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澳洲政府宣布将立法禁止16岁以下儿童使用社交媒体,所有16岁以下的社交账号都会被注销(大部分社交账号注册年龄限制是13岁)。即便是父母同意孩子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孩子也没有权利使用。
政府要求社交媒体公司承担组织16以下儿童进入平台的责任,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监管指南”,规定平台应该采取哪些合理措施。在法律生效之前,社交媒体平台将有12个月的时间来想办法做到把16岁以下的儿童屏蔽出去。这些社交平台包括Instagram、tiktok、Facebook、snapchat、X(原来的twitter)等。
早在9月,总理首次宣布打算出台立法,在这之前许多私立学校家长们已经联合起来让手机远离校园,可以说是家长们一起组织并推动这一方案的落地。
学校的家长们组成一些家长团体,去申请在校的手机禁令,要求上课时间必须关闭手机并放在看不见的地方或者是其他对手机的限制。
年初我们孩子学校的家长们也建立了相关WhatsApp群,专门讨论社交媒体禁令的问题,大家在群里分享了关于社交媒体的新闻和资讯。
学校也组织了针对孩子们的相关教育,妞妞说他们每周一次的图书馆课,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利用网络学习,酒酒的班级也学习如何健康、平衡地使用科技和屏幕:
还有家长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和大家分享一些调查结果。
#最担心孩子屏幕时间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家长最担心的就是不适宜的内容(79.3%)、身体健康(69.6%)、精神健康和个人隐私安全(63%)以及学业(22.8%):
#你觉得孩子什么年纪适合开始使用社交媒体?
大部分的家长还是选择了16-18岁:
#如果要给孩子买手机,你觉得什么年级的时候买比较合适?
超过70%的家长认为起码要在初高中才能买手机。
问卷中其实可以看出澳洲家长对于孩子在过早(小学阶段)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担忧。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太过于“一刀切”。
其实澳洲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国情还不同一些,澳洲的小孩在6-13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三分之一有自己的手机了,91%的14-17岁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手机,而且在低年龄拥有手机的频率还在不断升高。
他们每周大约花在手机上的时候是14.4个小时,相当于2个小时一天。基本上使用手机的目的都是与娱乐相关,包括回复别人的评论、在网上发照片和视屏等。
中国青少年的手机拥有率没有这么高,在58.8%左右,大部分用的还是电话手表,小学使用手机的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
▲图片来源:行业报告智库
并且孩子使用手机的目的出了娱乐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学习。
我个人是同意这一法案的,因为我觉得,利用科技/网络了解世界,和孩子自主地使用诸如抖音、小红书、微博这类社交媒体是两回事:
现在社交媒体的推送机制,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到某一类、片面的信息里;
想要成为网红的孩子越来越多,网红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儿童青少年缺乏判断力,很容易被带偏;
当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后,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照片和视频,一旦触发推流机制,被公众看到,就难免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评论,这会对孩子的心理甚至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作为成年人也很难不受影响);
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仅靠家长监护还不够。
澳洲政府提出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不受约束地访问社交媒体正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中国,我们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 2%, 基本达到饱和状态。10 岁以前首次接触互联网的占比50. 9%。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亿,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其中群体比例分别占6.3%(小学生)、10%(初中生)、13.8%(高中生),更多是大学生;7.2%的未成年用户在节假日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5小时;77.5%的家长表示担心孩子看短视频上瘾。
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的家长(总体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管束更大,但手机和社交媒体使用的逐渐低龄化,该如何保护好孩子,也是我们很快就要面临的问题。
上瘾是使用社交网络最快最直接的影响之一,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青少年占比达到 20. 2%。他们非常害怕错过网上发生的任何事,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对孩子的精神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超过三个小时的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增加了一倍。
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关于病态审美、拜金主义等乱七八糟的声音,比如之前非常火的A4腰、锁骨养鱼的挑战,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扭曲成年人的三观塑造,他们不管被短视频灌输信息,跟着网络的声音走。
网络霸凌在未成年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不但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同学的麻烦,还会在网络上辱骂同学,做可怕的图片和视频。网络霸凌具有隐蔽性,传播迅速,被丑化、造谣、阴阳、孤立等等,就算是成人都会受不了,更别说儿童青少年了。
社交媒体使用率最高的青少年在整体心理健康评为差或非常差的百分比达到41%,而使用率最低的青少年比例为23%。
我之前也和大家分享过这种过多的屏幕时间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影响。何止上瘾?孩子刷短视频,真的会变笨!
