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俄期,从担忧阶段到俄狄浦斯阶段,由二元关系进入三元关系。重新说到父亲,父亲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进入到关系中,隐约记起温尼科特论坛关于父亲作用的讨论,重新找来记录学习。
第八期温尼科特论坛——父亲的作用
赵丞智
从家庭和环境的角度上理解;一个正常孩子是出生在人际中的,要想健康发展他一定是出生在这个环境中,即家庭环境。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由父母构成一个关系,父亲处于这个环境中,是环境的一部分。孩子只有处在这样的关系中才能健康的发展。
这段关系一定是两个人构成的,亲密的、相亲相爱的关系。由爸爸妈妈构成,缺一个都是不行的。有些强势的妈妈觉得一个人就能抚养孩子,不需要这个爸爸。那样是非常劳累,也做不好这样的养育工作,育儿必须需要爸爸妈妈相亲相爱。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需要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的。
这个相亲相爱怎么体现呢?在一个小婴儿那里,小婴儿会根据环境里的感受、气氛和味道来体现的。如果落实到现实中的话就是爸爸妈妈是不吵架的,在沟通问题时他们的情绪是不那么激荡和激动的,比方说爸爸妈妈要睡在一起。如果爸爸妈妈不睡在一起,对一个一两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恐惧的。一个爸爸和妈妈为什么要睡在一起这里面有很多主题,也有很多很复杂的、很麻烦的、也是很困难的问题。
一个父亲首先是个男人,然后他才能做一个丈夫,然后他才能做一个父亲。这三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一个男孩首先培养成一个男人,他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他才能承担父亲的工作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个很艰难的发展过程,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温尼科特的理论来看,爸爸的作用是分阶段的。人类的婴儿从一个人类动物成长成一个成熟和独立的人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他要完成的任务,每个阶段都需要这个环境和父母提供一些条件和帮助,他才能完成。理解爸爸的功能和作用的时候,也要像理解妈妈的作用一样,首先是哪个阶段,每个阶段婴儿需要爸爸出现的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那个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但仍有很多困难;比如孩子刚出生时父亲的手足无措。不像妈妈那么娴熟,需要妈妈引导逐渐参与。如果一个强势或软弱的妈妈、一个焦虑的、自恋的妈妈在引导爸爸时是有很多困难的。所以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对爸爸手足无措害怕的理解。需要思考:
一个新手爸爸,有没有做好做父亲的准备?
从生物学上,孩子从妈妈身体出来,父亲在这一点是缺陷的。妈妈有天然的亲近感,而爸爸害怕伤害孩子时其实是一种关爱。如果爸爸妈妈是睡在一起的,相亲相爱的。妈妈会邀请爸爸来身体接触、熟悉那个孩子。这也是一个促进性的环境。如果一个爸爸完全陌生,前面这些工作没有做好,夫妻之间的关系情感是有问题的。一切都能在一个好的关系中解决。母亲的重要是因为母亲在育儿的一线,特别是头几年,是非常显现的,而且一眼就能看见。
如果父亲长期出差,不在位置上。环境就缺了一位。至少3-5岁之前,早餐的时候或者晚餐的时候要出现,如果坚持下来,会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感觉,感觉到家里是安全的。当孩子发展到担忧阶段(1.5—2岁)的时候,整合攻击性的阶段,会很安全的释放攻击性,因为不管怎么攻击,爸爸还会回来。否则攻击性和恨的部分就会收着,对攻击和冲动非常恐惧,就会向内攻击。
长期出差,如果在孩子出生6个月内,父亲不在对小婴儿影响不大。但会对妈妈影响很大,因为如果不在身边陪伴,妈妈虽然理智上能理解,但在情感上是不舒服的,非常孤独、寂寞的。在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是非常无助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亲的支持。家人(婆婆)的陪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男人出现在家里面,女人就有了力量和底气了,她是踏实的。即使现在科技发达,虽然能视频,可是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那个真实的父亲呢 这需要思考,还有必须的一点 (就是视频之前一定有过现实中真实陪伴的经历。)
从精分的角度看,父亲总是不在的原因,有无数个,这个是需要思考的,这种情况下怎么会要这个孩子?但从小婴儿的角度,他不理解这些“不在”,他只是需要这个爸爸,这也是个现实。如果断奶的时候不在,长期不在环境就出问题了。
性别在养育中的差异或者性别在养育中的不同。早期影响不大,母亲养育,父亲抱持母亲。生命的第一年婴儿是看不到父亲的,他的眼睛里是母亲。他只需要环境(母亲和父亲)的抱持、在场、提供安全感,让环境变的更平和更和谐。除了生理功能,细心、呵护,这些父亲和母亲是没有差别的。
