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让考生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古老的经典,那可多了,经史子集一大堆,可真是不好写呢。《狐假虎威》的故事听过吧,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老虎抓住了狐狸,狐狸为了活命,骗老虎说自己是天帝派到凡间的代表,所有的动物都怕它。然后狐狸拉着老虎去林子里转了一圈,果然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它还有个真实的历史背景。这恐怕绝大多数人就都不知道了——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昭奚恤手握重权,深得国君信任。魏国大臣江乙前来离间,机智地编了这么个故事,暗示昭奚恤借楚宣王的威风成就自己的权势,提醒楚宣王提防……《狐假虎威》的寓意,通常用来讽刺和批判某些人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他人。狐狸就是个没真本事、狡猾、仗势欺人的反面形象。“也不知道狐狸是怎么得罪你们人类了,个个寓言故事都在造它的谣。”“狐狸在危急关头明明情绪稳定,头脑清晰,智商超高,编出天帝这种神话把老虎唬住了。它不但提出观点(我是天帝派下来的,百兽怕我),还想办法证明了观点——带老虎到林子里溜达了一圈,小动物们果然都吓跑了。这说明它注重逻辑思维,完整的逻辑会让对方更信任它。”狐假虎威里的狐狸,除了脸谱化的狡猾、仗势欺人,还有会借势的聪明。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就是“借势”,这在今天的商业营销中经常会用到,借助更厉害的人或事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阅读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情节、人物等做多元解读,这样可以很好地拓展思维视野,提升思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将“思辨性阅读与任务表达群”纳入中小学课程。思辨能力在中小学学中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最近上市的这套《寓言来了!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通过挖掘80个经典中国寓言故事里的思辨哲理,与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变成80堂生动的寓言思辨课。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打来打去,就催生了一个特殊人群——谋士。他们经常要去说服君王,为了让自己的“道理”通俗易懂,于是诸多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便诞生了。亡羊补牢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亡羊补牢背后,还有段有趣的历史。战国时候,楚国的楚顷襄王昏庸,不理朝政。老臣庄辛去劝谏,失败后一气之下远走赵国。随后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入楚都郢城,楚顷襄王仓皇出逃,追悔莫及,派人去赵国接回了庄辛。庄辛就讲了“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楚顷襄王一切还来得及……庄辛用这个故事鼓励受挫的楚王,只要立刻行动起来,什么时候都不晚。楚顷襄王也的确被这个故事说服,重振国力,收复失地,渡过了危机。发现了吗?这些寓言故事背后还有故事,但常常被我们忽略掉,非常可惜。要想理解寓言的精髓,就要弄清楚它们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而这些在这套《寓言来了!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中,都会为孩子们呈现!先溯源历史背景,再阅读寓言原文和解读,最后从寓言引申到思辨,不知不觉孩子的思辨能力就会得到大大地提高。“亡羊补牢”这个词,现在大部分用来鼓励人们不放弃,任何时刻努力都有意义。这是现代人赋予寓言的解读,但其实故事里其实藏着一个非常经典的辩题:亡羊补牢,到底晚不晚?而我们的书中正是带着孩子用客观的视角,辨证思考这个问题。摒弃我们习惯的寻求唯一答案的思考模式,我们的思辨是想让孩子在多维度的观点里得到启发。
从正方来说,想要证明亡羊补牢并不晚,可以从“补牢”带来的好处讲,强调补牢直接和间接的好处,比如防止问题恶化、获得经验,等等。那作为反方,如何证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呢?要论证“亡羊补牢”错过了补牢的最佳时机,就是晚了。补牢是在浪费人力物力,效率低,效果差。鼓吹亡羊补牢不晚还会让人放松警惕,等等。这些全都是和我们当下的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在这个思辨的过程中,就可以让经典历久弥新。用现代人的思想去分析老祖宗的故事,也是一种历久弥新。《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听过吧?一位侍臣去为君王找千里马,好不容易找到一匹,结果马早死了,剩下一把骨头。这本来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故事,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那就继续找呗,但侍臣最后做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举动——花钱把一堆没用的马骨买回去了。最后的结果是,买马骨的行为给自己打了个大广告,吸引真的千里马主动找上门来。这很像一个商业营销对不对?事实上,这里就涉及两种思维方式,继续找是“直线思维”,买马骨是“变通思维”。这在商业中经常会用到,比如有一个著名的“卖水”故事,用的就是变通思维。19 世纪中叶,一堆人去美国西部淘金,因为人太多了,基本上很难淘到,而且被当地干燥的气候折磨得够呛。一个去淘金的少年灵光一闪,不淘金了,开始卖水,没想到赚得盆满钵满。一条赛道眼看着走入死胡同,换个方式,没准就会柳暗花明。这就是变通思维,从原有的思维框框中跳出来,反其道而行之。中国古代寓言里有很多思想,完全可以用现代科学去分析。比如,惊弓之鸟,利用了PTSD心理;掩耳盗铃,其实是心理学里的达克效应;疑邻盗斧是心理投射;杯弓蛇影是心理暗示;纣为象箸是狄德罗效应……再比如,很多寓言故事里隐藏着逻辑学概念。不死之药里有两难推理;回生之术里有合成谬误;守株待兔里有轻率概括;棘刺母猴里有三段论;自相矛盾里有矛盾律;鲍君神里有虚假因果……以前,给孩子的寓言故事,只是单纯地讲故事,浅浅地解释一下寓意,大多是千篇一律的做人做事道理。你眼前的这套寓言书就不一样了。这套书精读了80篇经典中国寓言,包括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里的全部16篇。详细介绍其出处、原文、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作者思想、典籍著作等知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阅读积累。这套书还是80堂干货满满的思辨课。有经典辩题的辩论,有思维方式、心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写作表达、学习方法、做事方法、社交情商……涉及学生思辨阅读和表达的方方面面。书中有很多幽默小漫画,用了现代互联网的很多搞笑的“梗”,这也是一种奇妙的融合。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早期先秦的寓言是用来说理的,所以多是哲理寓言,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魏晋唐宋的讽刺寓言、明清的诙谐寓言,这套书的选篇都有涉猎,读下来能清晰了解中国寓言史的发展。本书内容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许结老师审订。许结老师对本书非常推崇,说“这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寓言的汇集,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中精彩故事的汇集,由于作者对其内容的解读,同样构成一部具有人生哲理意义的论说文的汇集,本书具有突出的创作智慧与较高的编辑水准,是少年儿童学习文化与阅读经典的良师益友。”寓言思辨不仅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更能帮助他们在作文中写出更深刻和创新的立意,帮孩子打开无比广阔的思路。作为“来了系列”的新成员,《寓言来了!中国寓言里的思辨课》新书发售,还带来了福利!上市1天就卖出13200册,各平台销量还在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