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级语文教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让教学面临全新挑战

企业   2024-10-24 20:30   北京  

以下内容转载自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作者系北京光明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一是新增了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说明语文开始从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二是新增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给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么把思辨性具象化具体化?有哪些阅读材料适合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等等,诸多问题摆在语文老师面前。
这套《寓言来了!——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歪歪兔童书馆 著 绘 海豚出版社出版 2024年8月第一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点击书封购买↓

中国寓言故事是进行思辨训练的绝佳材料。先秦是中国寓言发展的强盛时期,战国时期谋士们编寓言故事,为了更好地说服君王;思想家们编寓言故事,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通俗易懂。所以,我们说寓言是“小故事,大道理”,它的说理性太适合进行思辨训练了。
中国寓言中可以挖掘出很多思辨的点,比如说辩论。小学语文二年级下有一篇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从里面就可以拓展出一个经典辩题“亡羊补牢,到底晚不晚?”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正反两方的论证。正方想要证明亡羊补牢不晚,可以从“补牢”带来的好处讲,强调补牢直接和间接的好处,比如防止问题恶化、获得经验等。反方如何证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呢?就要论证“亡羊补牢”错过了补牢的最佳时机,就是晚了。补牢是在浪费人力物力,效率低,效果差。鼓吹亡羊补牢不晚还会让人放松警惕,等等。

辩论能训练孩子多角度思考、有完整的逻辑链条、质疑、讨论、梳理观点、寻找证据、输出表达,这正是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思辨的要求。本书从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里挖掘出很多经典辩题,比如:《愚公移山》里“愚公是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王良御车》里“为了达成目标,该不该破坏规则?”《骥遇伯乐》里“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
每一次辩论,都能让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非常值得我们老师借鉴。
思辨训练要结合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学习。在这套书里,有不少思辨的切入点是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分析古代寓言故事。比如《战国策》中国有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一位侍臣为君王找千里马,找到的时候马已经死了,侍臣就花钱把马骨买回去了。没想到这个行为给自己打了个大广告,很快吸引别的千里马找上门来。这个故事里有两种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继续去找千里马是“直线思维”,买马骨做广告是“变通思维”,也就是完全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用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方式让事情柳暗花明。

中国古代寓言里有很多思想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去分析的。比如,惊弓之鸟利用了PTSD心理;掩耳盗铃其实是心理学里的达克效应;疑邻盗斧是心理投射;杯弓蛇影是心理暗示;纣为象箸是狄德罗效应……再比如,寓言故事里隐藏着很多逻辑学概念。不死之药里有二难推理;回生之术里有合成谬误;守株待兔里有轻率概括;棘刺母猴里有三段论;自相矛盾里有矛盾律;鲍君神里有虚假因果……
挖掘寓言的思辨性,与当下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变成80堂寓言思辨课,是这套书的最大闪光点。这套书一共80个寓言故事,每篇寓言故事包括文言文原文、寓言历史背景讲述、寓意分析、思辨小课堂、开放性小问题。总结一下,一个完整的思辨性阅读过程是这样的:多积累相关知识。这套寓言书里的寓言不单单只有故事,还有详细讲述了历史背景或者作者思想等拓展内容。多问问,多想想,故事还可以怎样解读?它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样的?里面暗含了什么样的本质?据此来梳理观点,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最后,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中。

本书的“寓言思辨小课堂”会教学生如何多元解读文本,如何进行辩论,如何用现代的心理学逻辑学知识解释古人的思想,还有一些写作技巧、为人处世的智慧,等等。老师可以从这80堂思辨课中,研究出多种方法,来加强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
(作者系北京光明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赶快把内容分享给伙伴们,让孩子一同成长吧~~~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店挑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