父亲第一次出现是在断奶之后大概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父亲是以怎样的角色出现的呢?规则、纪律和边界的角色。
婴儿断奶之后他需要整合他的攻击性的时候,无论男孩女孩都会攻击他的母亲,很重要的一点是发脾气,说不,要踢母亲。当这个时候父亲应该出现,应该站在妈妈和孩子中间,去承接这种攻击性,成为男孩或女孩攻击的对象。这样做有两个作用,第一减轻妈妈的负担,妈妈经过一年多的喂奶非常劳累了,如果再让妈妈承接这种攻击,妈妈心里会很委屈、很疲劳。第二当孩子攻击母亲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攻击父亲的时候就会有所收敛,会小心。男性身上自带的威严、边界和力量起了作用。孩子就需要这样一个父亲,一个有力量的父亲、有边界的、能够在孩子攻击时,有对抗和有力量的对接的人。这个人一定是男人,是父亲不是妈妈。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父亲第一次以边界、纪律和力量的作用出现了。这是第一次出现,没有任何性别的意义和性的元素。只要是个男人有力量就行。
父亲第二次出现是幼儿整合了这种攻击性,和他这种爱整合了之后,整合成性,在3岁之后,父亲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出现。孩子知道这个男人是跟妈妈好的,性欲和性别的身份角色出现了,这个时候男孩和女孩的作用才开始出现。男孩要跟父亲竞争,女孩要拉拢父亲,勾引父亲跟父亲好。这个时候性别的作用才出现。 所以他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坏的、勇敢的、有力量的把这个小孩镇住的,告诉小孩:“这个女人是我老婆,不是你老婆,是我的不是你的。”弗洛伊德把这个叫做阉割焦虑。父亲在这镇住了这个家庭,让这个男孩爱母亲,女孩爱父亲,乱伦的这些冲动变成了一种焦虑。同时爸爸宣布这个妈妈是我的时候,孩子就松了一口气,那不就不用孩子来照顾了、就由爸爸来照顾了。女儿和儿子就解放了。就能肆无忌惮的搞事,来试探父母是不是真的相爱。试探这个婚姻是不是稳定的,然后为进入青春期做准备。
所以父亲不能长期的不在家,一定要在家还要起到他应有的作用。而且父亲是帅的、勇敢的、有力量的真的男人才行,而且父亲还得是温柔的,有情感的,温柔和爱的时候并不比妈妈差。否则就满足不了小孩发展的需求。但这样的男人挺难做的。所以当父亲是不容易的,当父亲是比当丈夫需要更大的责任。
断奶时,父亲的力量感要足够,用来支撑母亲的力量。如果父亲只有精神在场,身体不在场,孩子的攻击就找不到边界。找不到边界是非常恐惧的事情。孩子打出去如果打到母亲身上,母亲被伤害的话,就很恐惧,就收回来攻击性。这个时候小孩就受影响,所以这时候必须有一个有力量的父亲迎上那个攻击,而且父亲还不能被打碎,父亲必须幸存下来。这个孩子就整合了他的攻击性。所以孩子父亲不仅要精神在场还要身体在场,
当父亲的动机,是文化还是任务,还是自发的动机。给谁生的孩子?也需要思考。
当有问题弥补的时候就是治疗了,我们现在要怎么预防,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学问,怎么养育的更好一点。再就是了解这些后,有没有做好这些准备。
因为真的决定当父亲了,有很多任务和角色,必须是本人来做的,没有别的人可以替代,很多事情是必须需要父亲做的。只有男孩长成男人,成熟才能去做这个。包括物质条件、准备、是否充分成熟。
还要思考,如果是父母要求的,父母的动机是什么,父母抢着去养育孩子,(“老娘行,你不行”)孩子当妈了还是在被贬低。宣传呼吁,是因为如果孩子在6个月以内能被养的好一点,孩子以后就不会得精神病。因为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3-6岁俄期的游戏又不一样了,不再是身体较力的游戏,还有性和杀戮的游戏,让母亲嫁给他,提防父亲或者干掉父亲的游戏。女孩要玩嫁个爸爸,给爸爸生个孩子,提防着母亲的游戏。所有的游戏和幻想都跟性欲和性有关的。同龄的孩子游戏就是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他当孩子,去体会这个三角中跟性和生殖有关的东西。所有的这些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在这种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感种类和情感的强度,跟成年人是一样的。以及他的内容跟成年人是一样的。唯独不一样的是,成年人能干这件事,孩子只能游戏过家家。但过家家里面的情感、内容、情感的强度跟成年人是一样的。所以好的家庭好的父母,都要维持住这个环境。父亲就要做一个帅的、有力量的、勇敢的,温情的父亲。母亲要做一个有耐心的、漂亮的、温柔的母亲。才能配合这个小孩把这个游戏玩下去。因为游戏就是3-6岁孩子的生活,要没有了游戏,孩子就没有了生活。玩不了游戏的父母,就会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各种培训班,因为中国的父母玩不了游戏。所以大环境病了,卷不平、躺不赢被焦虑裹挟。社会病了,父母病了没有游戏精神、也没有游戏的能力。这是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更多的关切青少年整体的心理健康,而不是过多的开发智力或者技巧这样的东西。社会、父母对成功太在意了,本来应该是游戏的年龄,反而去追求那种成绩、考试、表现、结果。反而破坏了游戏,而孩子在游戏过程,会经历和体验这个成功。
