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之伤- 温尼科特初级听课有感11

文摘   2024-07-22 12:55   山东  

听完讲课,一句话流出来:乖孩子之伤~

同时在听课过程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一一浮现,比如那些乖孩子、工作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有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自己成长中的记忆片段。


做过乖孩子,特别能共情到那种乖孩子的顺从和讨好,从顺从到叛逆,那背后的需求赫然彰显:除了“是”和“不”,我是否可以有自己的需求。当自己照顾自己,那种坚强和无坚不推,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一种习惯。确实无比独立,只能可以被需要、被依赖,但是当在咨询中触及到自己的依赖需求时,先于语言而决堤的泪水,一发不可收拾,哭满整节咨询,持续两年的哭泣,直到哭成双眼皮永久~

还有曾经特别擅长的工作能力,客户电话张口就来,解决问题。无穷的精力24小时随时接听电话,以及能处理好的突发性事务。对问题有多应对自如,对自己真自体的牺牲就有多大,也透漏出工作中经常在反应状态下的姿态。而当一步步业绩升级,自己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新的业绩和满足的时间越来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茫,不知道尽头在哪里的一种无尽,于是连同那个永远阴沉沉的天气一起留在心中,尽管过去好多好多年,但听到假自体理论的来龙去脉,心里还是五味杂陈~


假自体的代价是失去了自发性,反应性代替了自发性。好像做了很多事但是离自己却十万八千里。


原来还有一种整合叫做虚假整合,执行着对外交流功能,以保护真自体。但是总是会有冲突呈现出来,当外在的利益跟自己的真实相违背,那个真正的活出自己愿望的火苗被点燃。或许最初的那个真自体萌芽已经在“小女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念里生发。在现实危及到自己坚持的瞬间,随着外在“事业的失败”,真正的自己也随之上线,磕磕绊绊中也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随着学习一起成长的还有那个真实。温尼科特认为,“真自体”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假自体而出现的。

“假自体”(false self)的概念需要通过一个适当的名称“真自体”(true self)作为相应的概念。在生命的最早阶段,“真自体”其实只是一个理论性位置,此处是自发性姿态和个人想法的发源地,自发性姿态就是行动中的“真自体”。

只有真自体才能具有创造性,只有真自体才能感受的真实。真自体可以感受到真实,而假自体的存在,就会导致一种不真实感和或无用感。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真自体的概念是在流行的心理学的书籍里,被称为“内在小孩”。也曾极致的追求那个“真实”,而当自己完全暴漏在团体中,看见自己竟然还有那么崩溃的一面。害怕多于那个展现,当别人认识到那么羞愧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应对。但是在现实中无数次碰壁之后,还是会想到那个可以展现脆弱的出现一线缝隙的地方,那成为新的领地,好奇心和探索欲驱使着,在学知识的掩护下,颤颤巍巍直到力气足够走进咨询室,以一个来访者的身份真正的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孩子的出生让这个过程加以持续,当越来越多的新体验发生在生命里,真正的整合也发生了。陪同新生命一起成长的还有另一个全新的生命。


而自己的生命维度就像那些陆续开启的课程:摄影中,看到被忽略的路边小花,客观世界变得生动起来,世界好像变了一副模样;书法中,不断在临帖中更新的自己,还有时时被照见的那个僵化的自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能完整的唱完一首歌,也会用文字完整的记录一个心路历程。就像八部金刚功的持续练习中,对身体感知的迟钝变得敏锐,生命的颗粒度开始变得精细,除了那个内在的变化,外在现实同步更新着。

回头看那些经历时,很多痛苦已经可以转化成资源,比如敏感,在做入户访谈听老人讲述时,变成恰到好处的回应,在那个停顿和沉默的空间里,体会老人同步拘谨的身体而表达的悲伤和停止继续往下探讨的信号。那个好奇和探索成为一种走向自己的动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自己的同时,当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关系反而能走向更加亲密,即使依然会犯错,那个对错误的觉知,变成一种谦卑和停留,虚心求教,学会聆听,在倾听孩子的同时也学会更好的和他相处。常常惊叹命运的馈赠,而真实的驱使,也会识别那些防御,远离了只能防御的那些朋友,吸引我的是那些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你会在对方身上既看到确定性,又会有未发生的不确定性,那个确定的部分是坚信,不确定里又藏着惊喜,是她生命中每一个创造性生活的展现,那些活出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自己生命维度的拓展和榜样。

而同样被真实感驱使着,遇到温尼科特理论。或许那些真实和生动的生命,哪怕还是生命火种的小火苗,会在理论里或多或少的把那些散落的感觉,重新纳入自己的生命体验里。毕竟谁又能抗拒的了真实呢。

周末读《妈妈的心灵课》时,有句话印象深刻,“没有不流泪的生活”。的确,生命的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一定伴随着痛苦的,从出生那一刻起,到断奶,到第一次分离,第一次跌倒…… 然而随痛苦开启的是生命的馈赠,那是生而为人独有的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而去面对这个痛苦还是躲避,在生命早期的照顾中塑造了应对的模型。

温尼科特对健康的解读时说:健康是苦痛的生活和亲密关系的魔力。亲密关系的魔力会缓解生命中这些痛苦的感受,而能否有亲密的能力,起源在母婴关系中。母婴关系的基底会发展出安全感,从而信任别人,而能有相信的能力时,也是关系启动的根本。而一个人对人和事物的信赖感,是通过数不清的好体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关系中的幸福感和好的体验又会中和那些生命的苦痛。相反那些没能在最初母婴关系中,完成生命阶段的需求,为了活下去而构建起的顺应和顺从的模式,变成另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固化下来。这里想起课后讨论时,同学的提问:“人际关系怎么来的?

如果最初生命的那个促进性环境是失败的,那些假自体的防御逐级建立起来,那个过早开发的智力分化出去或者成为社会名流,这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

即使是防御的假自体占据了生命的大多数,或早或晚,终会在自己生命的节奏里,启动那个真实的探索之路,那个找寻本身,就是生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遇到温尼科特范式的治疗师。当借助一个辅助性自我重新关联上自我时,鲜活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希望这样的遇到不会来的太晚。

不管怎样,生活还在持续,依然会有很多新的挑战,比如作为咨询师理论的夯实,经验的积累,比如即将到来的孩子的青春期,然而那个共同经历的过程,即使是艰难的,也会因为共同陪伴和一起面对的点点滴滴而弥足珍贵。

那天跟朋友聊天,说这周要累劈叉了,她说一周中要找一天把那个劈叉的自己合起来。这句话常常荡漾在耳边,也时常感恩生命的相遇,那些朋友的交往中,每一句话都不会掉在地上,会变成一种力量重新整合到生命里。也感谢那些活出自己的生命,那个鲜活的存在是一种照见和希望,借由这样的存在会觉得世界还有一些美好,还是值得玩一下,而能活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幸运的。

拉回到课后讨论,在听初老师陪伴来访的过程中,来访的那句“你只要理解我的感受就好了,剩下的我自己做。”惊叹来访的敏锐的同时,咨询师的定力和没有贸然的付诸行动,也陪同来访完成了他需求(被理解)的过程。还有那些在设置的框架下,治疗的灵活也透露出治疗师的治疗也是有创造性的


没有白走的路,那些曾经的经历也变成理解学习理论时的素材。


童蒙止观
平静的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