标准和服务。但网络技术发展,信息服务日新月异。读者对图书馆这种无差别的信息服务提出了质疑。只有提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图书馆服务,依靠对深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满足,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随着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公众对COSPLAY活动、汉服雅集、茶水饮料、自习空间、课业辅导、职业培训、午休空间等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增加,同时越来越希望能够在图书馆等获得更多增值性、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收费自习室的出现,图书馆附近咖啡奶茶店的繁荣,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兴起,是市场对公众需求的敏锐感知,也反映了当前公众部分需求并未在公共图书馆获得完全满足。


公众对增值性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却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服务内驱力和动力弱于市场主体,导致公众增值性服务需要未能在现有的“附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获得全部满足,差异化、包容度高的增值性服务相对缺乏。


3.2   困境二:线下高质量文化活动需求未充分满足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实现自我表达。对网络的依赖并不意味着线上的参与能够完全取代线下活动,人们对丰富的线下文化生活需求依然存在。


在一项针对13个代表性城市的“居民文化消费与需求状况”问卷调查中,尽管年龄在18至25岁的人在倾向线上文化消费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为46.7%,但是选择线下文化消费的人占比也不低,为36.1%,而26至40岁被调查者对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偏好差异不明显,分别为31%和29.9%;在职业分布方面,线上文化消费中的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43%,线下文化消费中的学生群体所占比例为35.2%,而在企事业人员中,这一比例关系出现反转,分别是29.3%和31.1%,说明人们线下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消费欲望较高。


《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年度报告》 中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2015—2019年举办线下读者活动场次、参与人次、每万人参加线下读者活动人次持续增加。尽管2022年是广州疫情防控最为复杂艰难的一年,但其从化区参加线下读者活动人次大幅增加,同比增长277.39%,白云区、天河区、从化区、南沙区公共图书馆参与线下读者活动人次均超过线上读者活动人次。2023年,全市每万人参加线下读者活动人次迅速上升,超过2019年,达到5,090人次,说明线下文化活动受到欢迎。有读者表示:“我现在是一个2岁宝宝的妈妈,除了工作和家庭生活之外,我也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和爱好,我会告诉家人周日下午我有这样一个(读书)活动,这也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线下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但线下文化交流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处理更多突发状况,对活动组织方的统筹协调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文化素养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线下文化活动依然是稀缺资源。总的来说,群众参与方便,呼声高、反响热烈的线下高质量文化活动依然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3.3   困境三:文化服务功能性与生态性发展不平衡


项飙认为,功能性是指能够完成某一个任务的效率,比如点外卖的时候,想让食品尽快送到手里。生态性与功能性相对,“生态性”是多样的、相克或相生的事物汇集一起,形成的稳定系统或环境,不讲求直接目的。


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各项图书信息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功能性快速发展,一站式服务、自助借还服务、智慧图书馆、图书邮寄服务、自动分拣等得以实现。但当前着力解决各项职能的服务效率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如何接纳和满足用户多元需要,实现生态性发展。


图书借阅和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但部分读者来到图书馆并没有文献资料需求。一项针对上海4所高校用户空间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用户到图书馆的目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自习、复习考试、借阅图书、撰写论文、使用设施设备、交流研讨、参加各类活动等。有读者表示,现有公共图书馆自习和阅览空间相对较为安静,为了避免打扰到其他人,会自发寻找一些角落进行背诵;还有部分读者在图书馆渴望寻找一个安静休息的空间,进行思考、冥想,甚至是午休,有些读者不得不趴在桌子上、坐在椅子上睡觉等等。可以说,图书馆研发和应用各类信息化、智慧化设备,着力解决的图书借阅等功能性问题很有必要,但仅仅是用户来到图书馆的目的之一,还有部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接纳和满足。


在文化活动方面,对主流文化的推介是目前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导方向,但用户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小众文化、亚文化需求逐渐增多。图书馆作为图书和阅读推介者,还应该积极融入到的" 亚文化" 圈中去,多主题、多形式地吸引读者,实现生态性发展。



_

4

“ 附近”的启示:

城市书房用户需求探析


_


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补充,为更好发挥城市书房“最初500米”的作用,围绕项飙对 “附近”概念的讨论,本文提取城市书房作为附近的文化设施需要关注的三个用户需求,即可知感需求、生态性需求、参与感需求,针对“附近的消失”城市文化生活困境,打造有温度、创造力、生活化的书房。


4.1   可知感需求:真正“ 接地气”与增加“ 烟火气”


