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透露,一种“死亡游戏”正悄悄在校园中流行。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该“游戏”步骤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目的在于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曾参与过游戏的孩子事后描述过程:会在游戏开始几秒钟内迅速晕倒,发出尖叫的同时伴随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种对生命安全危险极高的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20年前我国就禁止过此类游戏传播,但20年后它为何又死灰复燃?公开资料显示,“死亡游戏”又叫“心跳游戏”或“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90年代末,传播到我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吸引无数未成年人模仿。因其带来的不良影响,2004年教育部曾公开表示,要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随后相关省市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揭露此类游戏的危害,严令禁止学生尝试这种游戏。2005年,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国内所有网站删除有关“死亡游戏”的介绍。“梦回大唐”这款游戏之所以得此名字,是因为有传说参与游戏的人会在在窒息片刻出现幻觉,“看见童年场景”,“目睹梦幻景色”,甚至重温了“前世记忆”。半大孩子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不足、对危险也难有正确的预判,却偏偏好奇心强烈、爱追赶潮流,很容易经不住忽悠“尝鲜”,做出大胆而不计后果的举动。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为制造流行,盲目炒冷饭,向孩子兜售一些早已明令禁止的老把戏,从而导致这一危险游戏禁而不绝,刮起一轮轮的“窒息”妖风。为何这类不良游戏能“卷土再来”?为何校园里的青少年容易效仿?心理领域的专家表示,“死亡游戏”其实利用了孩子渴望被人接纳的心理,以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同龄人注意力。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必经阶段——寻求他人认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迫切的心理融入‘大众’,他们渴望被别人接纳,愿意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在“死亡游戏”的神秘感和新鲜感刺激下,就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同伴之间相互分享、模仿、鼓励、影响,也加剧了其危害,而且是群体性危害。专家还称:儿童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在游戏时他们可能缺乏判断力,不能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性,容易受到伤害。在虚拟世界中,游戏中的主人公,死了之后还可以复活,但真实世界里的生命非常脆弱且只有一次。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就容易出现追悔莫及的事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们好奇心重,易被未知事物吸引,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倘若懂得珍惜生命爱惜生命,还会对生命如此漠视,热衷于所谓的“死亡游戏”吗?别觉得和孩子谈这个为时尚早,生命教育越早越好!这是贯穿孩子成长甚至一生的课题,需要时间慢慢培育。给大家推荐这套《绽放自我——歪歪兔生命教育童话》。
作为生命教育的启蒙读物,从生命的传承、痛苦、相通、承诺、和解、理解、尊严、自由、梦想、自我发现等10个方面,给孩子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只有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孩子们才能学会珍爱自我,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最终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赶快把内容分享给伙伴们,让孩子一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