比如,孩子拼一个积木,反复拼不好,你去替他拼好了。孩子再也不玩了,因为你挫折了他,你比他玩的好。应该帮助孩子去完成略显困难的任务,但是父亲着急了。帮助他有两层意思,第一你是着急的,你注重这个结果,你想让这个积木搭好这个结果。这个结果其实是不重要的。第二你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你的能力,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好的父亲是要把他的力量要藏起来的,一个好的父亲是要失败的,要在孩子面前失败。我不能在游戏中把你杀的稀里哗啦,因为真正的发展儿子是要杀掉父亲的。
温尼科特讲过:“青少年是要踏着父母的尸体前进的。”这句话是讲父母是要输的。
因为我们一定要输给我们的下一辈,这点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点相悖。比如“老子吃的盐,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中国的文化是看不起孩子,看不起青少年的。这是违反人性,违反健康的。
如果你能藏拙,这个父亲是多么有力量啊。游戏的另一个规则是,父母要做孩子指定你做的角色。而不是你去决定游戏或者导演游戏。
儿童治疗里面也是这样,儿童做游戏的过程中,治疗师是不能主导这个游戏的。不能够参与到游戏当中,治疗师要去做儿童指定你去做的角色。比如《小猪猪的故事》中温尼科特的做法。所以需要父母没有功利性,又得有强大的耐心。(父亲在外面赢不了别人,才会回来赢儿子)
父亲—权威
权威,如果太专权了,在家就不是民主的。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有两种,一种是屈服的,另一种是反抗的。屈服的人压抑着更大的造反的冲动和需求。一旦有机会就会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就是专权社会和专权家庭的不稳定性。权威的家庭始终完成不了弑父的情结。以至于孩子长大之后,他还要“杀父要杀戮”暴力的那个东西还在。如果被人利用,就会阶级斗争。所以要么躺平,要么躺平一阵起来再斗争(内卷),我们没有宁静的生活。内部去斗争,去内卷。孩子有多压抑,他才会去卷呢?
为什么有的父母对青少年更宽容了?
现在的孩子00后正置青春期。80年代之前是特别压抑的,80年代后出生的是宽松的,思想解放、出版界,很多思想进来,比如弗洛伊德思想就是那时候进来的。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人民也开放,经济也恢复,也有钱了。80后的人事被允许了的,所以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有稍微宽容易一点的心态。他们容许自己的孩子去反抗,去反叛,去活出自己来。做他们的事情。
但是接下来90年代到00年代管理上又在收了。往后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常见的。将来是个什么问题,社会是个什么样子,还不好说。这种知识我们是知道的。在青春期被允许过,给予自由的人,被父母宽容过的人,他们的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困难会相对少一点。如果没有度过自己青春期的父母,当自己的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他们会经历巨大的困难。所以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有更宽大的胸怀,足够的力量,足够的包容心、耐心容许你的孩子去反抗。挣脱那个传统,挣脱那个权威的束缚,过上他们的创造性的生活。这样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因为真正社会发展的动力还是青少年。青少年反传统又能继承传统,他才能创造社会新的生活。所以社会会不会向前发展,就看青少年的这一关能不能被允许,被青少年颠覆那个传统,创造一个新的生活。
还有青春期的孩子会有精神病性的症状,需要有自己空间。如果父母不了解,就非常恐惧,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比如撬开孩子的门...... 父亲如果不仅要有力量,有胸怀,还要保护好孩子,还得会安抚住那个焦虑的妈妈,所以父亲不好当。
如果女性是权威,父亲一定是非常是懦弱的,软弱的,害怕冲突的。爸爸就跑了、退让了,退缩了,孩子就遭殃了。妈妈会把很多的要求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用一生的时间来逃离母亲,母亲就像一个张开的虎口,(虎口脱险。)而父亲是一根棍,支撑起妈妈的嘴,父亲支撑的多么有力量,孩子跑的有多远。这是生物学的东西,谁也没法反驳。如果父亲是一个烟鬼、酒鬼没力量,那么母亲就把他吃了,把小孩吃了。父亲非常重要,硬不硬,顶不顶。如果说“这个女人是我的”孩子就解脱了。父亲有力量管好,自己女人,孩子就摆脱了乱伦恐惧。
一个人发展出雌雄同体可以做到,但是不在家庭和夫妻之间。因为孩子需要一个爸一个妈(躯体),这个雌雄同体的平衡,在咨询师身上可以实现。人类的发展是在游戏里,如果没玩过游戏,就会拿真实的家庭玩游戏。霸凌和被霸凌都是不敢赢权威的人。
如果觉得成长浪费学习时间,就要清楚什么是重要的。青春期是用来整合自己的。用来学习反而是极大的浪费。找到自己是异性、同性还是自恋的人。后面,学习随时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