项飙在访谈中提到:“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而“‘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 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这意味着建立一个被社会人文环境广泛接纳、支持并受读者热爱的书房,融入地域文化与市民生活日常,真正“接地气”,增加“烟火气”,让市民对书房拥有可知感,是城市书房“重建附近”的目标之一。


可知感的建立要求城市书房选址更加便民。布局选址应有清晰的规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既要做到布点科学化,又要做到服务均等化。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居住区人口密度、年龄段构成、出行方式等差异,设置不同的服务半径,例如新小区以年轻人居多,服务半径相对老旧小区可有所增加;老龄化小区,居住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则书房与所服务居民区的距离不宜太远,增强服务可及性。另一方面,城市书房的选址过程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应不断完善选址决策系统,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书房布局与该地区城市规划相匹配,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确定选址并建成后,城市书房场所空间位置应尽可能恒定不变,具备长期性、稳定性,才能更好符合公众对书房的预期。保持运营场所的稳定,减少因公司运营调整、商圈景区改造等造成的场所变动,在迫不得已需要变化时,应提前公示。


真正“接地气”,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也是书房建立可知感的方式之一。尤其对建立在文物建筑、景区、居民区的城市书房,尽可能保持整体原貌,减小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影响,避免过度改造。建设前应调研附近市民的文化需求,了解地域背景、群体文化偏好、生活爱好、参与文化活动意愿等,综合考量确定书房建设重点,兼顾设计的美感与服务功能的实用性。


增强“烟火气”,让群众可深度参与。要求在城市书房建设中,关注和承接当前公共馆尚无法实现的增值服务需求,通过非遗手工、共读图书、走读城市、VR阅读体验等体验化、生活化的活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城市书房可利用多元特色主题及社会力量参与等优势,开展书法绘画乐器培训、茶饮、文创产品开发售卖、烘焙等有偿服务,融合公益性服务与消费场景,让城市书房作为人们熟悉的社交场所存在。


4.2   生态性需求:单一文化困境中突围


项飙提到:“城市生活是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附近”的城市书房需要建立多元文化生态,提供多样化、多主题、多形式的服务和文化活动,展现不同风格、不同品味、不同样态的服务,让公众从单一的文化困境中突围而出,欣赏与包容差异性。


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及多元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城市书房生态性的内在要求之一。目前公共图书馆保障公平、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和社会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但城市书房还需进一步聚焦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需要,致力于提供精准化、分众化、人性化的服务,为特殊群体设立专门的阅读区域。此外,阅读静音仓、终身学习室、亲子空间、背诵区、休闲区等多元需求也需要被重视。


生态性意味着城市书房需要成为一个不同立场和背景的人们频繁相遇的生活空间。即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在城市书房不断相遇,通过文化活动让不同立场进入同一视野,促进读者对不同背景和行业更现实、细致的理解。例如,原住民与新城市人对话,了解对方想法、需求与处境;邀请残障人士进行个人分享,讲解个人经历;共读《中国外卖》,邀请骑手小哥分享他在这座城市的故事等。


包容性也是生态性建立的重要方面。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用来解决包容性问题的重要创举之一。近年来文化潮流不断更迭,国潮、汉服、Cosplay、二次元、相声、说唱等亚文化此起彼伏,形成热潮。城市书房建立生态性,不能一味严肃刻板地遵循传统,应当适应潮流、融入潮流,打破传统与现代、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本地与异地的“圈层化”隔阂,实现线上浸润和线下引导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元文化生态,提升文化感召力,打破“圈层化”困境。


4.3   参与感需求人价值实现 :高质量运营团队与参与者个人价值实现


项飙提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个体在自己的生活意义上,没有一个直接的对宏大叙事的参与感;但同时,个体也没有建构出自己的‘附近’来,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也没有参与感”。从“附近”的视角看,城市书房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维度的界定,更是一种参与文化生活的途径,需要回应和满足公众参与需求。提高用户参与感,可以从高质量运营团队的建立及参与者个人价值实现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运营团队是书房服务效果的关键要素。笔者在开展2022年武汉市城市书房考评中发现: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运营团队,是城市书房运营成败的关键。人的力量和作用,直接决定了公众是否能够频繁走入和融入书房。只有运营团队舍得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用心用情让书房成为读者的港湾,成为让普通人能够保持思考和行动能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才能激发读者文化参与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让书房读者深度参与书房各项事务及活动,提供其个人价值实现路径,是城市书房满足用户参与感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可以从目前各类方兴未艾的广场舞表演、合唱大赛、腰鼓队社团、戏迷擂台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获得启示:即在书房日常管理及阅读推广工作中,让读者从服务接受者、被管理者,转变为活动组织者、策划者,从舞台下的听众和观众,成为舞台上的演员,站上C位,给予其展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参与感需求。



