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Vol.134] 植物防御|生理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茶树对茶二叉蚜为害的抗性反应机制

文摘   2024-11-19 21:22   贵州  

摘要:本研究为揭示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对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为害的响应机制,选用‘台茶13’(抗蚜品种)和‘泾峰’(感蚜品种)两个茶树品种,分别进行是否受蚜害后的代谢组学分析、生化参数测定和RT-qPCR分析,以探究植物抗蚜性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抗蚜品种(TCN)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与蔗糖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在受到蚜害后,TCN与感蚜品种(JFA)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和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含量却显著增加。RT-qPCR分析表明,茉莉酸(JA)生物合成基因和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在抗蚜品种中的表达量更高。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茶二叉蚜为害能激活茶树的防御反应,并明确了营养物质、类黄酮和JA-Ile对茶树抗蚜性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植物抗虫机制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茶二叉蚜;营养物质

文 章 信 息

译名:生理和代谢组学分析揭示茶树(Camellia sinensis)对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为害的抗性反应机制

发表时间:20240723

期刊影响因子:6.8(2023)

第一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茶研究所

通讯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 章

  • 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侵害导致茶树(Camellia sinensis)营养化合物和次生代谢物含量以及防御相关基因水平的显著变化。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营养物质显著影响其对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的抗性能力。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类黄酮化合物和JA-Ile增强其对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侵害的抗性。

文      

·1 研究意义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木本经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茶树经常受到各种生物胁迫,例如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茶二叉蚜是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通常在早春侵害茶树的新芽。茶二叉蚜通过吸食韧皮部汁液、传播植物病毒和分泌蜜露来为害茶树。严重的侵害会直接导致叶片萎黄和卷曲,最终导致茶叶产量损失和茶叶品质下降。目前,化学农药是控制茶二叉蚜最常用且有效的防控策略。但为了减少茶叶的农药残留,保证茶叶消费的安全,现禁止在茶园和花园施用农药。有研究表明,了解茶树对茶二叉蚜侵害的抗性机制对于减少蚜虫危害和培育高质量的抗蚜性茶品种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关于茶树对茶二叉蚜侵害响应的机制仍然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茶树对茶二叉蚜侵害的响应机制,通过对三个处理组(茶二叉蚜未侵害的抗蚜茶品种TCN、茶二叉蚜未侵害的感蚜茶品种JFN以及茶二叉蚜侵害的感蚜茶品种JFA)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物浓度、PAL和PPO活性分析以及防御相关标记基因的表达。通过比较抗蚜和感蚜品种的生化成分和代谢产物差异来明确茶树的抗蚜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更好理解茶树如何响应茶二叉蚜的为害,并有助于为培育抗蚜的茶树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并减少农药的使用,保障茶叶消费的安全性。

·2 研究方法

2.1 供试材料

本研究供试植物为茶树(Camellia sinensis),试验选用抗蚜品种‘台茶13’(TCN)和感蚜品种‘泾峰’(JFN及JFA)(其中TCN为未受蚜害的抗蚜茶树品种‘台茶13’;JFN及JFA分别为未受蚜害和受蚜害的感蚜品种‘泾峰’)。供试虫源为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

2.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共有三个处理组:未受茶二叉蚜侵害的抗蚜茶树品种TCN、未受茶二叉蚜侵害的感蚜茶树品种JFN及受茶二叉蚜侵害的感蚜茶树品种JFA。本研究为大田试验,先对不同处理组的茶二叉蚜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统计后,分别采集未受茶二叉蚜取食为害的抗感蚜茶树品种新茶芽及受茶二叉蚜取食的感蚜品种茶芽,将采集植物材料立即用液氮冷冻后储存在-80℃冰箱,以备用于后期试验。对不同处理组茶树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生化参数测定(包括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黄酮苷、茶多酚等含量的测定)和RT-qPCR分析等技术手段。

·3 研究结果
3.1 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在不同抗性茶树品种上的定殖能力

如图1A所示,在品种JF和HYSX新芽上有约100000头茶二叉蚜定殖,蚜虫种群数量分别是EC1和EC10的10倍及TC13和WF211的100倍(Fig. 1A)。在茶二叉蚜侵害后不同品种茶树性状表现得出,感蚜品种JF出现明显叶片卷曲、黄化和生长受阻等症状,而抗蚜品种TC则无明显症状(Fig. 1B)。同时,茶二叉蚜更喜取食品种HYSX和JF,且HYSX和JF对茶二叉蚜的侵害反应更敏感,而品种TC13和WF211对茶二叉蚜则表现出较高抗性(Fig. 1C,D)。

3.2 营养品质对茶树抗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的影响

为探究茶树营养品质与茶二叉蚜之间的关系,测定了抗蚜品种TC13(TCN)和感蚜品种JF(JFN)新芽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加脯氨酸)和蛋白质的含量。与抗蚜品种TCN相比,感蚜品种JFN的可溶性糖浓度、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显著较高,对茶二叉蚜更具取食吸引力(Fig. 2A,B,C)。同样,JFN中的脯氨酸浓度约是TCN中的三倍(Fig. 2D)。此外,感蚜品种JFN的茶多酚和类黄酮糖苷含量显著高于抗蚜品种TCN(Fig. 2E,F)。结果发现,茶二叉蚜侵害后,虽然感蚜品种的营养品质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抗蚜品种。
3.3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特征和功能分类

