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诗歌的盛会:以春春之名,与汴京同欣

民生   2024-10-28 16:13   河南  




梦回东京梦华,诗动一城菊色。10月26日,由《诗刊》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东京梦华 菊香宋韵·《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在开封举行。 


青春诗会与多彩中原向新而行,与古都开封相得益彰,与当代诗坛同频共振,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



诗歌开启青春征程


“千载宋词,于斯为盛;四十青春,与君同欣。”《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说,世界上有不少著名的诗歌节会,大多以城市命名。只有“青春诗会”,是以青春的名义。“青春”和“诗歌”是完全对应、相互照亮的关系。“青春诗会”也寄寓了对青年诗人的希望,对诗歌未来的希望。


青年是最有创造力的,“青春诗会”就是对这种创造力的肯定。青年也最需要交流对话,扩大视野,和同龄人一起成长,互相砥砺。中国式现代化诗歌道路的建设,需要唤醒青春的力量,才有持续性和动力。


全媒体记者李浩 摄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诗坛才俊相遇古都


谈起开封,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说,时光的河流与黄河的泥沙交织,古老的城池层层叠叠,仿佛中国历史的沉淀与升华。汴河两岸绵延的繁华,宋词的铿锵温润至今萦绕不绝。


宋代词人,承载着对天地人心的洞察,以精致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书写人间万象,相信当代青年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深邃而充满力量,每一首诗都是一座有待发掘的城池,新时代的诗行将穿透历史的重负,去挖掘出那些埋藏在时光与现实之下的美丽与痛楚,去诉说那些被忽略的声音与故事。


全媒体记者袁洋 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



崭新诗篇致敬青春


谈到开封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感慨良多。他说,他有42年的军旅生涯,1988年曾参加《诗刊》第八届青春诗会。


多年来,他一直把青春诗会看成他的“新兵连”,当成他青春的营地、当年出发的地方。遇到参加过青春诗会的老师或诗友,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像校友,像战友,像同一片土地养育大的同乡。大家宛若相识已久,从同一个地方出发,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般的心灵朋友。他渴望读到更多激动人心的崭新诗篇。


全媒体记者李浩 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



低眉见诗自然流淌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表示,诗就像蝴蝶一样美丽而神秘,不知道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正是这种对诗歌的懵懂与好奇,驱使他不断探索和尝试。写诗就像麻雀要叫鸡要打鸣一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在他看来,他从未刻意去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而是让诗歌随着生命的节奏静静流淌。他把自己的诗比成一条河,从早晨流向黄昏,从黑暗流向光明,静静地诉说着生命的悲欢离合。写诗就是要以低眉的姿态去观察世界、感悟生命,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众生之中。


全媒体记者李浩 摄


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刘海潮



诗歌不老青春永存


谈起开封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和成绩,在诗歌园地辛勤耕耘多年的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刘海潮说,多年来,具有探索精神和前卫素质的“汴京诗群”诗人们,既有现代视野,又脚踏现实大地,独享开封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汴味”传统,深刻认识到地域与人、地域与世界、地域与文化的关系,写出了地域的灵动与色彩。


他们的诗歌吸收了后现代和现代诗歌中的优秀品质,重感悟、重哲理,重在场即兴写作和生活语言表达,出其不意,成为开封新世纪以来先锋诗歌的可贵成就。


全媒体记者李浩 摄


开封市诗歌学会会长李双 



借助诗歌传递真实


开封市诗歌学会会长李双生于杞县,2001年参加第17届青春诗会,对诗歌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爱。他说,当下的诗歌,如何映照这个时代,深刻反映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精神困境,诗歌的公共性问题其实一直是一种严肃的道德探索,一直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具体到每一位诗人,一直存在“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诗人就是破界者,可以在不同的文明中穿行,从一个边界进入另一个边界。在一个图像化时代,诗人更应该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筛选者,用诗歌传递更真实的东西。


全媒体记者姜菡 摄



作者丨全媒体记者岳蔚敏 田宏杰 王波
值班编委丨王正新
审核丨杜趁义
编辑丨赵月琴  谭梦宇(实习)
投稿邮箱丨whkf0378@163.com

开封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触摸厚重历史; 引领生活美学,打造艺术高地; 描绘时代画卷,讲好开封故事。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