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只要开车上路,就不能无照驾驶,现在这样,民国亦是如此。蒋介石曾说:“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在中国开车,就不准无照驾驶。”
1943年6月22日,蒋介石给重庆国民政府下达了一份手令:“凡汽车司机均须持有驾驶执照方可准其驾驶,至于外籍司机,其欲在我国境内驾驶者,不论其有无本国执照,均须经我国政府之核准,领得我国执照方准行驶,否则概予取缔,希即拟定条例实施为要。”蒋介石的意思是说,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在中国开车,就不准无照驾驶。
由此可见,在解放前开车一样要带驾照,不带驾照一样会受罚。
民国时代四分五裂,政令不一,自始至终没有搞过统一的驾照考试。
以上海为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这座城市有三个衙门可以颁发驾照:一、公共租界工部局,二、法租界工部局,三、上海市政府公安局。想拿英美驾照,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试;想拿法国驾照,去法租界工部局参加考试;想拿中国驾照,去上海公安局参加考试。好在这三种驾照都能通用。
但是上海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到了北京就不一定好使了,因为北平市政府有规定:“持外地执照者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须到公安局呈验执照,经考试合格后,方得驾车入市。”也就是说,当你从上海开车到北京的时候,必须把车停到郊区,然后搭车去北京市公安局参加一场临时的驾照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把车开进去。
为什么民国时代的驾照在国内不能通行无阻呢?因为各地的驾照考试区别太大,对驾驶员的要求千差万别。北京是这样规定的:“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四肢健全、耳目聪明、无神经病者,方可考取驾驶执照。”上海的条件却比较宽松:“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经考验合格,即可领取驾驶执照。”
北京的驾照考试包括两大部分,先是口试,再是“实地考验”。口试相当于现在驾照考试的“科目一”,主要考汽车构造和驾驶规则,只是我们今天全是电脑答题,而民国北京却是口头答题——考官发问,考生回答,答得好,让你通过,答得不好,下回再考。
实地考验又分两个环节。先是场考,考启动、挂挡、换挡、转向和熄火;然后路考,考转向、倒车、上坡和下坡。现在驾照考试里的“单边桥”、“S弯”、“左右库”、“定点停车”等等,在民国北京统统没有。
早在1930年,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就设有驾校,该校学生课余学习开车,每天下午练习一小时,一个月后参加学校内部举行的驾驶测验,通过后可以领到一个“驾驶徽章”。凭该徽章参加正式的驾照考试,可以能得到加分。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国民党基本统一中国的时候,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汽车数量迅速增加,公路里程也越来越长,虽然汽车数量和各地路况跟今天远远没法比,但学开车和考驾照在当时毕竟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儿。对穷人的孩子来讲,有了驾照就可以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好工作;对达官显贵的孩子来讲,他们家中不缺钱,甚至也不缺车,所以他们对学车和拿照的兴趣更为浓厚。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驾校自然应运而生。
来源: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