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奇】董竹君:年少坠风尘,三十解婚姻,创业多崩殂,一世两入狱,人生随遇而安

旅行   2025-02-12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有一句话:“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说出这句肺腑之言的主人公就是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从风尘女子,到叱咤风云的饭店老板,她的人生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谱写了一个时代的风华绝代。

图 | 董竹君女士

深陷青楼风骨存

1900年,董竹君在上海一个贫民窟中出生,时代的沧桑让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颠沛流离。她的父亲是个黄包车夫,母亲则是富人家中的佣工,由于饥寒交迫,董竹君甚至亲眼目睹了弟弟妹妹因营养不足而被饿死。
8岁那年,父亲将董竹君送进了私塾读书,然天有不测风云,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拉车赚钱,尘土飞扬,滚滚尘埃早已侵蚀了他的身体,后来他患上了伤寒症,卧病在家。为了生计,董竹君的父母只好忍痛将年仅12岁的董竹君送到青楼当“清倌人”,卖艺为身。
由于长相秀丽,更兼歌声婉转,弹得一手好琵琶,董竹君成为青楼炙手可热的花魁,外号“小杨兰春”,无数富家公子为其倾倒,甘愿以千金赎之。面对达官显贵的“好意”,董竹君统统拒绝,坚持卖艺不卖身。她虽已落入红尘,却是个有风骨的女人,她不愿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这脱离苦海的机会,更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庸。

于其他风尘女子而言,一朝离风尘,是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无论风尘的外面如何,她们都会头破血流地往外冲,即使舍弃了尊严与自我,也在所不惜。但董竹君却与她们不同,她犹如一株开在风尘之中的雪梅,傲骨嶙峋,绝不轻易低头。她心中明白:一朝为己容者,千金相待,待得之己容,必生厌倦,弃之如敝履。


清倾督军提三令

董竹君本以为要在这风尘中了却残生,却没想到夏之时的出现会让她的生命重现新的光芒。那天在滚滚红尘之中,她邂逅了他,彼时夏之时是辛亥革命的志士,24岁就担任了四川副都督兼蜀军总司令,年轻有为,风度翩翩。
在青楼之中,任凭女子如何花枝招展,夏之时依旧岿然不动,自顾听歌品茗。茫茫人海之中,只惊羡于一眼,便已是一生。她倾倒于他的盖世英姿,他青睐于她的灵气傲骨,犹如风雪邂逅了红梅,两人一见钟情,慢慢地,他们开始向彼此袒露心扉。
不久,夏之时向董竹君表明了爱意,并提出要为董竹君赎身,让她脱离苦海。面对这般深情,董竹君并没有冲昏了头脑,而是冷静地对夏之时说道:“我不要这样,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作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兴就说,你是我花钱买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钱买,我就不跟你结婚。”
她要的是一段平等的婚姻,她明白卑微屈膝的婚姻与深陷风尘没有区别,若说有区别的话,只不过是换了个较之安静的牢笼罢了。她的这份决然与傲气让夏之时对她更是着迷,后来夏之时在旅馆向董竹君求婚,董竹君没有当即答应,而是提出了三个要求:
一是不能做小老婆;

二是让夏之时带她到日本学习;

三是成家后,共同经营家庭,男主外,女主内。

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彼时的青楼女子即便从良,也只是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在婚姻中根本无地位可言。而董竹君却坚守自己的底线,她不想脱离风尘后却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任之驱使,任之玩弄。

图 | 身骑白马的夏之时
面对董竹君的三个要求,夏之时全部应允。1914年,董竹君和夏之时在上海正式结婚,这一年,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婚后不久,董竹君就跟随丈夫赴往日本留学。在求学期间,董竹君奋发向上,短短时间就已经能够用日语沟通,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她读完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科的全部课程,并于1917年顺利毕业。
同年,丈夫夏之时发电报催促董竹君回国,心系家庭的董竹君只好返回四川,但她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经常去四川附近的教堂找修女学习法语,直至深夜。

她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是希望能够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升华自己,让自己能够独立高傲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不甘压迫携四女创业

回到四川后,董竹君一方面痴迷学习,另一方面则孝顺公婆,将家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由于她贤惠勤劳,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和喜爱。但好景不长,1919年,因时局动荡,夏之时被解除了兵权,赋闲在家。
一个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男子,顿时失去了引以为傲的事业,心中不免多了几丝惆怅。意志消沉的他开始沉迷于麻将和大烟,脾气也越发暴躁,将枪口对准了董竹君。
她看书,被他质疑:“有什么用,好好把家务管好就行。”;她弹琴,被他冷嘲热讽,“弹好了又能怎样。”
而最令董竹君无法接受的是夏之时的重男轻女思想。女儿卧病在床,董竹君悉心照料,却被他指责耽误家中的事情;另一个女儿不慎从楼梯摔倒,她焦急奔走医院,他却还在赌钱。

