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应对中年危机有三样法宝,健身,学英语,学心理学。
健身房我已经在看了。
这两年身心灵方面的书看了不少。
最近又开始学英语。
三样法宝我竟然全中,马上就要三十岁的我,难道就此步入中年危机了吗?
可这三件事并没有什么不好啊。
强身健体,掌握一门外语,与自己和解,怎么看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如果这是危机,我真希望提前十年就把这三件事做好。
健身是为了应对走形的身材,以及有能力买更多好看的衣服之后,却没有一个更好的身材来匹配。
二十岁的时候减肥是为了散发魅力,三十岁的时候想要一个平坦的小腹,完全是为了能把自己塞进高级套装。
学心理学是为了弥补原生家庭欠缺的功课,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踩进情绪陷阱,反复掉进同一个坑,对自我和命运产生怀疑。
直到明白“未完成的人生课题会在生命中反复出现,直到给出新的回应”这一道理,学会接纳、和解、放下,才迎来了精神内核的蜕变,从敏感多疑到找回自信。
学英语则是一个意外。
之前在公司上班的一个 00 后实习生,毕业后去了杭州,偶然聊起来她准备明年考雅思,我感叹说去了杭州(眼界开阔了)就是不一样。
以前和她聊天,她的话题都是围绕家长里短、追星、买买买和恋爱(没有说这些东西不好的意思),现在她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看到了她的成长。
由此联想到,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把英语捡起来(当初高考可是140分的水平呢,虽然是哑巴英语),只是考雅思这个任务看起来有点艰难,我……决定先把多邻国(英语学习APP)下载回来。
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计划之后,我遇到了新的问题。
没有外语环境、日常生活中没有可以用到英语的地方、以及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还是有点难。
但就在我困惑之际,我听了一期播客节目,接受采访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村妇女,她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小时候在农村上学,老师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但是她又特别喜欢普通话。
对此,她用了一个特别浪漫的说法,形容那是“来自远方的声音”。
她向往远方,而普通话是她通往远方的一条线索。
她的老师教给她一个方法,要学好普通话就听收音机,跟着新闻播报员说。
于是她就随身带着收音机,没事就听。
但是她生活的农村没有人说普通话,她也找不到可以说普通话的机会。
后来她到城里打工,在城市里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服装店里,老板要求销售员必须要讲普通话。
她就因为会说普通话,即使年龄有点儿超了,也被老板破格录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那些困惑和怀疑瞬间就打消了,对一件事感兴趣就先去做,别问有什么用,等到用得上的时候自然就用上了。
所以,健身、学英语、学心理学,如果这真是应对中年危机的法宝,我就兴高采烈地挥舞起来,步入我的中女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