_

5

武汉城市书房建设创新路径


_


家门口的城市书房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附近”的视角看,武汉城市书房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满足用户可知感、生态性、参与感需求,融入、丰富、重建附近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5.1   鲜明特色主题增强书房辨识度,提升附近吸引力


特色化主题书房的建设,是城市书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前提。一方面,特色化代表着差异化。城市书房因受限于场地规模、文献数量,不可能走公共图书馆 “大而全、小而全”的老路。不同主题的城市书房,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优势,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构建城市文化生态。另一方面,特色化、高辨识度才能带来高吸引力。建设特色主题书房,可以提高书房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前来参观和阅读,带来高流量和高人气,提升城市书房的社会效应。


城市书房特色化建设,可采用“城市书房+”的建设模式,结合城市书房周边景区、书店、写字楼、社区等优势资源,确定主题。以别致趣味的主题特色、“小而美”的精致感和舒适便捷的借阅体验,增强书房的新鲜感、趣味性,以及辨识度,提升“附近”吸引力,让更多市民愿意走进城市书房。


以武汉“城市书房+景区”为例,与历史地理人文等景观结合的主题书房,具有无法复制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武汉楚才韬奋书院位于龟山之巅蝴蝶泉,由韬奋基金会联合长江日报、龟山风景区管委会共同打造。龟山风景区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前临长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濒莲花湖,威武盘踞,是两江四岸交汇点,素有“城市阳台”美誉。楚才韬奋书院站在龟山之巅,俯瞰两江,与景区相融,藏有3,000余本有关阅读写作、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类书籍。该书房不仅为龟山风景区注入浓厚的人文氛围,也让书房具有了鲜明武汉城市地方的文化特色。此外,还有建在武汉优秀百年历史建筑“大孚银行”的江城书房,面向长江看向芦苇摇曳的玻璃小屋蒹葭书房,建在江边游船上的长江书房,开在花博汇里独具田园风光的百花书房……既与周边文化自然生态相融,又富有鲜明特色。


5.2   活动场景构建强化沉浸式体验,增强现场参与感


活动场景的构建,为读者完全投入情境创造机会。城市书房“文化活动+情绪体验+社交互动”的沉浸式参与,实现人与环境融合,能够调动多感官体验,使得城市书房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提升趣味感、参与感。


沉浸式场景构建,在设计时需注重创新和实用,空间布置注重场景模仿和重现,环境氛围更注重用户体验,可融入自然、复古、电影、咖啡、观鸟、古琴等元素,实现以文化丰富空间内涵,以空间彰显文化特色。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可设定沉浸式体验活动环节,例如换装、场景重现、古代游戏、情景剧等。


武汉琴台书院以知音文化及古琴艺术为依托,室内设计仿照古代书院风格,装饰以琴谱、棋谱等,藏有160册古琴特色书籍。在雅集活动中,构建古代雅集活动场景:古香古色的隔断上悬挂着“高山流水”的书法,一旁的博古架上,天青色的天球瓶中插着富贵雍容的牡丹,另一侧有人正在抚琴……汉服爱好者们着汉服,体验“占花名”,一起温习古人的游戏,读者沉浸其中。建立在武汉昙华林景区内的云曰书馆,以电影放映和电影交流为主要活动特色,留声机、投影、音响、灯光、整面墙的老电影海报、咖啡吧台、图书、书架……活动方面,着手推进“云曰书馆·领读人创造营”项目,通过挖掘、培育和包装领读人,吸引更多读者沉浸式读书、读剧、读诗、读画等。


5.3   集聚趣缘群体提升用户粘性,构建多元文化圈


城市书房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兴趣爱好者提供了活动空间,吸引志同道合的人集聚书房,形成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趣缘“圈子”,从而建立有别于以地域传统社区集聚的社群。趣缘群体的集聚,能够让用户因共同的兴趣经常来到书房,提高用户体验和粘性。多种趣缘群体的凝聚,也是多元文化圈形成的体现,通过共同的爱好,如传统技艺、观鸟、体育、茶艺等,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书房交流,促进人际互动和相互理解。


