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旧”衣物的韵味 | 耿勇

旅行   2025-02-09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半旧”衣物

韵味


耿 勇


退休赋闲,穿衣戴帽,以宽松舒适为主,少有添置新衣,即便逢年过节也一样。过去那几套撑门面的西装革履,挂在衣柜里,难得露脸。

儿子比我稍高略壮,衣服尺寸正好符合我宽松之意。他不太爱运动,却酷爱穿运动装,淘汰下来的卫衣、运动服和运动鞋不少,一穿一试,大小差不多,挺合身适脚的。于是,儿子淘汰的“半旧”衣鞋,成了我的“标配”,走到哪穿到哪。


新衣与半旧衣服,各有风格和韵味。人年轻时,爱穿新衣服,挺括漂亮,穿在身上,人精神也招眼。人渐老时,喜欢穿半旧衣服,随意宽松又自然服帖。

逢年过节,小孩着新衣的多,上了年纪的人对此兴趣不大。当然,讲究生活品味,活得雅致的人,尤其是老太太还是喜欢过节穿新衣的。我把自己的感觉与观察,与当年上海新媳妇,如今老伴讲述后,她持相反意见。说:侬是新上海人,又穿了大半辈子的军装,不讲究。我们上海人(关键时刻或骨子里还是把我排除在上海人之外,尽管我来沪已40年。)不管男女老幼,谁过年不高高兴兴着新衣,既便是老人也一样。否则亲家相聚,孩子也没面子。

所幸老伴所说的场景,在我们家还当属虚拟阶段,想象假设而已。儿虽年龄不小,尚未婚配,自然也没亲家可见。我不与她争论,现在讲“情绪价值”,咱老两口过日子,也得跟上潮流,不管咋地,也得来几回“情绪价值”,时髦时髦再说。

人的悟性,往往随年龄渐长而顿悟的。就说人的穿戴,它不仅与审美有关,也与心境心态有关。年轻那会,穿衣打扮,大都是以别人怎么看,现在人渐老,总算活得有分寸了,穿衣戴帽图省心,喜舒适。至于别人怎么看,随他,自己舒服才最重要。这里面不知是否有些禅意的味道。当然,穿“半旧”衣服,不是人老不要脸面,不顾形象,穿得邋里邋遢。

在生活中,不仅新衣服的光鲜让人羡慕,“半旧”衣服也一样受人青睐。曹雪芹先生对“半旧”衣物就有兴趣。在《红楼梦》书中,常对此有描述。宝玉穿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宝钗外穿半旧的蜜合色棉袄;黛玉看到王夫人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和坐褥,还有半旧的弹墨椅袱等。书中,还有多处对“半旧”衣物的描写。《红楼梦》一书,讲述的是顶尖有钱有势大户人家的故事,其盛时,是何等富足,夫人小姐们天天穿新衣,绫罗绸缎,光鲜照人,也不在话下。可见,喜欢半旧衣服,与钱多钱少无关。

穿半旧衣服,不仅图随意舒适,还有念旧感怀的成分。半旧衣物因有时光的打磨,有了岁月感情的寄托。我穿着儿子的羊毛衫,见肘处被磨薄磨破,总能让我不经意间,感受到儿子天天伏案苦读的场景来。人是很注重情感的,不仅是衣物,凡旧物,落满岁月尘埃,含蓄内敛,从容忧伤,有时光的味道,让人有感慨和情感的回味。

有道是:“甘蔗没有两头甜。”凡事难求完美。穿儿子淘汰的“半旧”衣物也一样,虽穿着舒适,可毕竟是“二手货”,常有尴尬的一面。

年轻人挑选衣服,色彩上富有朝气,比较显眼;图案比较时髦,像什么动漫,有些夸张的机器人之类。儿子有一件戴帽子上身卫衣,正面看中规中距,像那么回事,可背面是一个抽象的动漫图案。我已过“耳顺”之年,把它穿在身上,不伦不类,有些“老顽童”的滑稽。

不甘心弃之,去店里找裁缝师傅,看能否帮忙处理一下。师傅听我说明来意,伸手拿过衣服一看,摇头不肯接活不算,还来一句幽默:“这多好,穿在身上,革命的人永远年轻。”回到家里,我把这也算幸福中的苦恼,告知老伴,谁知她听后哈哈一笑,对我说,该知足了,没女儿,我想捡旧衣物还没机会呢。接下来,还用羡慕的口吻,对我说,谁谁捡了女儿的上衣,谁谁捡了女儿的牛仔裤和裙子。最后,用概括的语气说,你去看看跳广场舞,穿着时髦的大妈中,就有不少是捡女儿衣服的。