那些制造电子产品或者是社交媒体的老板们,他们也不让自己的孩子们过早地使用这些电子产品。
比尔盖茨会严格限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14岁之前不能有手机,晚餐时间不可以玩手机。他们会设置一个玩手机的时间段,其他时间就不能再玩手机了。
乔布斯在iPad面世后被记者采访问到“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iPad吧?”他说:“实际上我们不允许在家里使用iPad,我觉得对孩子来说iPad很危险。”
X (前推特)的老板马斯克曾经从来不限制自己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现在也有点后悔自己没有限制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
他觉得社交媒体公司使用的推送算法对儿童是有害的。
在这些社交媒体上,传递给孩子们最多观点以及输出各种印象的一个群体就是网红,国外把这些网红叫做influencer,直译过来就是“有影响力的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他们在网络上掌握很大的话语权。
网红或者是博主在如今已经是一份极具诱惑力的工作。
在中国,超过一半的未成年人想要去当网红,32.9%的未成年网民过去一年中曾在抖音、快手、微信等软件上拍摄并发布短视频。
我认为孩子想当网红已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了,因为现在的网络就是一个网红文化盛行的氛围,完全我每天打开微博热搜,起码有一半人我不认识,点进去一看又是一个我不认识的网红。
刷短视频会有自己喜欢的视频博主,买衣服参考穿搭博主,化妆参考美妆博主,可以说每个赛道里全部都已经挤满了网红博主。
可能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我们的选择被网红带着走,比如之前在孩子中流行的网络神曲“大香蕉”口水歌,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儿童歌曲,在孩子中传唱。
大家最近听得特别多的一首歌肯定是APT,很多孩子也天天将apt apt挂在嘴上,因为短视频的博主们都在用这首歌当bgm。还有每年更新几轮的什么多巴胺、美拉德穿搭,都是网红通过分享他们的内容,展示和告诉我们听什么,穿什么,买什么,唱什么。
即便他们发表一些不当言论,也很容易有数量极大的人群附和,如果他们想要引导大家去对某人发起网络攻击,简直轻而易举。
网红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名利可以说是仅次于明星的。这种巨大的流量和追捧感别说孩子,大人都扛不住啊。想象一下你就和花果山的美猴王一样,你喊一声,下面的猴子猴孙都出来支持你,你心不心动。这对青春期想要展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极大的诱惑。
网红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生活通常都是普通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孩子的分辨力还没有那么高,很容易简单地把网红和完美生活这两件事情画上等号。“轻松、有趣、来钱快”好像是孩子对于网红最深的印象。
许多网红完全没有真才实学,只是通过哗众取宠吸引别人的注意,我们能看到很多网红都是装疯卖傻,甚至有一些恶劣低俗的东西,他照样赚得朋满钵满,无形中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你不需要提升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只要不要脸。这种低门槛低要求的情况,可以说只要你有一台手机,那你就可以当博主。
当你呈现给孩子这样的视角,得到的肯定是相同的反馈,不管是网红文化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能作为集体努力的一部分来解决。这也是我认同澳洲青少年“禁社交网络”法案的原因。
不仅仅是澳洲,我们国家网信办前几天也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指南对上网时长、展示内容和功能安全方面作出升级。
个人改变是困难的,当只有你的孩子不能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他一定程度上是和同龄人脱节的,所以很容易被孤立,但是如果大家一起改变,这样情况就会变好。
不要光是教家长怎么监管,我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先将如何健康、安全上网,以及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教给孩子,再将网络逐渐开放给他们。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网红。在一个人格、三观发展中的年龄段,成名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成瘾——首先你喜欢它,然后你讨厌它,然后你发现没有它你根本就无法生活。
