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不是“老登电影”?

文摘   2025-01-04 00:13   贵州  
所谓“老登电影”,即以男性为主导,讲述男人故事的,并被男性观众喜爱的电影。
在这些电影里,女性角色常常会沦为工具人,她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出男主的某种性格特质,或许是英雄主义,或许是男人气概,或许是男人欲望和野心的投射,等等。
她们爱上男人,启发男人,伤害男人,取悦男人——最好是美丽、弱小、无助的,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寻求着男人的庇护。
总之,在男性凝视之下,女人无论爱恨、美丑、善恶,最终都是为了帮助男人实现梦想,完善自我。
女人是神取下男人的一根肋骨变成的,女人生来就是男人的一部分,一个男人找到一个女人,如同找到了他的肋骨,生命因此而更完整了。
而肋骨自身,只不过是回到了她应该在的地方。这大概就是老登电影的逻辑。
以我比较熟悉的姜文导演来举例,他的电影几乎都有两个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
一个魅惑妖艳,倾倒众生,她的存在往往是为了展现出男性的雄风。
一个圣洁如雪,她的存在是为了引领男人短暂地脱离低级趣味,追求至高的理想。
比如《让子弹飞》里的县长夫人和花姐。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林大夫和疯妈。
《一步之遥》里的完颜英和武六。
还有《邪不压正》里的唐凤仪和关巧红。
有人将豆瓣评分前100的电影片单拉出来,根据“含登度”不同,将这些电影分为“小试牛登”“登堂入室”“登峰造极”等不同境界。
刚好我最近重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想聊聊我是如何识别出电影里的“登味”的。
第一次看《这个杀手不太冷》,我在 15、6 岁的年纪,当时认为这是一部很浪漫、很感人的电影。
冷面杀手里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承认了对玛蒂尔达的爱,并为了替她复仇,献祭了生命。
奇怪的是,当时看这部电影时,我完全忽略了中年男人里昂和 12 岁的小女孩玛蒂尔达之间的年龄差。
但是当我在 29 岁的时候重新看这部电影,他们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却让我感到强烈的不适。
12 岁的小女孩,声称自己已经 18 岁,除了干瘪的胸部显示她尚未发育之外,她浑身上下都是与年龄极其不符的成熟。
而里昂作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中年大叔,却又处处表现出孩童般的幼稚和笨拙。
好一个杀人无数,归来仍是少年。
这种割裂感体现在,电影在极力强调两个人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之间的反差。
玛蒂尔达(小女孩)明明只有 12 岁,但她的言行举止,加上时不时的人生金句,让她的内心像个看尽世态炎凉的妈妈桑。
而里昂呢,通过他只喝牛奶不喝酒,细心呵护一盆绿萝盆栽,赚的钱都放在好朋友那里,一点心眼都没有,不敢在床上睡觉等等细节,来着重表现他的孤独和单纯,不,都不能说单纯了,而是孩童一般的纯真和无邪。
一个是萝莉的外表,妈妈桑的心。
一个是中年男人的皮下,童真的心。
这真的合理吗?
还是说导演本就是在为这段反差式的爱情合理化,进行了一系列强设定呢?
