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余 杰
一周前就得知成都知青许世辅一行15人路过上海去韩国旅游。重庆知青,当年云南农场知青北上请愿团宣传组组长的邹盛永告知,许世辅想借此机会与我们见见面。这使我想起了6年前许世辅到上海的时候,约好了见个面,结果临时我有一个重要会议错过了与他的见面,留下了遗憾。2016年4月15日晚上我与邵国良一起来到位于虹口体育场附近的领康酒店见到了许世辅,见到了来自成都的知青朋友。这是上海知青罗志荣特意为虎豆和他的同伴们的接风晚宴。
曾经在云南农场上山下乡的知青们讲起许世辅,熟悉的人不多。但是只要说,就是“虎豆”,大家一定会说知道。为何熟悉这个名字?虎豆,来自成都的知青,在云南孟定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1月6日中午,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成都知青在孟定农场场部大吼一声:“要绝食的好汉到我这边来!”这一声吼啊,211名知青绝食了!这是在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件事情!
这一声吼,吼出了成千上万被压抑了多年的知青们的心声!没有任何退路了,唯有此举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一声吼,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位顶天立地的知青在向世人告知: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当年的虎豆在绝食的那一刻写下了《恨气歌》——“雪未昭,气未消,壮志散九消!恨我辈,志不高,命运任人抛!知青们,愤然起,怒火满天烧!携起手,团结紧,故乡把手招……”绝食三天,“不回城,毋宁死”!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拼死一搏,感天动地!我说:“虎豆,我们记住了。知青们永远会记住你的这一声吼,会记住孟定的知青们!”三十七年后的今天,你则是这样对我们说:“不,不!我只是一滴水!在洪流前面的一滴水,我的身后是一股洪流!”哦,一滴水啊。就是这滴水的引领,一股洪流滚滚涌来,势不可挡。在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相持阶段、较劲时刻,这一击终于冲垮了堤坝,打开了决口。此时此刻我看见了你是那一颗平静的心。就像虎豆说的,没有西双版纳各个农场的知青率先掀起大返城的浪潮,就没有孟定知青最后一击!这是一个整体,是全体云南农场的知青们为了回家的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你依旧是那样的平静。你对我和国良说,我们现在讲那段历史,一定要准确,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否认当年为这场大返城作出过贡献的任何人。不管他今天如何,昨天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说的何等好啊。你是平静的,谦虚的,稳重的。我很难想象当年的振臂一呼的情景,你是那样的豪迈,那样的气概,那样的义无反顾!只是在我打开手机,打开了当年你和战友们绝食时的照片。那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再次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眶巍巍地发红了,声音有点哽咽了。我能够理解你在这一刻的不平静啊,因为那是一段生死离别的往事。活着,可能回家,也可能坐牢。死了,可能是烈士,也可能是什么呢?我不敢想下去。“我只是洪流中的一滴水!”虎豆,回忆当年的这一声吼,你只是很“轻巧”地说了这一句。你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一切都过去了。但是,曾经亲身经历了那场大返城的云南农场的知青们怎么会忘记呢?我问起了什么是“干绝”?一个问,打开了你的话题。你告诉我们,当时绝食开始的时候,有人问你,采取哪种方式绝食?“干绝”,就是不吃东西不喝水,滴水不进。“稀绝”,就是可以喝水不吃其他食物。豁出去的你不加思索地说:“那就整猛的——干绝!”。今天你告诉我们,这是下了死的决心啊!绝食开始以后,开始二三次小便还算正常。接下来就不行了,嘴上开始起泡了,口干舌燥,饥寒交迫啊!虎豆和战友们把自己反锁在绝食的现场,把所有的水龙头都用铁丝捆绑起来……那一刻,整个孟定坝大地在颤抖、在燃烧。我想起了你在《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一书里的那篇文章《跪!!!》。你是这样写道——“我放眼看去,这些勇猛斗士虽然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孱弱的身躯在刺骨寒风中索瑟,更有些女勇士头发散乱,衣冠不整,有的甚至头上还有在团部草坪上露宿是粘的草埂,脸色灰青,眼中却都是呈现出无比坚定的目光。……”每次读你写的这篇回忆录的时候,眼眶里总是饱含着泪水啊!今天,你则是平静地讲起这些,一一道来的是那些可敬可爱的绝食勇士。你一一向我们介绍同行的勇士们,让我们这些大返城的得益者有机会当面向你们致敬!你说:“这211名战友是我终身的朋友和精神财富!”“我只是洪流中的一滴水!”但我们会记住在当年是你在赵凡和知青们对话时,带领前面一排知青齐刷刷地向赵凡跪下!紧接着后面的知青们也跟着全部跪下了!那一刻现场是一片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苦难的知青们边哭边诉求:“我们要回家!”我的好友邵国良写下了一篇6年前与你见面的文章,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跪下的是膝盖,挺起的是脊梁!”。今天,国良加上了一句:“挺起的是胸膛!”。是啊,这一跪,挺起的是我们知青们不屈的脊梁和正义的胸膛!就是这样的一绝、一跪,为千百万知青最终的回城打开了生死通道!而此刻的你说,那时是为了回家,也是为了自己要回家啊!就是这样一句平平淡淡的大实话里,我分明在感受到你的真实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沉醉在昔日的壮举之中,有的是一份清醒,一份平淡。所以,在将近5个小时的交流中,你一直在说,我们要感恩赵凡!