不同主题特色的城市书房集聚不同趣缘群体,可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合作展览、合作出版、协会共建等形式,共享资源、信息和服务,分享爱好与心得,促进用户相识、交流与共鸣,为公众提供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交流平台和面对面交流机会。


武汉市江汉城市书房以自然科普的图书出版、本土原创设计、文创产品、书店+“自然课堂”为经营特色。疫情期间,书房组织观鸟爱好者们线上联络,书写了50篇小区鸟类观察手记,共同完成《窗外的鸟――武汉宅家观鸟报告》。参与者郝丽娟称:“当时自己正深陷焦虑担忧中,看到微信群里的消息,感到十分惊愕。‘都什么时候了,这群鸟友怎么还有心情观鸟?’但看到大家发的一张张生动的照片,没几天她也加入了宅家观鸟活动,‘看看窗外的鸟,等待春回大地,感觉好多了。’” 江汉城市书房还通过趣缘群体,积极挖掘本土科普作者,推动本土原创科普作品出版,其中《嘎嘎嘎,我是青头潜鸭》亮相2022年世界湿地大会武汉主会场与瑞士日内瓦分会场。


5.4   吸纳社会力量撬动资源投入,激发建设积极性


城市书房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具有诸多优势:首先,能依托社会力量现有的空间设施,控制政府投入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减少前期房屋装修等硬性支出。其次,可以增加社会力量的文化底蕴,有效引流,提升文化吸引力与魅力。再次,能够借用不同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开展咖啡、茶饮、培训等增值性服务和休闲空间、自习单间、静音区等个性化服务,承接公共图书馆所不能满足的多元个性服务需求,建立生态性。最后,第三方力量还能够通过政府对书房建设补贴,减少建设资金投入,刺激建设积极性,实现政企共建良性互动。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联建联办,需要建立更为系统完善的机制和方案,明确建立标准、考核要求、奖惩措施,做到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吸纳不同背景、不同资源、不同优势的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金、人员、技术、设施设备等多方面资源投入。


2021年,武汉市文旅局发布《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指导标准》以及《关于推进武汉市城市书房(城市书吧)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城市书房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提出了详细要求,并划出专项资金对城市书房进行扶持补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书房建设。武汉第一家城市书房――铂仕汇城市书房,建在5A甲级商务写字楼,实现了以较小政府资金撬动企业五倍投入,拥有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云端大数据分析展示、手机微平台阅读续借等诸多现代化功能。红坊城市书房设立于华侨城售楼部内,华侨城业主凭借其会员卡免费借阅,读者也可注册成为会员后免费借阅,营造了一个更具有文化底蕴的楼盘,实现双赢。



_

6

结语


_


作为城市公共阅读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城市书房使公众能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资源,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新空间。在“附近”视域下,将城市书房放在城市文化生活的“最初500米”视角,作为公众文化生活的起点,能够让公众从城市书房出发,重新理解自己和附近的关系,看到生动、具体、细微、特色的文化生活,感受到温暖、活跃、复杂、微妙的文化氛围,体味多彩的文化活动。


发挥城市书房在公共服务“最初500米”中的作用,需要政府、社会、书房建设运营主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层面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城市书房建设的指导,制定建设标准,鼓励多元创新,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严格考核,打破体制机制更深层次障碍,让城市书房承担更多公共馆无法完成的文化服务,增强城市书房的魅力与吸引力。社会层面,第三方力量需探究独特的运营机制,主动弥补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缺失的部分,盘活资金资产,利用其现有资源,丰富城市书房的底蕴与特色,为书房注入专业而多元的力量。城市书房运营层面,还需从用户需求考量,主动服务、建立情感链接,足够包容,接纳不同的文化,创建丰富的文化生态,提升读者在书房的参与感,让“附近”的城市书房成为有温度且精彩的文化汇聚地。



_

*参考文献略,请详见原文。


_




END







版式设计

陆澜


制版编辑

王淳洋





关注公众知识状态 / 引领学科发展潮流

Focusing on the State of

Public Knowledge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iscipline


网络首发 | 检入新境:大语言模型引领的信息检索主题与知识关联演化分析

网络首发 | 从文化场景看“打卡”风潮:网络社群用户文旅打卡行为研究

网络首发 |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

网络首发 | 涨知识了?泛知识直播中多重沟通和多模态展示对用户知识采纳和持续参与的影响

网络首发 | 全球视野下我国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的构建


图书情报知识
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