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一个教授型市长与大上海转型 | 诸大建

旅行   2025-02-12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汪道涵:

一个教授型市长

大上海转型


诸大建


研究上海城市发展讲上海故事,改革开放后的上海从过去30年工业主导的生产性城市,凤凰涅槃转型成为现在的五个中心国际大都市,最让人心旷神怡。其中,值得咀嚼传颂的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长、被老百姓称为教授型市长的汪道涵,首先发起和倡导的几件对大上海转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事情。


汪道涵


1980年,解放初被周恩来称为新中国最年轻部长的汪道涵,从北京回到上海故地担任市长。作为战略性领导者,他做的一件后来证明有长远影响的事情,就是发起战略大讨论,研制上海发展两张蓝图。一张蓝图是,1981年提出、1986年得到国家批准的1986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另一张蓝图是,1984年开始、1985年得到国家批准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1930年代考进上海交大在上海读书的汪道涵,喜欢上海,熟悉上海的城市发展历史。担任改革开放后的上海首任父母官,他的初心是要恢复大上海国际化多功能城市的原有地位,恢复上海当年作为东方巴黎的能级和辉煌。那时刚刚走出十年动乱,邓小平曾经问上海往哪里去,汪道涵提出这样的愿景是鼓舞人心和振奋士气的。当年国务院讨论上海递交的具有重大转型意义的城市总体规划,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万里说,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上海早晚会超过东京。正是从汪道涵发起的两张战略蓝图开始,上海从1980年以来的过去四十年,每十年有一次战略大讨论,城市定位一步步从最初的三个中心经过四个中心,一直到现在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球科创中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大上海转型的主战场是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继汪道涵、江泽民之后担任过上海市长的朱镕基曾经说,道涵同志是浦东开发最大积极分子。1980年代讨论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有北上、南下、西延、东进四种不同的方案,汪道涵是东进开发浦东的主要倡导者。当时许多人把浦东开发简单地看作是浦西的工业向浦东进行转移,汪道涵有高瞻远瞩的看法,强调浦东是上海建设多功能国际化城市的战略性新空间,强调浦东开发除了工业、金融和贸易功能,重要的是要寻找新的空间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汪道涵一直记得交大读书时候孙中山《建国方略》提出的建设东方大港宏愿。他说,上海发展的要害是以港兴城,而上海港口发展的前景在东面,这是浦东开发具有的独特意义。世界银行的专家说浦东是死角,汪道涵不为所动。洋山深水港2002年兴建、2005年建成,早在1980年代,汪道涵就前瞻性地请人对在沿江沿海建设上海外港做了一番调研,派出副市长带队到大小洋山考察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的可能性。今天我们看到洋山深水港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竞争力。


曾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吴建民曾经说汪道涵是提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人。2002年上海获得世博申办权,2010年上海办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博会,城市能级上了一个大台阶。而汪道涵早在1985年就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申办世博会可能性的预研究。汪道涵倡导申办世博会与他有关大上海转型建设多功能的国际大都市构想紧密相关。有人说世博会是放大的广交会。他说广交会是战术性的,只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要管五十年。吴建民问汪道涵,他当初怎么会提出申办世博会。汪道涵说,城市发展最有持久力的功能是科技与金融,上海办世博的意义就是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科技功能和金融功能。我们当时做世博科技课题研究,就是按照汪道涵的洞察力,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让科技更精彩。世博会结束后,我与另外一位学者有幸被推荐到中南海讲解从上海世博会看世界发展新理念新趋势,重点就是讲世博科技带来的收益和启示。


见多识广的吴建民评价汪道涵是提出申办上海世博会第一人,说过一段精彩的话:任何重大的活动、任何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在其发生之前总要有人首先提出。第一人必然是先知先觉的,他看得比别人远,看得比别人深。这是对汪道涵在大上海转型中起到先导者作用的合适评价。教授型市长汪道涵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领导作用,我的观察是他有两件宝:一是喜欢读书,他的低年级校友江泽民说汪道涵只要看到书就走不动了,他的秘书说汪道涵的藏书估计可以与巴金等作家一起名列上海前三。二是喜欢交友,汪道涵特别喜欢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广开言路使他可以看得远看得深。当年汪道涵研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我们学院一位研究世界银行的老教授有过很多交往。我研究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转型,也得到过他的关注。


文章来源:诸大建学术笔记、澎湃新闻

配图来源:网络


鸣谢:诸大建教授赐稿分享!


【往期回顾】

001-010:从老城厢开始读上海

011-020:没有黄浦江就没有大上海

021-030:环城圆路与上海的城墙

031-040:有了城墙以后的发展

041-050:拆除城墙后的发展


051-060:小南门的市井生活

061-070:白相城隍庙

071-080:老西门曾经是文化中心

081-090:陆家浜以南的城南旧事

091-100:老城厢的四种发展情景


101-110:上海租界的十字轴

111-120:租界空间的马赛克

121-130:英租界的棋盘路

131-140:外滩的白相功能

141-150:南京路的TOD和PPP


151-160:淮海路上讲情调

161-170:八仙桥的华洋杂处

171-180:杨树浦的百年市政与工业

181-190:越界筑路的灰色地带

191-200:租界边的上海老北站


201-210:上海成为特别市

211-220:大上海发展三件事

221-230:中山路把租界围起来

231-240:新中心选址在江湾

241-250:打造海派都市新中心


251-260:吴淞要建新商港

261-270:这里是上海最早大学城

271-280:大上海都市计划

281-290:展望上海发展关键问题

291-300:建设有机疏散的大都市


301-310:扩大市域但是控制人口

311-320:从消费性城市到生产性城市

321-330:苏联专家的上海改建设想

331-340:人民广场成为市中心

341-350:肇嘉浜成为林荫大道

351-360:上海版的工人新村

361-370:上海最早的旧改小区

371-380:老闵行工业卫星城

381-390:金山与上海南下发展

391-400:宝山是大上海的北部门户


401-410: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四个方向

411-420:浦东开发进入C位

421-430:陆家嘴建设CBD

431-440:内环申字形高架

441-450:迈向21世纪的上海研究


451-460:外环绿带与中心城

461-470:治理苏州河

471-480:新天地上海新地标

481-490:深水港选址洋山岛

491-500:上海发展哪里来的钱


501-510:国际大都市的三个维度

511-520:张江与全球科创中心

521-530: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531-540:北外滩与一江一河金三角

541-550:2010上海世博会


551-560:黄浦江两岸成为生活秀带

561-570:新江湾城生态型居住区

571-580: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581-590: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由来

591-600:迪斯尼落户浦东


601-610:2020年做盘点

611-620:新全球城市二元竞争力

621-630:城市空间的东西南北中

631-640:国土规划的甜甜圈

641-650:中央活动区与陆家嘴再思考


651-660:世博做大都市文化空间

661-670:用地铁中环串起多中心

671-680:南汇新城与滨海国际都市

681-690:大虹桥与国际贸易中心

691-700: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701-710:魔都上海魔在哪里

711-720:城市空间多中心

721-730:城市发展无边界

731-740:从一江一河到大江大海

741-750:空间潜力变为城市实力


751-760:专业主义是基因

761-770:四十年四次大讨论

771-780:空间发展的理论诱惑

781-790:全球城市理论要更新

791-800:学界对空间形式主义有不同看法


从空间形态看上海城市文化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