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温尼科特初级听课有感16

文摘   2024-10-14 08:02   山东  

晚上重新回归课堂,经历了漫长的假期后,久违的分离又重逢,似乎需要先情绪适应。内容预习过也不影响完成了又什么也没有的感觉。是不是“隔离”功能还在持续?


课后讨论爱的摧毁性,在说到那个摧毁的时候,终于把自己和现实连起来。想到假期看过的剧“觉醒年代”,在当时的北大校园里,有长衫马褂,也有西装革履。唯有开放包容的环境,才能产生精彩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君子和而不同,也许方法各异,但那颗爱国之心不容置疑。

陈独秀的革新,他并没有完全把那个旧的文化全盘否认,而是在接纳那个文化本身的同时,在寻找一种新的出路,而这个出路影响到旧文化和因此建立的旧社会秩序。而这个新的出路怎么出来,怎么运行,又怎样落实,还没有完整和确切的路线。只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步步在寻找一个新的道路,对于那些虚假的、迂腐的旧体系的影响深恶痛绝。因为民众的麻木和无限服从,因此带来的现实困扰,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开始找寻和开辟新道路,但具体是什么并不明朗,唯有反对旧秩序,即使是崭新和陌生的,但维护当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刻不容缓,于是革新有了落脚点。

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文化的抽象理念,可被视为是个体自然发展过程中的最终顶点。世界是成千上万个体模式叠加结构,是所有个体的一种叠加集合。

Home is Where We Start From

那个维护的过程像极了自己,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那个不适合和不恰当的绝对服从,一定是不对的,于是探索的第一步就是反抗。如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而对于反抗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压力,但当这个摸索越来越坚定,随之而来的勇敢也紧随其后。甚至哪怕是牺牲也浑然不怕。

在这个反对的过程中,经历过失败也有因反叛而遭受的打击报复,而越是这样的报复,反而越会坚定那个革新的步伐和方向,像极了青少年的成长,独立的过程不会因为反对和报复而终止,只会因环境的报复让反叛更加剧烈。而恰当的时机,那个突破和爱的摧毁终将会完成。这个突破在剧中是因对这个国家爱的深沉,而现实中的青少年同样因为对妈妈爱得真切。



反观自己,同样没找到崭新和确定的新道路,或者一直在探索,寻找。所以产生两个方向,一个是熟悉的,确定的一些规则和社会标准,这是明确的;同时另一个方向并不那么明朗,但是在其中的享受、沉浸和钻研透漏着一种认同和热爱,每一个进步和新的启发都会反馈自己一种踏实,一种稳定和一种真实和放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还缺一个东西,就是认可。那个“被认可”席卷而来的时候,任何一丝的否定都会变成一种需要驱除的侵略。如同剧中最初代表旧文化的辜教授一开始面对陈独秀时,不管是什么改革,只想尽全力驱逐,更不用说整个社会的认可。


过去的几年已经凭借另一个熟悉的方向和发展被认可过了。自己亦是,只是唯一不认可的是自己。当随着自己探索的逐渐深入,有一些新的规则和系统正在萌芽,但同时又是微弱的。于是颤颤巍巍急需呵护,也试图回头实践,在原来的方向上有没有可能加上新的。但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不会允许虚弱和真实。目的和结果的导向,注定重新回归到焦虑和被弱肉强食的规则席卷中。


这样的进退和拉扯也在现实上演,回归真实,注定面对那个微弱和尚未成熟的个体,而外在却在期待一个一如既往的符合社会规范意义上成功的新个体。沉默,等待,有反叛的坚定又有新探索的迫切支持,同时又被迫切需要的成熟催促着……这个催促引发的焦虑极致时,需要用隔离来应对,暂时无能为力。读书写字的沉浸和专注也在悄然行进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只是需要一个成熟的结果来统一起那个“被认可”的魔咒。但自己真切的反馈里越来越夯实那种坚定。

温尼科特认为,个人实现需要个体对社会及其议题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认同,但同时个体还不能失去个性化的身份同一性,通过发展出交叉认同的能力,个体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体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个体来说,能否获得健康成就取决于他(她)能否最终认同社会中某个特定的领域,并对其保持忠诚。

就像青春期的迷茫、混乱又无从下手。当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看到这个过程必不可少,似乎混乱也随着理论的梳理慢慢在规整和安放,在自己这里允许一些时候那个孱弱和微小,因为那是生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光鲜亮丽每个人都期待,也许应该呈现完美的工作、生活包括状态。而那个虚弱似乎需要隐藏起来,即使是哭也要放到影院的剧目里,而不能堂而皇之的在现实中上演。


想到这里,一丝微笑,释然。


不是没有虚弱和只能掩藏起来的虚假,而是会在混乱中看到那些孤独,只是当自己的孤独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时,这样的情绪过程也流动起来,即使沉默也掷地有声。当完整回归时,每个细胞都可以畅快呼吸了。而这样的过程既能应对情绪又生发了信心和希望,那是一种踏实和真实的落地。


今天刚好完成了证道歌,写到后面时不时发现竖列对齐有了明显提升,越来越不会被某个字里的笔画带偏,一条稳稳的中线在心中浮现也在笔下呈现,写完回头看第一张,已经又看到太多瑕疵,重新写了一遍第一张又做了对比,果然那个竖列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每一天都在做,而每一天又都在更新。或许下次再回头看会有更多细节上的不满意,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不满意后面藏着的是待更新迭代。新旧交替交替期前的空档里蕴藏着一个创造性的开启。


果然每一刻都是新的,而每个自己也是。在爱做的事情里,边做边等待,当能回头时,那个崭新的自己也已经革新很久了。强迫性重复的不满意加剧了自己认知系统的更新换代。


到这里感觉上已经能重新回归理论了。忽然发现粗浅的解读也好,一些瑕疵也罢,那些进程的每一个感觉都弥足珍贵,即使是在迷茫也都值得记录,每一步都算数。正如每个年代都需要有主动“觉醒”的人,而快速“觉醒”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成长更新。因为成熟的社会由每一个成熟的个体组成。

“社会结构”常常被用来作为一个集合名词,社会由(无数个)个体单元组成,无论这些个体单元是成熟的,还是不成熟的。

Home is Where We Start From

等待里那些细致的内在发生和新的更新迭代一样,已经在等待的过程中完成升级。青春期也一样,就像无数个这样过程的叠加积累,成熟唯有等待。




童蒙止观
平静的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