想想老伴讲的也是实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艰苦,许多家庭孩子多,穿衣大都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衣服多,根本穿不过来,所谓“半旧”衣服都是八成新的,捡来穿在身上,也是有模有样的,没准,在老人堆里,还领导潮流呢。

也不知是儿子长大的原因,还是发现了我悄悄地捡他淘汰的衣服穿。反正儿子在购买挑选衣服时,审美眼光好像提前“衰退”,买的衣服不论款式还是颜色,都偏向沉稳,甚至有些老气横秋,有些衣服没穿几次便淘汰了。 

一日,我穿上儿子淘汰的墨绿色的羽绒衣,在镜前正左照右瞧,儿子从身后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很合身,穿在身上人也显年轻。人老不经夸,我梳了梳头,头发未白,刘海仍在,心里挺美。不管咋说,暗示自己还不老,赚个心态年轻也不错。

如今,人们都有股怀旧情结,玩古董的更是越“旧”越有价值。旧,才有沉淀,才有回味,才有噱头。我这捡儿子的旧衣服穿,以旧为时尚,不知是否也能算上附庸风雅,跟上潮流,领先一步,让自己也时髦一回呢。



鸣谢:耿勇先生赐稿分享!


孵混堂

那些年,陪伴我们的电视广告

理发那些往事

取暖

买粮记


久违了,麻雀

窗前的水杉树

䓤油饼

丧命沪上的末代侯爷

地铁里的手机族


江湾五角场的“黄兴”情结

《繁花》让人想起那个年代

老严的“文学梦”

退休了,去打乒乓

《繁花》 唤起尘封的记忆


《繁花》年代的浦江两岸

探亲路上

过年贴春联

儿时过年

青山在,人老否


围墙下的大排档

姓名中的辈分

唉!黑头发,白头发

云雾中的浦东新高度

体检


我眼中的五角场

老北站印象

《繁花》年代的电车

《繁花》年代的公交车站

茶事


【哈哈镜】投稿的尴尬

【长焦距】明朝开国,松江才子遭殃

【长焦距】明朝谢幕,松江才子捐躯

樱花开了

养蚕


黄兴路像条河

有编号的书柜

花草缘

难忘读书上进好年代

偶遇明星


稿费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

那年高考

从主持曹可凡说开

父亲的上海情结


凡人与名人

地名,渡过尘世的河(续篇)

彼得的“法律”意识

《红楼梦》里说“扇子”

当年灭臭虫


淋浴房里飘出的歌

天热,喝凉茶的记忆

父亲的竹凉席

“叔叔,几点了?”

“本报通讯员”的往昔

   上篇  下篇


高温中,人依旧

又闻蝉鸣

纳凉

军营饭菜香

新兵连的故事


手持折扇,风流也悲催

相亲

停电

小人书摊

此“鲈鱼”非彼“鲈鱼”


李府今昔

我的小学

段家祠堂,今安在

不一样的师生情谊

逍遥津里清淤泥


中秋月圆的“庚辰午门䅁”

台风,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家乡有条河,叫包河

合肥的上海人

国庆,外滩璀璨的灯光


苹果香

地震那些往事

江湾五角场的“圆”

“弹棉花喽”

五角场曾有两幢老楼


住小洋楼(上篇)

住小洋楼(下篇)

台上与台下——读小说《主角》有感

司马懿的拿手好戏

五角场两幢老楼续篇


“栏杆拍遍”

学说上海话

《牡丹亭》“人鬼情未了”

孔尚任的《桃花扇》

《桃花扇》的题外话


哦,秋风经过

精心打造“人民城市”

分外妖娆的杨浦滨江

听力、耳力及其它

森林公园的秋天


条纹哥猥琐的眼神

莫辜负太阳的温暖

五角场卖熟食的小门面

学车

林冲世界的大雪


大众点评

江湖与网络

绿皮火车上的邂逅

梁山好汉不吃猪肉

新兵连里过春节


看电影的那些往事

哦,冬日晨风

客家人的功夫茶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