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是报刊亭的鼎盛时期
那时
报刊亭在古城开封的
大街小巷、校园附近随处可见
报刊亭是由邮政部门投资兴建的,也就三四平方米,外形上有绿色的裙墙或檐带,像一道道风景。随处可见的报刊亭、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培养了人们读书看报的习惯,给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
网友Kitty 。拍摄
记得当年,我喜欢与文友一起到学院门邮局报刊亭,买几本心仪的刊物阅读。《大众电影》《故事会》《散文》《青年一代》《演讲与口才》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是我钟爱的报纸;买的最多、最为喜爱的还是《青年文摘》和《读者》。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刊,充满哲理的故事,富有智慧和情感的话语,情深意长的教诲,熠熠闪光的思想精华,让我心向往之。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认为《中篇小说选刊》算是文学类的翘楚。作为选刊,这本刊物集合了诸如《收获》《花城》《清明》等出色的文学杂志中的精品,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文学期刊。
《大众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杂志,封面封底都是当红的电影明星。跟众多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把《大众电影》杂志里的大幅明星剧照展平张贴在宿舍墙上。那时正当青春年华,激情飞扬,心中更有着美好的期许和向往。甚至,还一度曾有过做一名文艺工作者、当戏剧演员的梦想,常被豫剧戏曲电影《朝阳沟》中的故事人物情节,特别是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唱腔所吸引、陶醉。
至于当时百花齐放的各种生活类杂志,更是不胜枚举,《知音》《爱人》《家庭》《健与美》《生活指南》等,那真是一段杂志畅销的黄金时代。
报刊亭是我青春记忆的重要坐标。在众多报刊亭中,常去学院门邮局报刊亭、中山路报刊亭,但去的更多的还是鼓楼广场东北角报刊亭,这里不仅位置好、顾客多、地段繁华,而且报刊种类齐全。
报刊亭主人何玉枝,听说是老三届的高中生,曾经是我的家乡原开封县八里湾公社毛寨小学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瓜子脸,声音有些沙哑却不失高亢,一看便是个能干的人。她的报刊亭不大,里面琳琅满目的报刊整洁有序。何玉枝待人热情,善于交流、沟通,对各类书报了解甚广,所以她的新老客户特别多。
基于是同乡,又是她报刊亭的忠实读者,我们比较熟悉。每到周末或闲暇时,我便在报刊亭里阅读,对可买可不买的一些报刊,就在报亭阅读浏览一下,把自己最喜欢、有借鉴的文章读一读;对每期新到的《读者》《散文》等刊物则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何玉枝知道我热爱文学,总是向我推荐有价值的报刊,有时还和我谈论时事、分享见解,聊一些影视明星的事儿。
网友爱发呆的DF 拍摄
在众多的顾客中,何玉枝很快就记住了我爱读哪些书报——《收获》《读者》《故事会》《南方周末》等。每次,当我刚站定,她就利落地递上来我要看的那些报刊,让我一个小青年感受一个长者的尊重。她的引导与鼓励,也为我日后坚持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杂志发行日渐式微,有些刊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于大街小巷的很多报刊亭消失不见。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报刊亭在坚守经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是精神的延续、更是对纸质文字墨香气味的不舍与坚守。
无论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变化,那些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刊,依旧伴随着我,报刊亭那些美好的记忆定格在时光里、永远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