家长们最先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到底为什么想当网红,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名气和追捧堆砌起来的虚荣心,还是真的因为有表达欲望,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是前者,那我劝你趁早放弃吧。首先,通过做博主、网红谋生的机会非常小。孩子觉得网红每天拥有自由的时间,只需要玩,还能拿很多免费的测评产品。
然而现实可能比想象中残酷的多,统计显示,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过1.8亿个,但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账号占比高达90%。高收入的网红真的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群。
当然肯定会有成功的一小部分人,但是我始终认为少年成名的风险极高,负面效应大于正面。因为小网红就像是童星一样,在他们的成长路上,肯定会有很多迷茫和挫折,这件事情会极大地影响他的生活。
高关注度意味着更多的声音,更多的评论和反馈。恶评也随之而来。
我最开始做博主的时候,只有身边的亲戚朋友来评论,就像是朋友圈一样,但是当关注我的人多了之后,声音也会逐渐变多,我也会收到很多说得很难听的话。
哪怕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还是非常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当我陷入一个争论时,我就会执着于这个问题,想要去解释、分辩、争论,甚至会熬夜查资料去搞明白这件事情。有时一篇稿子没有把话说圆,有一些漏洞,我也会懊恼怎么没有想完全。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的生活。
但好在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能够处理好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会想他们都不认识我,他们只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太不如意了,没有给我更多负面情绪。
当孩子拥有一定的曝光度,让他站在聚光灯下,也一定会很多负面的声音,去挑他的各种毛病。网络的恶意实在是太大了,面对面时大家可能不会说的话,在网络上披着账号的皮,就会展露自己最阴暗和不堪的一面。
孩子在制作视频的时候,很多时候一些文案和观点没有办法想得和成年人一样这么周全,甚至他们的容貌、角度,都很容易招致恶意。更不要说,网友要的正是“调侃”“自黑”越是和生活反差大,越容易受到关注。对于小孩来说,去迎合网络做内容,更要去消化那些评论简直是不可能的,很难不陷入情绪困境,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这些种种将他们困在一个数字领域,损害他们的自尊,耗尽他们的注意力,并迫使他们进行一些高风险的个性表演。
有些朋友也会提到说,那如果孩子真的有一些分享欲望,为什么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我也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特别有表达能力的孩子说一些金句,发一些有趣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我也发一些关于孩子们的内容,比如妞妞分享如何写英文诗、酒酒滑雪。
但是我觉得这和孩子自己持有一个社交账号不一样,父母应该监督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同时制定适当的界限和指导方针。当父母来作为主题账号持有者管理时,他们可以判断内容是否恰当放在网上,当我认为这些内容对读者来说有价值,也能够锻炼孩子的一些能力时,我愿意去分享。
这个时候我是作为账号主体第一时间去面对网络世界,成年人的承受能力会比孩子强得多。孩子也不用去面对那些评论,如果出现恶评,家长可以管理自己的评论区。
我认为孩子永远不应该在童年放弃自己的学习生活,网红不能成为他的工作,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必须能从其他的事情中获取自尊自信,而不是从频道里虚无的数字。
如果将来我的孩子真的想要从事这一职业,我也希望他能够输出有意义,有深度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名利哗众取宠,这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当他拥有强大的内核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那时他也拥有了面对这个世界的恶意的勇气和强心脏。
相关阅读:
长时间接触电子屏幕的小小孩,上学后会怎样?做到这些,或能减少危害
助理编辑:GT.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