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网上经常看到家长们问的一个问题:
在XX(北京、上海、成都......),不鸡娃的后果是什么?
喜剧之王单口季的冠军付航,也许就是答案之一 ——
一个从小不被鸡、高考只考了254分,上了大专,之后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当过保安、服务员、网吧网管,再到脱口秀冠军,付航的成功是“小人物的逆袭”,也有网友称之为“躺平式家长的胜利”。
在一档采访中,主持人问付航:“是什么让你养成这种开放的心态?”
付航回答说是他爸小时候对他说过的两句话,第一句是:
“从今天开始,咱们家会一瞬间进入快乐世界,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一个秘诀就是,孩子的父母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不是(学习)这块料”。
△ 图源:人民文娱
第二句是:
“永远不要听我的,因为你听我的只能成为我,你要去大胆地做一些你爸爸我从来没有做过的事,爸爸永远支持你”。
我不由得想起另一位早早被“放弃”的问题孩子,脱口秀演员童漠男和他的北下关小学。
童漠男小时候因为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在小学时转学了7次,好学校并不能治愈他的注意力缺陷,反而让他更加跟不上。
最后一次转学,是童漠男的父母终于克服了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决定给漠男一个快乐的童年,把孩子转学到“但凡不是对自己孩子绝望了,谁能送到那儿”的北下关小学。
“只要对孩子足够的绝望,就能真正的包容他”,不鸡娃,是因为父母鸡了,发现实在鸡不动,于是只好无奈选择放弃鸡娃。
网友说一万个付航这样的家庭,唯独付航成功了,付航是“个例”,不适用于普通家庭。
我倒觉得付航其实是学业上天资平平的孩子,在家庭的支持下,能够走多远的具象——
不鸡娃,正常地养大一个孩子,孩子的人生也不会完蛋。不被鸡的孩子,或许在成绩这条轴线上,是落后的,但在人生的其他轴线上,TA们或许就能找到自己的热爱,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劝大家不要在意孩子的成绩,而是想说家长对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应该有合理预期,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投资,除了学业,还可以是其它技能的发展。
我想“不鸡娃的可能性”这个话题能引起共鸣,是因为现在盲目鸡娃、盲目加大教育投入的负面案例、甚至上社会新闻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比如花费五百万送孩子留学、回国后孩子只能找到五千块月薪的例子比比皆是;再比如当前经济环境下脆弱的中产故事——
因为一线城市有严格的学籍户籍限制, 一些有能力的外地家庭会选择在高中阶段把孩子送进一年花费大几十万的本地国际学校;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是因为孩子在公立学校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因为不想让孩子在高压下郁郁难安,于是选择了国际教育。
但这件事的风险在于,如果孩子在高二高三时家道中落,父母发现无力支付后续出国培养的数百万费用,而此时孩子已经无法转回公立学校,这时就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孩子去读大专、技校;要么去外省找个无学籍限制的高中,重新开始读高一。
盲目鸡孩子不可取,盲目鸡自己,也不可取。
我很喜欢蔡志忠谈“认识自己”的一则故事:
水从高山冲下瀑布,经过急流,经过湿地,碰到沙漠就过不去,水就哭了,说:“沙漠是我人生的宿命,水永远越不过沙漠”。
这个时候,风就跟水说:“水啊水啊,你不只是水,水只是你一时的现象,你可以变成水蒸气,然后变成云,借着风把你吹过沙漠,你再变成雨,然后再下来,变成水,沙漠就对你不存在了”。
你以为你是水,其实你不只是水。如果鱼不晓得自己是鱼,想学飞,那它的一生就变成地狱;鸟不晓得自己是鸟,想学潜水,那也是地狱。
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的渴望,了解自己的发挥所在,和把自己摆在对的位置上,那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的天赋在哪,TA要往哪条路走,TA能走到哪,我们可以托一把,但不可能一直在前头拖着孩子走。
包括给孩子做规划,目标可以很宏大,但也要接受孩子可能不会沿着预定的轨迹走,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情况,灵活调整我们对孩子的预期。
听着是不是很鸡汤?下面来展开说说,如果孩子当下成绩确实很不理想,我理想中的父母心态应该如何摆放。
了解我们的孩子,对孩子学业水平有一个合理预期,其实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家长的焦虑和负担——
当我们知道孩子的水平在哪,就不会好高骛远,不会盲目投入大量金钱、时间、精力去硬鸡娃,搞得大人孩子人仰马翻。
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位海淀妈妈曾经在聊天时给我分享过她的在某一刻的心情:
“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他在班里的两个好朋友都在上奥数班,他其实搞不清楚为什么好朋友要上这个课外班,所以也理所应当的让我报名了。那半年的时间,每当我坐在教室后排,视线穿过一些鸡血家长架着的摄像机,看到我儿子的背影,我其实非常非常清楚他其实什么都听不懂,他就是一个天资很一般的孩子,坐在这个教室里陪跑。”
放在奥数竞赛这件事情上,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天资差别可能是非常大、并且靠大量做题也无法赶超个体差异。但是放在综合学业表现上,大部分家长对于“我的孩子不是那块料”,或者“他就是天资平平”这样的事实,其实都是无法接受、始终抱有幻想的。
空想就是很简单:
前段时间刚好读到一篇国内的研究,它说: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正确的预期,父母就可能更精确、更好地确定适度的教育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上的投入)。
道理都懂,但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对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正确的预期”呢?
