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画种“锦灰堆”源于北宋?

民生   2024-11-18 17:34   河南  

“锦灰堆”又名八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是中国画的一个特殊画种。就像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一样,专门画一类。之所以特殊,是它所描绘的对象特殊。


“锦灰堆”是综合艺术,技术要求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不但要善于写真草隶篆,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各个画种,还要能熟练运用传拓、篆刻等绝活。故“锦灰堆”绘制费工费时难度较大,技术含量高,所以历来善画者甚少,导致这一珍贵传统技艺频临失传。


徐青松作品


“锦灰堆”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而构成画面,包括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方式。其最早起源于北宋,元代得以确定“锦灰堆”之名,盛行于清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


“锦灰堆”这种描绘丢弃残破文物的画法,一般认为在元代画家钱选之前的北宋末期就已出现于京城开封地区,元代得以定名。从金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和南下(南宋的建立)以及黄河决堤改道,从开封扩散出去的“锦灰堆”技艺,在明代以后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北以北京为中心,南以上海为中心。



“锦灰堆”这种技艺在明末崇祯年黄河大水淹开封之后,在开封地区也随之消失在黄河浊浪中。直到1987年秋,台湾画家、退伍老兵杨德才回大陆探亲,又将这一珍贵传统技艺带回“娘家”——开封。


另一说法,史料记载,最早的“锦灰堆”画是由元初画家钱选所绘,其画面呈现一派寂寥景象,之后元代的书家张雨、杨维桢都不吝笔墨地夸赞画家钱选之作,并再次指明“此俗所谓锦灰堆者是也”。


杜长河作品


明代,“锦灰堆”出现在了瓷器上。成化年间烧制的酒杯上绘有“高烧银烛照红妆”者,一美人持灯看海棠及“锦灰堆”图案。清代乾隆时期,陶瓷上的“锦灰堆”图样进一步变化,花卉团簇愈发繁复华丽,甚至在刺绣、珐琅上都有出现,至此“锦灰堆”终于完成了从一幅画到一种图样的转变。民国初期,在延续“锦灰堆”名称的同时,增加了“集破画”“八破”“十破”“打翻字纸篓”“集珍”“断简残篇”等叫法。


从此,雅俗共赏的“锦灰堆”大量出现在年画、鼻烟壶、瓷器等工艺品中或建筑中的石刻、木雕中,深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并涌现出很多“锦灰堆”高手。


杜长河作品


“锦灰堆”以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为特点,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污损等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香古色、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被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从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回顾“锦灰堆”绘画的前世今生,可以深深感受到前辈艺术家的思绪与情感,触摸到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体味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作者丨杜长河
值班编委丨戴晓翔
审核丨杜趁义
编辑丨赵月琴  谭梦宇(实习)
投稿邮箱丨whkf0378@163.com

开封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触摸厚重历史; 引领生活美学,打造艺术高地; 描绘时代画卷,讲好开封故事。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