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颂文和白百何主演的电视剧
《清明上河图密码》正在热播
该剧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背景
用“跟着古画去破案”的剧情结构
讲述了赵不尤一家人
各显其能、屡破奇案
守护东京城百姓平安的传奇故事
全媒体记者袁洋 摄
从剧情到服化道,《清明上河图密码》都非常精致,高度还原了北宋都市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汴河两岸游人如织,虹桥之上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船只往来不止,夜市灯火通明,孔明灯漫天,打铁花璀璨耀眼……处处展示着繁华东京城的市井烟火。
宋朝饮食文化发达,剧中还原了梅花汤饼、鱼脍、独下馒头等百余道宋朝美食。宋朝餐桌上的美食究竟有多好吃?透过剧中出现的几道美食,可一窥宋人舌尖美味,领略宋朝食物的雅致韵味。
全媒体记者袁洋 摄
剧中赵不尤和妻子温悦一起做饭,温悦和面,赵不尤拿模具按压,随后将面饼放入煮沸的汤锅,他们所做的便是梅花汤饼。
汤饼是宋代人常吃的面食,把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切成长条水煮,即为汤饼。宋代人喜欢吃面食,且以花入馔颇多,有牡丹饼、梅花饼、菊花饼……梅花汤饼是其中的一道汤。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其做法,用白梅、檀香末浸泡取汁和面,做成馄饨皮子,再用五分大小的梅花形铁凿凿成花的形状,煮熟后盛到鸡汁清汤中,每客只需二百余花。盛在碗中就像一朵朵“梅花”映在水里,宋人把面食吃成了艺术,好吃还要好看。
全媒体记者石斐 摄
在宋朝文化鼎盛时期,名士们对美食情有独钟。他们偏爱清淡和养生,脑洞大开时还会发明几道“创意菜”,“梅花汤饼”便是名士的创意之作。“梅花汤饼,类似现在的面片儿或者面叶,只是现代人少了宋人的雅致。”刘海永说。
全媒体记者姜菡 摄
“这难道不是包子吗?”不少观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的观众发出此疑问。剧中赵墨儿和赵瓣儿去食府吃饭,吃的明明是包子,为何却说是馒头?而且剧中还出现笋肉馒头、蟹肉馒头,这难道不是笋肉包子、蟹肉包子吗?
全媒体记者姜菡 摄
其实这并非导演失误。在宋朝,“包子” 与 “馒头” 有别,当时的馒头通常有馅,包子的叫法也存在,同样指有馅的面食。宋代馒头是一种有馅的发酵面团蒸食,形状如人头,故而得名。馒头虽起源于三国时代,但直至北宋初年才成为主食,馒头市场也自此活跃起来。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等几十种。有史可考的有“灌浆馒头” “羊肉馒头” “梅花包子” “太学馒头” “汤包” “素包” “豆包”等。依据馅心大小不同,最小的可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种类繁多。
包子跟馒头差不多,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馅的多少。馒头馅少面多,食者以面为主;而包子馅多面少,食者以馅为主。宋代市肆中包子生意红火。店家为多盈利,不断推出新馅料包子。汴京州桥夜市中梅家、鹿家的鹅鸭鸡兔肚肺包子和鳝鱼包子名扬京师。
步尧 摄
剧中出现的清明食品枣锢飞燕是宋朝的一种寒食节食品,是“枣䭅飞燕”而非“枣锢飞燕”。
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的前两天。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故名寒食。古人重视寒食节,家家禁火,只食冷食,故称寒食。宋朝寒食节,除街市售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食品外,百姓家中也会自制燕子形传统面食 “枣䭅飞燕”,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叫 “子推燕”,是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据《事物纪原》记载,先将面团做成蒸饼状,再用面片包枣,类似如今的枣糕食品,只是未经油炸且形状有别。《清明上河图》中虹桥食品摊与孙羊店前食品挑桌上都有类似三角形食品。
全媒体记者袁洋 摄
枣䭅飞燕并没有消失,一直在民间盛行。开封一带,过去清明节祭奠或者先人、亲戚过周年奠供的时候,都会在供桌上摆放用面蒸熟的的小鹅或者飞燕形状的物品,用柏枝装饰一下。每每奠供之后,看客常抢走这些动物造型的供品。孩子们到手常常舍不得吃,把玩数日。
全媒体记者袁洋 摄
随着《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热播
剧中展现的宋代服饰、美食、娱乐、市井生活
成为众多观众追剧关注点
您对剧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呢?
来评论区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