“我只是洪流中的一滴水!”那晚,我在心里一直默默地念叨着这句话。这是一种情怀啊!所以,你在平淡中讲了当年故事的时候,一直在讲述恩人赵凡!我们为你和你的战友们感恩赵凡的故事所感动。多年来是你一直在代表着知青们前往北京向老人家致意。你与赵凡的忘年交成为一段佳话,让我们看到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真正善良的、懂得民心的好人是那些啊!尤其是你在送行老人的时候,“破”了八宝山的“规矩”,手持“恩公赵凡走好”,跪倒在赵老的遗体前,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感动了天下所有的知青们!6年前邵国良在《跪下的是膝盖,挺起的是脊梁》一文里是这样评价的:“一是虎豆夫妇等代表云南知青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人送行,在挽联下的落款中,虎豆坚持写上‘跪拜’字样,这违反了送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惯例,按规定只能写‘敬挽或千古’字样,经过交涉,官方被以虎豆为代表的知青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赵凡的崇高敬意和对老人的深情所感动,最终同意了虎豆的要求。官方被虎豆所感动而开了特例的。还有在追悼会上,虎豆打出了悼念横幅。三是在送别现场,虎豆当堂惊天动地的号啕痛哭,这打破了送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惯例,以往在送别现场,从来不允许有横幅,不允许当堂痛哭,哪怕你是至亲。发生在八宝山送别赵凡老人的这一幕,目前是唯一的一次特许。虎豆发自内心的悲痛实实在在地震撼和感动了全体在场的老干部和赵凡亲属。从31年前惊天动地的孟定一跪到今天撼天动地的八宝山跪拜,虎豆的人格是伟大的。”这是真情流露,是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这是在绝望中被拯救后的感恩啊!所以在今年赵凡老人百年诞辰之日,虎豆和他的战友们在成都自发地举办了“民间”的纪念会。试问:一位打天下的老干部活在在普普通通的知青们的心里,能有几人?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杆秤啊,是老百姓的心!
“我只是洪流中的一滴水!”。5个小时的交流,只是感到时间不够。我们有着太多太多想要说的话啊!从云南的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感慨。我记起了虎豆在香港凤凰卫视台的访谈节目《滚滚红尘:中国知青民间记忆》。虎豆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话语朴实。在现实生活里,特别是在大返城以后回到了成都老家以后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的品质。在虎豆成都的家,已经成为“知青之家”。因为是虎豆,来来往往的、熟悉和不熟悉的知青朋友都会来看望这位昔日的勇士,一位为了改变知青命运拼死一搏的战士。虎豆告诉我,对于往事,他不知讲了多少遍。每一次回忆都会激发起自己对于未来的渴望。他在回城以后,重新焕发了对于生活的信念。虎豆告诉我们,他最看不起的是那些至今还在打着“知青”这个名字暗中有着自己小算盘的人。组织个活动、出个书、搞个旅游什么的,都要打着赚钱的“小九九”。虎豆说:鄙视这些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次在成都组织纪念赵凡百年诞辰的活动,赵老的家人来了。他们想赞助活动,被虎豆谢绝了。每一位参加活动的人交了100元作为活动经费,大家一杯水一顿客饭,精打细算只是为了表达一份对于恩人的怀念。活动结束了,虎豆建议向所有到会的人退回50元。为啥,因为赵老的亲属来到成都后是住在虎豆的家里。虎豆说,有人劝他多余的钱可以留在知青联谊会,以后活动可用。虎豆则说,不行。知青活动所用的钱,一笔笔都要清清楚楚,问心无愧!好一个问心无愧啊,这就是虎豆在做人!一个大写的人!当我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在想:看看如今打着“知青”旗号的人中间,在虎豆面前难道不觉得有些羞愧?那些油头粉面一心想在这个舞台上亮相,装腔作势的人、依旧摆出一副“领导”模样的人难道还能够心安理得吗?那些一个个打着“中国”、“全国”、“长三角”等等旗帜的“活动家”们,被不断揭露的赚钱丑剧,甚至是抄袭文章,为苦难歌功颂德的闹剧等等,还能够继续闹下去吗?看看虎豆,不仅仅是一个脸红,而是灵魂的拷问!
