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以一个怎样的方式存在的?你的生命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形态与世界发生关联的?
最近索绕在脑海中最多的词就是“存在”,也有一些探索和遇见。包括信息,包括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觉察,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的经历。比如,在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在检索一些生命中关于存在的印记。也希望探索别人的关于存在体验的经历。
于是,扔了问题去群里:“关于我是谁,体验和经历层面,大家说说。”如今群里的信息还停在那个问题上,连同答案一起沉寂其中。或许存在就如同以上两条评论,既渴望被以一种爷爷看孙子的视角,存在本身就已经价值连城;又会被各种现实和成长环境所打压,“首先是工具人,其次才是人”的残酷现实所累,被一种无用的恐惧驱使,害怕被抛弃又焦虑的在培育新的有用的一代。有用和焦虑同时得到了传承。现实好像先于“存在”而存在了,于是当认知上思考“存在”似乎脱离了现实,脱离了那个被现实和社会的评价。这似乎是一个冲突。于是很多不同发生在这里,比如对不认同“有用”才存在的诧异,特别是在销售行当里,普遍到不同即被鄙夷的程度。因为能用来说话的只有业绩。所以同样是一个人在有成绩和没成绩的时候,被对待的方式和态度反差巨大。于是为了被更好的对待,也成为追求的一部分。“自我”(存在)慢慢消失在这种追逐中。当社会被大部分这样的人组成,那个探索或者谈论作为人本身的存在,就成为一个例外,格格不入的例外。只有相当的成绩彰显才有话语权,才会有被听见的机会。于是权威同样盛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尊重着,当然这样格格不入的例外也依旧存在着。的确现实的突兀和大多数总是在那些本质的上面一层表露,然后才是例外和少数,也就是弥合发生的地方,心理学是途径之一。透过现实,借由觉察,看见还有一个自己。那个渴望被爷爷当孙子看待的自己。只是这样的觉察隔着太多压抑的情感。个体有可能出现对自己本能体验的一种责任感,对‘我’的内容的一种责任感,以及相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独立感。“关系”这个术语现在才有了意义,这种关系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发生于“我〞与客体之间。
Human Nature, 1988
当姥姥跟妹妹说“找对象的时候一定先让你姐看看,她同意才行。”一直记得那个嘱托。不止是一个嘱托,那个嘱托里隐藏着一种巨大的信任,以外在任务的形式传递出来,特别是当那个人是你最敬爱和尊重的人。会生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感,一定要成熟到有胜任的能力。而那个信任同样点燃了一个力量和坚定,内心某一个地方有了坚实的存在。被最智慧的人相信这种荣耀之光会闪耀整个生命。出差北京,住到同学家,刚好可以续旧。看到她们一家人细致到具体的生活,那些琐碎平常的沟通,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具象化到人到关系,那些细碎活生生的场景透漏出幸福的模样,把那些原本想要问的问题,关于北漂,关于一些困难或者其他要解决的问题。都咽了下去,似乎那些问题与当下的和谐生活格格不入,那一刻第一次感受到一种存在,远离问题和尘嚣;好像制造了一个结界,自己创造了一种生活,从中感觉到舒适和自在,不会因为朋友的到来而客套,那个依然生活依旧的感觉,传递出一种自在,也让我能安然自由的互动其中。驻足留心即拥有,那是幻想照进现实,幻想中的美好停留在那个空间。当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些片刻的映照和当下的触动,存在的美好具象又实在,切实发生着的喜悦在心中扩散。对于交往,对于关系,那些片段成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点缀。又有浓厚的底气可以在孤独中沉寂,因为那个深情会一直留存在心间。那天忽然收到闺蜜给我发的照片,是一根艾条,很惊讶,那是几年前她去我家时我送她的,她说一直带在身边没舍得用,她觉得那是我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送给了她,那的确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她问我依然会艾灸,会写字?是的。她说她也已经在写字了,听到这个消息由衷的开心。有一种我们心里都清楚,又有定力的稳妥感,有心力都不怕,我们都知道彼此都在变得更好。她说原来以为重要的东西、不再那么重要,现在不会被盲目带动了,有一些更宝贵的东西,之前被无视的现在在体验。为她开心。看了我文章后,她说:“你特别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焦虑弱小的你啦。” 她同样为我开心。已经分不清是谁支持谁更多,谁被谁滋养更多,只是在那个关系里相互促进,又各自以自己的节奏在赶路,同时有太多共同经历在退后。那一刻有一个画面在展开,行驶车辆两边的风景逐渐后撤,前面一片彩虹,我们一同相遇在新的风景里,我们都变成一种存在,想起时会触摸到彼此。美好,离的很近很近。瞬间的交流却把现实区分开,在现实里的一线喘息,化作一种相信,坚信同样美好的存在。那个美好也在,现实中的焦虑也依然在。只是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心境和空间,同样在发生着。当焦虑太大时,驻足留心观察,那个片刻的映照、触动就足够关联起那个现实世界。停课的一周,刚好给爸爸过了生日,在不确定的时候重叠了自己的需要,一种刚刚好的碰撞感!创造性的生活和真实感是个体的真正生命意义所在,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