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李,今天是我努力写作💪不上班的第 143 天。希望我的文字可以为你带来一些有趣的观察:)
有博主发文,称多名女性自曝收到街道办催生电话,甚至询问大姨妈是几号。
生育毕竟是个人隐私,突然一个陌生电话打过来,问要不要生孩子,无论是谁都会感到不适。
尤其还是街道办的电话,有种“官方催生”的意味在,很容易激发受访者的逆反心理。
如果只是调查统计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问一下对方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是否需要提供医疗相关支持,顺便科普一波最新的生育福利政策——这样做,也许就能极大地缓解受访者被冒犯的心理不适感。
但不管怎么说,“催生”都是一件招人烦的事情。
好事不用催,找关系、走后门,人人削尖了脑袋往门里挤。
计划生育年代,相亲要求男女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为的是下一代能多拿一个生育指标。
既然是需要催的事情,就说明这件事对当事人而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风险还不小。
二十年前,传宗接代,天经地义。生育是一种责任,是每个人出场设置里的默认项。
但今时不同往日。经济学思维好像是随着 WTO 的大门打开,随风潜入夜,走入千万家。
眼下,生育被视作一场投资,不,有人甚至说,生孩子不是投资,而是消费。
而且是现在付费,将来发货,甚至未必会发货的消费。
养儿防老基本行不通了。上一代的亲情债已经欠下了,无论如何,得还。
但面对下一代,年轻人说,一万年太久,我要活在当下,要把自己富养一遍。
我是我的父母,我是我的孩子,我的钱要花在我自己身上,我为自己消费,也为自己代言。
网上因为一个瑞士卷吵翻了天。
一个家庭主妇买了 6 个瑞士卷,老公吃了 2 个,孩子吃了 2 个,剩下 2 个想自己吃,被老公骂了。
评论区网友,一半在骂她老公,一半在骂她,吃个瑞士卷都要看人脸色,你当初怎么敢生孩子的?
街道办电话催生,拦不住有的工作人员借题发挥,龙门阵一摆,就开始八卦别人隐私,喂?你大姨妈几号?
街道办关心的是能不能生,年轻人考虑的是敢不敢生。谁来翻译翻译,这是不是就叫做“代沟”?
但凡马路上一个陌生人来问都得挨大耳刮子的问题,手里有公章的人,张嘴就来,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难不倒我们 00 后,往根上盘,要聊生孩子,先得聊聊性生活。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句“因为我不喜欢做爱”,反将一军。大妈听了都直摇头。
孩子,听大妈一句劝,有些事可做不可说,有些事可说不可做。你滴,明白?
我不明白。
您经验比较丰富,您有发言权,您给说说,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么催不是适得其反嘛。
想生的人还是很多的,但是生了要养啊,现在养一个小孩的成本多高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今年 3 季度的民政统计数据出来了,结婚登记 474 万对,离婚登记 196 万对,离婚的都快赶上结婚的一半了。
这婚姻还能退货,孩子上哪儿去找售后?街道办吗?
以前说房子太贵了,结不起,现在房子五折了,结婚率却新低。
早说了,根本问题就是女性独立。
经济独立了,思想就独立,凡事多问一句“凭什么?”书读多了,肯定会多为自己考虑一些了。
我不好奇总数,我好奇年龄结构,我还好奇以后社保还能不能正常......打住。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说明国内聪明人越来越多,开始对这种风险无下限的事情采取警惕态度了。
站在理性层面,考虑一件事要不要做,除了要看进入的门槛,还要看退出的难度。
要在出口设置冷静期降低离婚率,同时大家看得到各种问题,这就起到了足够的压制入口的效果。
离婚越难,也就意味着人越不敢结,因为退出难度太高,解决办法就是谨慎进入。
结婚都困难,催生是不是太超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