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风很大的父母无恩论,生恩不是恩,托举才是恩

文摘   2025-01-06 14:56   贵州  
看到一篇帖子,批判在年轻人中盛行的“父母无恩论”:生恩不是恩,托举才是恩。
发帖人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被洋文化洗脑了,读书读傻了,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里的“孝道”抛弃了。
发帖人举了一些“生养也是恩”的例子,比如:
父母怕你穿得不舒服,必须得穿纯棉。怕你营养不均衡,每天蔬菜水果肉碳水各种搭配,生病了一夜一夜陪着你,怕你皮肤干怕你起皮怕你长痘,给你擦好几百的护肤品,不忍心让你穿棉服,要给你买羽绒服,怕你磕着碰着,过年自己不买也要给你买衣服,有好吃的不舍得自己吃给你吃,给你洗洗涮涮不让你穿脏衣服,送你去念书,想让你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不得不说,发帖人是个很会观察生活和总结的人,列举的这些事情,非常真实,也非常形象,读起来我脑海里都有画面了。
尤其这其中的许多事情,我母亲都为我做过,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但发帖人所理解的“托举”,就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认为托举就是给孩子几百万躺平,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所谓的托举,并不是一味地用钱来托举,父母用心养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这就是最大的托举。
而所谓的不托举,也不是说父母穷,而是指有些父母虽然生了孩子,也养大了孩子,但是孩子人生所有的暴风雨也都来自于他们,孩子不仅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相反,还要被父母处处拖后腿。
比如有些父母总说,自己供小孩吃、供小孩住,就觉得是天大的恩情了。
但生了个小孩供他吃住,本来就是他们应该负起的责任,并不是额外的恩情。
大部分小孩完全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感受到爱了,自然就会下意识回馈。
而有些父母总觉得自己付出够多了,怎么小孩总是不理解自己,只知道索取,但事实上用没用真心、是不是道德绑架,小孩是能感觉得出来的。
而发帖人所批判的不知道感恩父母的小孩,大概是说那些把父母做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一味索取,完全不体谅父母,还要责怪父母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小孩。
当下有一种舆论是说,穷人就不应该生小孩,生下来也是让小孩吃苦受罪,而且穷人养小孩,往往是期盼着以后小孩能给自己养老,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纯粹。
有人就说,这样的父母不值得感恩,他们很自私,把小孩当成以后养老的工具。
看似生了养了,但是不仅没有托举小孩向上走,反而是拖着小孩,让小孩分担自己的苦难。
我认为,造成这种互相埋怨的局面的症结,不在于自私的父母,或者是自私的小孩。
要知道,人本质上来说,都是自私的。不会因为他当了父母,或是当了小孩,就改变自私的本性。
人又都是趋利避害的。
谁不希望自己生下来就是富二代,守着金山银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当父母的,望子成龙,希望生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自己也能靠着孩子鸡犬升天。
孩子呢,当然也希望自己有个富爹富妈,自己混不下去了,随时可以回家继承家产。父母为自己铺好前程不说,还能在必要的时候为自己兜底。
这样的父母和孩子都揣着各自的心思。
父母前期的付出,是为了收获后期的回报。
孩子前期没有选择,必须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等到能独立自主了,想着终于可以放飞自我了,往下一看,父母紧紧抱着大腿。有了这两个“包袱”,自己怎么飞得起来?
埋怨和憎恨由此产生。
这就是人性。
你会发现这一类故事多半发生在穷人家里,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富讲爱,穷讲恩。
什么是恩?恩指向的是报答,而且往往是没有上限的报答,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句话原本是受了恩的人,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能用来要求别人。
但这句话常常被人利用,尤其是养育之恩,把父母的恩情渲染得无限大,孩子一出生,喝了第一口奶,就被下了一个要无限报恩的咒语。
而“施恩-报恩”的逻辑关系,看似是乌鸦反哺,其实是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功利化了。
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养儿防老”,养育孩子成了一种投资,跟有的人买了一笔养老保险,等到退休以后按月领钱没什么区别。
功利化的关系,如果出现严重的失衡,就必然会遭到反噬。
“生恩不是恩,托举才是恩”就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是给父母上强度,生养是义务,养得好才是得分项。
反驳“父母无恩论”,批判年轻人是无用的,从根上讲,既然父母培养孩子是做投资,就不得不承担亏损的风险。
但讲“爱”就不同了,爱不是没有私心,相反,爱是承认私心。
如果父母养小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心、成全自己的爱心,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为了获得爱的体验,从人格上讲,父母与小孩是平等的,而非一个是高高在上的施予,一个是摇尾乞怜地受赠。
发帖人所列举的父母的“恩情”,在我看来,这种不计得失、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是爱,是当下的本能反应,是来不及计算的。
恩是为了对抗人性的恶,而爱才能召唤人性的善。

小李猩球
记录西西弗斯的烦恼与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