也许在夏之时心里,他是爱着董竹君的,但这种爱是一种凌驾而上的爱,他骨子里充斥着封建家庭的大男子主义,对女子天生就有着一种蔑视,他认为女子就应该依附男子而生存。

董竹君是个高傲独立的女子,她一直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却没想到在丈夫眼里却是个低微卑贱的生物。她虽然出身风尘,却也不愿这样被丈夫羞辱,更不愿自己的四个女儿将来走上自己的命运,她知道没有知识的女性会是多么地卑微。
无数个夜晚翻来覆去,她终于痛定思痛,向夏之时提出了离婚。夏之时当即放言道:“你要去上海,要跟我夏之时离婚,你将来如果能在上海滩站得住脚,不要说让女儿受教育了,就是能把她们养活养大――我在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

丈夫的这番话如针扎般刺痛了她的心,但同时也坚定了她出走的决心。1929年,董竹君正式和丈夫分居,独自带着四个女儿前往上海打拼。这次出走,轰动了整个成都,就连新闻都报道:夏之时家中男都督,将军街出走女娜拉。

图 | 1931年第一次从上海去菲律宾

成都娜拉创锦江

来到上海后,董竹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1930年,董竹君向朋友借钱创办了群益纱管厂,眼看着事业日益红火起来,不料工厂却被日本飞机炸成了一片废墟。雪上加霜的是,董竹君更是遭受诬陷,被逮捕入狱,直至四个月后才被保释出来。
苦难接踵而来,行走在奔溃边缘的董竹君内心是多么的无助与绝望,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是四个女儿的希望,如果自己放弃了自己,年幼的她们又该如何?
董竹君再次从低谷中爬了起来,也许是董竹君的这份坚韧打动了有识之士,不久一位名叫李嵩高的商人在她穷途末路之际资助了她两千块大洋,帮助她筹办了锦江饭店。
在开店之际,董竹君经常是亲力亲为,她将餐馆选在了上海市中心的华路臬路(今宁海西路)上的一幢一底三楼的单开间,又将底层打造成大众饭堂,二楼、三楼则改作雅间。整个饭店采用了中、西、日三结合的形式,情调浑厚,墙上挂有张大千的名画、著名摄影师郎静山先生的作品、郭沫若亲笔手书的“沁园春”,别有一番韵味。

此外,她还开办了锦江茶室,清一色地聘请知书达理的女性当服务员,鼓励女性同胞追求独立,不再做男人的附庸。

功夫不负有心人,董竹君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她的锦江饭店很快火遍了上海,连上海青帮的龙头老大杜月笙都成了她的常客。自此,她终于脱离了那条曾经流淌过她美好生活的锦江,在上海以另一种形式,用自己的独立与努力让“锦江”在另一片大地上抽根发芽,茁壮成长。
兼顾事业的同时,董竹君还注重对女儿的教育培养,无论在旅途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她从未让女儿放弃学业。在事业有成后,白天她忙于锦江饭店的打理,晚上则在灯火下检查女儿的学业成果,每逢周末,她会把女儿带在身边,教授她们做人的原则以及处事的准则,她还带着四个女儿去看前苏联电影《伏尔加河船夫曲》,带领她们参加各种进步人士组织的论坛。

正是在董竹君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她的四个女儿纷纷成为人中龙凤。大女儿夏国琼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一级教授;二女儿夏国秀身居美国,从事电影事业;三女儿夏国瑛从上海复旦毕业后留美深造,后来还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创办;四女儿夏国璋毕业于美国名校,回国后担任北大教授。她们都如自己的母亲一般,用自己的努力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独立高贵地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图 | 董竹君和孩子们
解放后,董竹君将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赚来的十五万美元全部捐给了国家,连自己的花园住宅都捐了出来去,独留下友人郭沫若写的一纸墨宝。1997年,董竹君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年97岁。
回首过往,董竹君的一生几经波折,“年少坠风尘,三十解婚姻;创业多崩殂,一世两入狱。”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她总是说道:“我认为人生必然要经过许多磨难坎坷,对它一定要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这几个字,对我是有很大好处的。”
她高贵而独立,在艰难面前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岁月也许会侵蚀她的容颜,但她独立的人格将永远常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来源:民国风文艺范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