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留出时间等待上课,却晕晕乎乎在20分钟后才想起来,匆匆进入会议,暗自伤神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精彩,虽然可以回听,依然对这个“错过”20分钟的神操作懊恼不已。听课的过程也像极了青春期的迷茫,或许那个一边想抓住青春期的需求,一边又在提供需求的那个思路以外,还有一个弱弱在对号入座的看着自己卡在青春期的哪个尾巴上。
检索自己那些被“尊重”和“自由”的环境,好像记忆里更多的是叛逆。想起老妈经常说的那句“让你上东你上西,让你打狗你撵鸡”……
听到老师讲的不屈服和不顺从恰恰反而是健康,好像不小心扭曲到了正道上。但自己却又好像一直在寻找那个存在感。
首先得“存在”,拥有了一种自体存在感,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并能尝试去找到一个稳定的伙伴关系。并在社会中拥有了一定的身份感,具备了感受到真实的能力,以及有了创造性。
青少年渴望真实和创造性,而这种真正按照自己的步调、节奏探索和发现自己时,这才是青少年的真实感。也就是慢慢体会到自己各种身份的存在,有了扎实的存在感。才会发展成一个真正成熟的成年人,而成熟成年人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存在,并且是在存在基础上发展出的行动。
从“存在”(being)中发展出了“行动”(doing),但是,在个体“存在”之前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出现的问题一定是“存在”(身份存在问题),因为脱离存在感的各种行动,是一种病理性防御,比如“早恋、未婚先孕、早婚”那其实是青少年生病了,不是一个正常的性和性欲的问题。
青春期发展出惊人力量,但是又无法驾驭那个身体和能量。区别于潜伏期时相对安静,只表现一部分在学习上,遁入那个智力活动中。自我压抑着那个本能欲望的满足,潜伏期付出了本我自由的代价,但情感、亲密的需求在青春期蓬勃发展起来。更强烈的本能驱力,需要驾驭和整合。
身体的强大,体力的增强,性的能力,男生表现在穿透力和性的插入能力;女生表现在有了怀孕的能力。而这些本能力量的冲击,加上之前的老问题(比如婴儿期残余的无情、依赖的需求)又有了新的面向,对立违抗环境。现实中身体的强大和能力,却又无法承担责任。包括“杀戮”幻想。于是“暴力、性”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所以青少年们一边需要成年人帮助,一边又自以为是,贬低和挑衅成年人。这些都是他们的需求。
内心的虚弱和无力感加剧了矛盾和不安、迷茫又无助,于是此时青少年对“空间”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精神病性的症状,比如冲突、抑郁、自杀。在言说着那些无处安放的身份。
所以父母对于“性”的态度和了解,怎样解读青春期手淫和暴躁,对于孩子空间需求理解和容忍,都在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度过这个迷茫的时期。
对于青少年和父母来说,青春期的这个阶段的任务,既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更不能用虚假的解决办法。
如果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给出解决办法,催促和强迫孩子过早进入成年,就一定会遭到排斥和拒绝,因为那是虚假的解决办法。父母不能强迫孩子按自己意愿处理问题,于是父母就需要胸怀和强大,有责任去负担起孩子成长路径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承受住青少年不成熟带来的强烈张力。不压迫、不干扰、不报复、不去强迫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去等待一个孩子的长大。容许孩子在幻想中攻击、杀人、让暴力永远停留在想法层面,而不是在现实中实施。所以幸存,永远是父母的主题。
幸存实际上意味着父母不能报复孩子,并赋予孩子反叛的自由,但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
这里忽然想起在体验时,跟咨询师说的一句话:“我会自己长大的。”那是在咨询师给出解释,我们讨论那个解释的当下心里冒出来的。而此时依然能体会到说出那句话时的坚定和稳定感,而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在那句“我会自己长大的”的基础上的叠加。所以长大一定是按自己的节奏发生的,那才是真实。
还有一个被大部分父母误解的青春期议题,就是性欲问题。也就是青春期少年的新问题。青少年从孤立走向关系,是以共同兴趣的基础关联到团体,恰恰是需要摆脱性冲动,探索自己的性身份和性体验,从而驾驭性本能,建立亲密关系。去自由而非冲动地满足性欲,拥有性体验是青少年发展后期的一项发展成就。
那些动不动就幻想和怀疑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涉及性交活动的父母们,他们自己可能存在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