不可否认,艺术表达有时候是超越道德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道德戒律的种种挑战,才让艺术打破常规,成为新思想、新潮流的引领者。
在这里,我不想对电影做过多道德上的审判,更不想提这部电影是否涉及对“lian-童”行为进行合理化甚至是宣扬(虽然这很重要)。
我想从一个更私人化的角度去切入,讲一讲为什么我曾经把这部电影奉为经典,又为什么在多年之后倒戈,认为这部电影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部电影在上映三十年之后被拉出来批判,被划归为“老登电影”,固然与当下的女性主义思潮有很大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处在被凝视的状态之下,不愿作为工具人去成全别人的成长。
而《这个杀手不太冷》不仅触及到了最敏感的“lian-童”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故事里的玛蒂尔达其实是充当了里昂的情感导师的角色,引领他走出心灵的荒芜丛林,重新去爱。
玛蒂尔达表面上是用爱和依赖,实际上是用自己作为药引,将里昂一点点从孤独的深渊里拉出来。
而里昂则用生命对玛蒂尔达完成了最后的托举,让她脱轨的人生获得一次回到正轨的机会。
很难说他们到底是谁做了谁的工具人,从结果上来看,里昂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牺牲更大。
有人说,女人只会影响男人拔刀的速度。在这个故事里,似乎是玛蒂尔达间接害死了里昂。
里昂因为一时的心软,开门救了玛蒂尔达一命,同样也是因为心软,用自己的命去为玛蒂尔达复仇,为她清理妨碍她重生的一切障碍。
但这里有一个隐藏着的巨大陷阱,它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真正杀死里昂的元凶,那就是“绝境”。
导演首先是制造了一个绝境,把玛蒂尔达推到了这个制造出来的绝境,然后才让里昂以救世主的身份降临在玛蒂尔达的面前。
玛蒂尔达一家惨遭灭门,为了活命,她不得不去敲里昂的门,同样也是为了有依靠,她要谎称自己已经 18 岁,并且求里昂让她也成为一名杀手,成为他的搭档,以一个合理的理由、合理的身份留在里昂身边。
站在求生存的角度来看,玛蒂尔达必须要让里昂接纳她、庇护她、不要抛弃她。
不幸中的万幸,玛蒂尔达遇到的是一个只喝牛奶的“正人君子”。
但如果不是呢?玛蒂尔达还有别的选择吗?
她会不会也需要假扮成熟,让对方爱上自己,并且让自己变得有用呢?
在生存的前提下,再来审视玛蒂尔达对里昂的情感,有几分是爱,有几分是求生,还有几分是对里昂的报答呢?
这是玛蒂尔达的视角。
转换一下,站在里昂的视角来看,面对玛蒂尔达,他其实同样别无选择。
里昂因为自己的初恋被她父亲所杀,他为了给初恋报仇,成为了一名杀手。
除了在工作上十分专业和冷静以外,里昂在自己的财务管理和人际交往上,近乎白痴。
但里昂是渴望爱的,他一个人跑到电影院里看爱情电影,他把绿萝当作朋友,这些细节表明,里昂并没有对“爱”彻底绝望,只是囿于杀手的身份,他很难获得一份真挚的情感。
这个时候,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敲响了他的门,她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亲人,也再没有去处。
她只能依靠他,并且她愿意依靠他。她甚至在他意识到之前,先一步爱上了他,一次又一次毫不掩饰地对他表白着爱意。
两个身处绝境的人,唯有相拥,才能取暖。
但同样是面临绝境,玛蒂尔达和里昂之间依然是不对等的,玛蒂尔达只有 12 岁,她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但里昂此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杀手,他没有生存的危机。相比玛蒂尔达,他有更多的选择。
电影里,里昂一次次回避玛蒂尔达的表白,就是因为他“有的选”,因为他有的选,他就要受到更多的道德审判和社会约束。
里昂的死,几乎是必然的。如果他不死,这部电影或许就无法上映,如果他不死,观众也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年大叔和 12 岁小女孩之间的所谓“爱情”。
而我之所以在 15、6 的年纪,认为这是一部讲爱情的好电影,而看不出电影里有争议的地方,正是因为对玛蒂尔达所处的绝境没有充分的认知,同时将里昂给予玛蒂尔达的援助过分地夸大。
15、6 岁时,我会希望天降白马王子,踩着七彩祥云,为我解决一切困难,让我可以做一支温室里的花朵,一生无忧无虑。
30 岁的年纪,我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没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知道了人生大部分时间,人是和自己相处,人生的大部分困难,都要靠自己去面对。
贵人也许可以为我打开一扇门,但门背后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
挡住了风雨的人,也挡住了风景。
但如果站在个人成长的角度,把玛蒂尔达当作整个故事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新的解读。
讲述一个小女孩如何挺住了失去家人的悲痛,绝境之中牢牢抓住了求生的机会,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朋友,修炼出自己的求生技能,并最终得到重生。
这就变成了一个励志故事,不够浪漫,但恐怕更加真实。
也更贴合时代的情绪:与其妄想白马王子的拯救,不如做人生的大女主,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搞定男人,实现阶级跃升。

小李猩球
记录西西弗斯的烦恼与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