尤其对于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主观上宁愿相信“这次考试TA太粗心了”或者“这部分内容TA平时练习得不够”,也不愿承认孩子可能已经足够努力了,但是TA在某一门门学科或者综合学业表现上,确实无法达到班上付出同样努力的其他孩子的水平。
刚才提到的这篇研究,对于学校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学校加强家-校联系,更透明地与家长沟通,提供更多关于孩子学术成就和发展的详细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将有助于家长们做出更合适孩子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投资决定。
我想这个建议反过来,对于“差生”家长也是适用的——就算真的是倒数第一,与其把孩子打一顿,或者彻底放飞,真的不如先把情绪放下,充分和老师、学校沟通关于孩子学习状况的客观信息。
尤其“双减政策”之后,很多学校都不再公布详细的考试成绩和排名,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成绩相对靠后的孩子(减少班级竞争氛围),但也让家长们摸不清孩子到底学成了什么样、在什么水平。
仿佛在雾气茫茫的原野上穿行,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也不知道别人的位置,只怕自己走得不够快,落在后头,于是所有人都加剧教育投资,这几年我们也能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军备竞赛确实越来越卷,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底”,于是更加不敢放松。
△ 图源:知乎
我记得我有个澳洲的朋友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她说:
“孩子在读学前班的时候,我很担心因为家里没有英语环境,他的阅读水平比同班同学落后太多。于是有一天放学和老师进行了沟通,没想到老师大力夸赞他对阅读充满兴趣,可以通过前后词的意思和图画内容猜出一些陌生词的意思,进而理解绘本情节、完成阅读。”
“当时听完老师的夸赞,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甚至有一瞬间以为孩子的阅读水平算是班里的佼佼者!”
“这时另外一位家长正好也找老师一对一沟通,我坐在旁边整理娃的书包,听见老师对那位家长说:‘真的难以相信你儿子在四岁半的年龄就能读章节书了!其他孩子能通过自然拼读来完成图画书阅读,而他因为词汇量已经足够大,现在已经被允许借阅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的孩子!’”
充分和老师沟通,主动去了解孩子的个体特点,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的实际水平,也许并不能清楚摸排孩子的准确排名,但至少能避免把成绩一般和一无是处划等号。
要知道,成绩是学校要求、老师要求,学校需要升学率,老师也有绩效考核和工作目标,但成绩并不是我们作为家长生养孩子的全部目的,我们更关心孩子有一天离开了学校,到底凭借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对于成绩很一般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容易掉落入两种极端:盲目鸡娃(找补习机构买大量练习册一顿操作猛如虎)或盲目躺平(拉倒吧我不管你了,从此对学习不闻不问)。
我想说,关于孩子的学习上目光宜长远,有一句话说的是:
"Winning the battle,losing the war".
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整场战争。
公司有位同事曾经是非常焦虑的一年级妈妈,有段时间她过于在意孩子的成绩,在考试前甚至比孩子还紧张,后来她觉得这样实在“抢娃伤己”。
现在孩子考完试,她不再纠结于分数/等级,而是把孩子扣分的点,分成三个方面,分别去看待,比如:
孩子马虎、漏题,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错别字、公式记错了,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只能多记多练;
拓展题,一些新的题型,考验孩子应变能力。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小孩,其实不用家长批评,我自己也一定会感到压力!但对比责骂、以考试结果施压、把我所有的课外自由时间全部填满补习……妈妈如果能“和我站在一队”,陪着我来分析我面对的具体挫折,就已经是莫大的鼓励了!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了解的孩子具体的学习情况,反而不会那么焦虑。
换句话说,即便眼下是成绩倒数,也需要父母花心思了解孩子的努力程度、天资相对于同龄孩子的水平、孩子自身的心理压力以及孩子对自己的期望。
这些事情都无法靠花钱来解决。
先来说“盲目鸡娃”。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只看考试成绩,不清楚具体情况,简单粗暴地希望靠花钱换效果,孩子一旦没达到就觉得特别失望。这样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容易扭曲亲子关系,让一个家庭最终“输掉整场战争”。
而“躺平”,则分为两种情况,家长心态好,像付航的父母一样,至少孩子还保有童年的快乐,还有空间去寻找自己的所长;家长心态不好,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无助和不被爱的阴影中。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这句话太过残忍——
仅凭高考成绩就给普娃轻飘飘下定义,仿佛一句嘲讽,玩又玩不好,学也学不会,两头落空,进不去985、211,人生的前十八年就是没有意义、不值得过一样。
对这套评价体系有质疑,又不得不被大环境裹挟、随大流,大部分人为了一个结果,选择牺牲当下,延期满足。
我们要记得带着孩子时不时“脱嵌”出来,缓口气,为孩子保留一点当下的快乐,有自我放空的时间,去修复自己,童年积攒的点点滴滴,能够温暖人的一生。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意识到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之后,依然鼓励TA、支持TA、相信TA,一起在学习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也许这就是普娃家庭的英雄主义。
助理编辑:M.R.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