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做自媒体,他也开始更微信公众号了。我让他给我开了白名单,一开始是想帮他转载一下的,但转念一想,公事要公办,我为什么要白白给他引流呢?
于是谈条件,帮他转载一次收费100元。他考虑了一下说:“先不吧,我想靠自己。”他还说他的计划是日更,每天下了班,吃完饭后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但800字的短文他鼓捣了快两个小时,七天里也只更了一篇。
写作不难,但是坚持写作就不简单了。尤其是还在上班的情况下,回到家就只想看看直播,刷刷短视频,让大脑放松下来。这时候要再聚精会神地找选题、写文章、排版、校对,脑力和心力都会严重告急。
特别是写作初期,发出去的文章就像是朝无底深渊扔了一颗石头,听不到回响的。
写作最困难的地方,是要对抗空寂。可怕的不是寂寞,而是“空”,类似于一拳打在棉花上,得不到回应的次数多了,会找不到“实感”,整个人会双脚离地,悬浮在半空中,自我怀疑会趁虑而入,将信心一点一点蚕食,瓦解,被虚空紧紧包裹,导致精神上的窒息。
妈妈劝我一边工作一边写作,这对我来说是不现实的,不是人人都是刘慈欣,用上班摸鱼的时间写出了《三体》这样的惊世之作。我没有那样的天才与能量,我写作,是为了记录下内心的喃喃低语、灵魂的浅吟低唱,是为了观照自己,是抵御尘世噪声的一种求生存的手段。如果我决定去工作,写作就必须割舍了,因为我的灵魂将停止歌唱。
工作和写作,我只能二选一。
但写作和靠写作吃饭,便又是两回事。最近我也在思考,是否将自己写作的范围太局限住了,如果每天只是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又如何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就别说深度,我的局限性首先就是在广度不够。如果对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视若无睹,不进行思辩和观点输出,一味闭门造车,又如何取得进步呢?
如何才能有所突破,但又不抛弃自我的底色呢?我始终将“我”放到舞台的正中央进行观察,如同观察一只小白鼠,看她所经历的事、她的反应,我和自己相处的时间,胜过世上的一切。我习惯了这样的内观,这是我的舒适区。
但我也有向外观的迫切的需求,我想要加入世俗的声浪,同时又不因一味地模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而且我还得找到自己能说上两句话的领域,国家大事、财经民生,小民不敢妄议,明星八卦又实在无聊,味同嚼蜡。思来想去,我还是喜欢男男女女,家长里短的那些事儿。
这些事,在生活中可能不知从何聊起,但在网上却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谁都可以说上一两句,发表自己的看法,聊起来也不伤筋动骨,全凭兴趣。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