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初见陈寿荫,才子佳人共坠爱河
张芸英的父亲张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
张芸英出生于1903年,在巴黎读的小学,在纽约读的中学。她和两个妹妹都遗传了父母的艺术细胞。父亲张静江自小研习书法国画,母亲姚蕙也是能诗善画的大家闺秀,张芸英从小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音乐和钢琴。她天赋异禀,琴艺高超,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达到了开演奏会的水准。
张静江与原配夫人姚蕙一共生育了五个女儿,张芸英排行老三。1924年的一天,姚蕙带着孩子们像往常一般在纽约的一个公园里散步,不幸被掉落的枯枝砸中,引发脑溢血意外身亡。此时的张静江正在国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悲痛之余心急如焚,考虑到孩子们无人照顾,便拜托孩子们的舅舅将她们带回了上海。
在归国的轮船上,张芸英与她后来的丈夫,刚刚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国的陈寿荫不期而遇。
陈寿荫出生于1896年,比张芸英大7岁,风华正茂、仪表堂堂,而张芸英活泼俏丽、才貌不凡、优雅大方,这对年轻人很快就对彼此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好感。
那时的国际轮船是一个高端社交场所,从美国开到中国要整整两个月,漫长的归程中,两位年轻人几乎天天有机会见面,有大把的时间互诉衷肠。陈寿荫虽是个工科生,却生性浪漫,写得一手好诗词,他大胆地用情书向张芸英表达了自己的倾慕。张芸英心动不已,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悄悄萌芽。
这对海归俊男美女便这样自由恋爱了。
张家五姐妹,前排左一为张芸英
拒绝宋子文,只为追求纯真爱情
回国后,张芸英向父亲提起了陈寿荫。当张静江得知陈寿荫归国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而是进人演艺圈,拍起了电影时,他当场表示反对。
拍电影做演员,在张芸英的眼里或许是有个性的表现,但在张静江的眼里却是减分项目。张静江并不是保守顽固的老古板,但即便他不认为拍电影有伤风化,也不等于可以找个娱乐圈的男艺人当女婿。毕竟这个圈子绯闻太多,不怎么靠谱。因为此事,父女俩闹起了别扭,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然而,另一个男人的介入,打破了这个僵局,催化了张芸英和陈寿荫的结合。
宋子文
因为当时民国政府的需要,张静江被蒋介石调去了广州。有一次,张芸英去广州探望父亲。就在广州探亲的时候,她遇到了宋子文。
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海归精英,时任民国政府的财政部长,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国顶级豪门。第一次相见,宋子文就对张芸英一见钟情,被气质高雅、富有魅力的张芸英所深深吸引,没过多久就公开求婚了。
在一次聚会活动上.他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拿出了一枚订婚戒指要给张芸英戴上。结果张芸英又羞又气,居然把戒指扔到了水里。大家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可是被当面拒绝的宋子文却越挫越勇,得知张芸英要坐船回上海后,竟然下令不许开船,执意要留住佳人。这件事情,成了当时最大的花边新闻。
宋子文猛烈追求张芸英的消息传到了上海,陈寿荫按捺不住了,一份电报送到女朋友手里,称如果她不回上海,他就自尽。这样的幼稚、偏激和冲动,却让张芸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收到陈寿荫的电报后,张芸英二话不说就从广州回到了上海。最后,在女儿的坚持下,张静江不得不应允了这桩姻缘。两人结婚时,张静江还拿出了一万块现大洋给女儿做嫁妆。
陈寿荫毫发无损,成功抱得美人归。
张静江夫妻
遭遇婚外情,主动挥剑斩断情丝
陈寿荫与张芸英结婚以后,夫妻恩爱,生活甜蜜快乐。然而,在婚姻生活幸福的同时,陈寿荫的事业却亮起了红灯。
陈寿荫自负才华,先后拍出了《孽海潮》、《人心》等电影佳片,跻身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行列。然而名气越大脾气也越大,稍不合意就推翻重拍,导致他手头的“废片”越来越多。合伙人对他意见很大,多次劝阻他,结果,陈寿荫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辞职不干了。
当时,张静江正在浙江当省长,小两口便去了杭州投奔。张静江把女婿安排进了杭州电厂当营业科的科长。虽说营业科与陈寿荫喜爱的艺术不沾边,但好歹电厂也算是专业对口,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张静江希望女儿女婿可以安稳下来,但岁月却不静好。日本人打到杭州后,国民政府被迫撤退。陈寿荫再次“失业”,与妻子回到了上海。
抗战期间,张芸英接连生了儿子陈平和陈鹏。大儿子陈平弹得一手好钢琴,建国后任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副总编。小儿子陈鹏则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担任工艺美术设计师,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大热的212型吉普车的外壳就是他设计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芸英一家人的生活终于好过了,可此时,天性浪漫又失业在家的陈寿荫开始不安分了,他与一个年轻的女明星出轨了。得知真相后的张芸英痛苦万分,她没想到曾经的海枯石烂、山盟海誓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痛定思痛,张芸英主动挥剑斩断情丝,迅速与陈寿荫办理了离婚手续。
张芸英、陈寿荫与儿子陈平
拥抱新生活,高贵灵魂永久存香
1947年,张芸英长子陈平同时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为了让母亲离开上海这个伤心地,陈平选择了清华,建议全家北上,陪他去清华读书。张芸英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来到北京,开始她全新的生活。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父亲张静江从美国打电话给张芸英,叫让她带着两个孩子赶紧移民美国。可张芸英不愿意再次依靠父亲,她想自食其力,她也相信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定会充满希望。她留了下来。
为了生活,张芸英先后在北京女青年会、汇文中学、清华大学教授钢琴,后来又去芭蕾舞团、民族歌舞团等单位担任钢琴伴奏。为了赚更多的钱,她同时还在自己家里开课教学生弹琴。她教的学生,很多都成了后来中国音乐界的知名人士,张芸英也算是桃李芬芳了。
1955年,通过中学同学姚锦新的介绍,张芸英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部担任编辑和翻译。这份工作发挥了她的外语优势,一直干到了退休。
儿子成家后,张芸英搬出了出租房,住进儿子家。等到儿子被下放,她才发现自己无家可归了。思忖再三,张芸英终于向组织汇报了住房上的困难。这件事被宋庆龄得知后,予以高度重视。
宋庆龄
宋庆龄与张芸英的关系非常亲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有意思的是,她们的信件不走邮政通路,而是由宋庆龄的保姆李玉娥担任专属信差,来回传递。这样的亲密,可不多见。
所以,当宋庆龄得知张芸英没房子住时,很快就给她落实了一套三居室的住房。没想到的是,张芸英居然拒绝了宋庆龄的这番好意,说一个人住,两居室就够了,另一间可以分配给有需求的同事。宋庆龄以为张芸英是在经济上有困难不好意思说,就写信过去说另一间的房租可以由她来支付。但是,张芸英还是坚持己见,在这套三居室中的二居室里一直住到了去世。
1998年,张芸英在北京寓所离世,享年九十五岁。
美丽的躯体终将消散,高贵的灵魂永久存香。
张静江有个不一般的女儿,名叫张芸英.....
来源:民国风文艺范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