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
这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或者安慰想开点就能好,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网上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但现实生活情况却鲜少有人提及。
如果不幸患病,家长们多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并且困惑:“不愁吃不愁穿,到底有什么可不高兴的?”
01 14岁是重灾区,男孩占比超50%。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症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三成以上至少共病一种其他心理疾病,睡眠障碍、强迫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如果了解过患病家庭,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家庭里很多中产家庭,他们大多很乐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成本。
不仅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本人也会尽力参与教育过程。很多孩子都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路高歌猛进。
虽然成绩好是真的,但不快乐也是真的。
02 成绩是他们唯一的价值感来源,一旦垮塌,整个人格都会崩塌。
很多父母骄傲于自己的“健康养育”,认为自己积极地参与了孩子的成长。
但如果相同问题问了孩子,可能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番说辞。
曾看过一个报道,采访中孩子说:
之前想学吉他但妈妈劝他改学钢琴,因为钢琴证书可以加分,对以后留学“有帮助”;
初中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之后和妈妈倾诉,妈妈告诉以学习为主,“朋友以后会有的”;
父母从来不会带他去公园、游乐场,亲子活动都会选博物馆、游学、科技馆。
孩子们安安心心接受了一切,人生就像是一台按部就班的运转机器,没有一个环节能“脱轨”,不能停歇也不能失败。心底那份渴望与自我只能被强行压抑下去,“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成了唯一的信念。
前不久,网上流行一个梗,叫“中国人关键的一生”。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要面对人生的无数个关键节点,按照“社会时钟”的规范前行,不敢在任何一个阶段掉队。
“如果从小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的中学,如果考不上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如果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想想这些司空见惯的话语,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的孩子这么多了。
03 懂事、听话,有可能只是他们的“保护色”
与不少人的认知相反,调查发现,越是学习成绩优异、乖巧听话的孩子,患抑郁等的概率更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孩子往往有完美主义倾向,他越是向上,想要达成目标的难度就越高,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就会感到沮丧和失落,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过大的压力
优秀的孩子在各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他们常被期望在各方面保持优秀。长期的压力和紧张状态会导致身心疲惫,易引发抑郁。
3. 缺乏社交支持
优秀的孩子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自我提升上,忽略了社交。当他们遭遇挫折,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无法正确的处理负面情绪,感到孤独和无助,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4.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的不和谐、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家庭因素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易引发抑郁症。
5. 生理因素
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内分泌失调等生理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04 “精神富养”胜过“物质富养”
如果父母只关注为孩子提供物质资源和价值观的喂养,那么即使家庭富裕,孩子的内心也是匮乏的。
相反,即便家庭条件一般,父母也可以通过“精神富养”为孩子提供养分。
我们更需要告诉孩子的是:
●人不仅仅是工具,还是鲜活的生命。
●认真对待过程,控制你能控制的。
●人生不止有任务和完成。
●我们无法决定“存在与否”,但却可以决定“怎样存在”。
用这本《哲学来了!》,为孩子们紧张的心灵松松松绑👇
用32位哲学家的故事和哲学思想,串起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看整本书的过程,孩子就像跟着哲学家一步一步,刨根问底地深入思考了一遍问题。
整本书给孩子梳理了各个哲学家之间的颠覆和继承关系,让孩子能看出,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着不同视角的思考方式。
到底哪种思考方式更有道理呢?在思与辩之间,孩子就能获得深层次的思考,获得自己独立的见解。
不空谈哲学,始终把哲学家的观点和孩子的现实生活、所思所想结合,让孩子看完以后发现:原来,哲学和我的生活这么息息相关!
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科林老师审订,内容严谨靠谱,表达风趣轻松。
<向左即可滑动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