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末,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网络红人羊毛月发布的一段视频,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在视频中言辞犀利地嘲讽 00 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声称他们 “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甚至还抛出 “00 后不是要整顿职场吗?怎么连职场都进不去” 这样颇具争议的话语。有网友愤慨地表示:吃到时代风口红利的人,其实就是运气好罢了,每个怀揣梦想踏入社会的人不该被你这样嘲弄。还有的网友调侃到:“又一个“李佳琦”?简直是何不食肉糜”!诚然,羊毛月的言论本身就存在极大不妥,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事件之所以能引发网友如此强烈的愤怒,根源还是在于: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难度已经攀升至历史峰值,羊毛月的话语无疑是在他们本就鲜血淋漓的伤口上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5%。在就业选择上,90%的毕业生并不执着于找到“好工作”,而是更倾向于找到工作即可。同时根,央视新闻的公开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意味着在2024年还有一批未就业的大学生基础上,又有一大批新的求职大学生涌入职场,就业市场竞争巨大。企业需要的是短时间便能为公司创造利益的人才。但现实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市场有一定出入,难以匹配企业的用工需求。有网友调侃:现在是“大学高中化”,学生在大学里是很努力,努力想考研保研,但实际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能创造价值的能力。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中国孩子只知道按部就班的上学、考试,但直到毕业,这些孩子都从未真正深入地探索过、认真地思考过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能够在哪些领域发光发热。这种自我认知的缺失,直接导致他们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 —— 就业抉择之时,如同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盲目地跟随着大流,毫无长远的职业规划可言,只能在关键时刻临时抱佛脚。随着就业形势的恶化,不少人抱着 “有份工作就行” 的心态,随便找一个岗位便快速上岸,全然不对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进行深入的考量。看似,工作在短期内是找到了,但这些工作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多方面严重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感”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最终会引发“凑合找份工作,离职,失业”的恶性循环之中。一边是大学生都在失业的现状,但另一边小学生们却无法逃脱疯狂卷刷题的怪圈。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存在“分数即一切”的严重误区 。也许刷题是可以短期内快速提升孩子分数,但这种机械性的重复训练往往会如同沉重的枷锁一般,紧紧地束缚住孩子的思维,使其逐渐陷入一种僵化的定式之中。试想一下,只会按照既定模式机械答题的 “学习机器”,真的能在越来越卷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吗?家长们不妨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眼光长远一点,注重对孩子底层能力的搭建。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但是鲜少有人真正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其实,培养独立思考的最有效办法便是——从小给孩子做好思辨力的培养。思辨力不是空中楼阁,有思辨力的孩子不仅能够细致地分析问题,探究本质,更能在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面前,不轻易盲从。思辨力还是创造力的根源,毕竟只有愿意深入思考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提出合理且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为广大家长们推荐一套极具价值的书籍 ——《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这套书,精选了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材必学必会的80个寓言故事。从先秦的哲理寓言、魏晋唐宋的讽刺寓言,到明清的诙谐寓言。可以说是一套被寓言故事串起来的“中华小通史”。
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主动思考这个自古经典的辩题:亡羊补牢,到底晚不晚;从“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让孩子反向思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这套书中,孩子们不仅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辩论观点,学习到科学高效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汲取到实用的写作技巧、领悟为人处世的智慧之道。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能够带给孩子的收获,必定远远高于家长们的投入,购买这套书对于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真正的 “入股不亏” 的明智选择,寒假即将到来,把这套书给孩子们带回家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赶快把内容分享给伙伴们,让孩子一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