“我只是洪流中的一滴水!”。虎豆是清醒的,是理智的。这次交流,虎豆对我们说,他不认同有一篇文章说孟定知青的壮举结束了上山下乡的历程。不是!虎豆很明确地说。他认为,云南农场大返城,西双版纳地区的知青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是序曲。而孟定的知青绝食下跪,是这场大返城最后决定性的一笔。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讲的,最后一击。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当事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很难得啊!这使我想起最近以来,那些旁观者的议论。例如有的人就说,“在云南知青的举动之前,中央已经明确要停止知青上山下乡,并逐步解决文革中已下乡知青问题,首先解决人数最多,困难相对更大的插队知青问题。云南农场知青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插队知青的政策而起事的。因此,云南知青的行为是为文革中下乡农场的知青争得了像插队知青一样可以返城的政策,并提前结束了知青返城的进程。”说这样话的人忘记了云南农场知青掀起大返城的起因是1978年10月16日丁惠民写信给邓小平的公开信。而中央知青工作会议则是在当年12月中旬才结束的。中央知青工作会议对于农场知青的政策起到了激化矛盾的作用。云南农场知青的起事绝非什么争取与插队知青一样可以回城的问题,是多年来上山下乡的种种问题的一个总爆发。连这样的实质问题都看不清,对于当年这场大返城发出如此指手画脚的议论是很不负责任的。所以,在虎豆讲了这些以后,我补充道,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结束是一个渐渐消失的过程。在我们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以后,直到八十年代还有新疆知青的事件,还有北京知青在山西的事件等等。我们只是开了一个头,绝非什么“争得了像插队知青一样可以返城的政策”一样简单。研究这段历史,讲真话很重要,讲历史尊重历史尤为重要!6年前,我遗憾地错过了与虎豆会面。当时,国良把我写的小说《最后的知青》送给了虎豆。我是试图通过小说来反映当年云南农场知青大返城的时间。写小说我是门外汉,只是一种责任和勇气感到还是要试试。今天,我再次重写这个小说,想更好地来记录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一定会在重写以后再送一本给虎豆,告诉他和他的战友们,我们没有忘记!就像我6年前在国良的文章后面留言所说:“许世辅,虎豆!这是中国知青值得记住的一个人。没有‘知青领袖’的光环,有的是一直不变的真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当年知青的一种精神在今天做出了新的传承。爱祖国、爱人民、爱朋友、爱事业。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记住的。当年孟定知青的一跪,跪出了惊天地泣鬼神一幕!作为我们都是受益者,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开拓者的。我一直敬佩的虎豆,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位为大返城力挽狂澜的至今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旧!这都是虎豆这一路走来靠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无数的知青朋友。我们看见他在北京送别赵老,代表我们千百万知青再次跪下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正感到这是一位知青真正的代表!”与虎豆约好了:成都见!我们期盼着再次听虎豆的讲述!
(2016年4月18日)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跳马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梦之桥
知青文汇
➤墓碑
➤偶遇记
我的后知青时代生活
➤理发小议
➤社会即景录
➤人在旅途
➤走在历史的凹陷处
➤当我们老了
➤致我们消失的青春
➤从社区出去,再回社区去的话题
(上) (中) (下)
➤怀念那个春天的年代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
(上) (中) (下)
➤我们的晚年
➤光环(小说)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