TCN、JFA和JFN之间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Fig. 3A)。在909种代谢物中,TCN组与JFN组(78个向上,132个向下)中检测到210种差异积累代谢物(DAM)(Fig. 3B)。TCN与JFN组和JFA与JFN组均检测到19种DAM(Table 1)。如图3C所示,黄酮类化合物的丰度最大,占总DAMs的58.1%,酚酸类物质占第二大菌种,占总DAMs的15.2%(Fig. 3C)。与此相反,JFN组中的40DAMs被归为9组,由糖类和醇类(4)、氨基酸衍生物(1)、核苷酸衍生物(2)、脂质(2)、维生素类(1)、类黄酮(24)、酚酸类(2)、生物碱类(2)和有机酸类(2)组成(Fig.3D)。综上所述,TCN和JFN之间、JFA和JFN之间、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著变化可有助于对茶树对茶二叉蚜的抗性(Fig. 3E)。

3.4黄酮类化合物在茶树抗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中的作用

与JFN相比,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蚜品种TCN和受茶二叉蚜侵害后的感蚜品种JFA中均高度富集。研究发现12种黄酮类化合物与茶树对茶二叉蚜的抗性密切相关,其中9种在抗蚜品种中高度富集(Table 1)。

为进一步揭示类黄酮的影响,在TCN、JFA和JFN中对六种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的mRNA水平进行了定量,包括CsPAL、肉桂酸盐4-hy糖化酶(CsC4H)、查尔酮合酶(CsCHS1、CsCHS2)、黄酮醇合酶(CsFLS)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CsDFR)(Fig. 4A)。6个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在TCN、JFN中的丰度均显著高于JFA(Fig. 4B)。此外,相对于JFN,品种TCN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两个关键次生代谢酶活性显著升高(Fig. 4C)。

3.5 JA-Ile在茶树抗茶二叉蚜(Toxoptera aurantii)中的作用

如图5所示,抗蚜品种TCN中JA-Ile的含量显著高于感蚜品种JFN和JFA,且茶二叉蚜侵害后品种JFA的JA-Ile含量显著增加(Fig. 5B,C)。对JA和JA-Ile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行的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分析显示,与JA和JA-Ile合成相关的基因在抗虫品种TCN中表达更高,且在茶二叉蚜侵害后发生显著变化,除了CsAOS外,CsLOX2、CsLOX3、CsOPR、CsAOC和CsJAR的mRNA水平在茶二叉蚜侵害的茶树品种中高度表达,且所有基因在茶二叉蚜侵害后也显著上调(Fig. 5A,D)。与TCN相比,JFN中发现CsPAL和CsICS转录本的表达量明显更高;品种JFA中CsPAL基因上调,而CsICS基因下调(Fig. 5E)。

·4 讨论

植物的氨基酸浓度和组成,以及氨基酸与蔗糖的比例,决定了蚜虫对植物的取食选择,并对蚜虫生长和繁殖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植物次生代谢物可能会阻碍蚜虫取食,并可能会降低蚜虫的取食为害。目前,茶树中化学成分与茶二叉蚜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明确。茶树新梢富含游离氨基酸(如茶氨酸)和次生代谢产物(如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成分的含量远高于大多数其它植物,且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结果表明,与抗蚜品种相比,感蚜品种的氨基酸(加脯氨酸)、蛋白质含量、氨基酸与蔗糖的比例及黄酮苷和茶多酚的含量均显著较高,感蚜品种对茶二叉蚜更具取食吸引力。相反,在受到茶二叉蚜侵害后,感蚜品种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如减少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浓度),这可能是茶树抵御蚜虫为害的一种策略。总之,植物本身较低的营养含量,以及在遭受蚜虫侵害后营养含量的降低,都可能是其抵抗蚜虫取食为害的防御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主要的次生代谢物,对蚜虫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且是茶树中重要的化学成分。本研究中,在抗感蚜品种间分别鉴定出了12种差异黄酮类化合物,这表明它们与茶树抵抗茶二叉蚜取食密切相关。结果表明,在抗蚜品种中高度富集了9种黄酮类化合物,而受蚜虫取食后的感蚜品种中仅有5种黄酮类化合物增加,其余4种则减少。同时,所有黄酮类生物合成基因在抗蚜品种中的表达水平都很高,且在茶二叉蚜取食后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与茶树抗蚜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相反,有3种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蚜品种中含量较低,推测这3种黄酮类化合物与茶树抗蚜性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它们对茶二叉蚜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需要通过更进一步试验来验证。

有研究得出,茉莉酸(JA)及其衍生物,如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能有效调节植物对蚜虫的抗性。JA-Ile是茉莉酸的氨基酸结合物,是茉莉酸的“生物活性”形式之一,出现在茉莉酸生物合成的下游。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抗蚜茶树品种中,JA-Ile水平较高,而在感蚜品种受茶二叉蚜侵害后,其JA-Ile含量相对于不受蚜害品种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得到了JA生物合成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证实。研究表明,JA-Ile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树对茶二叉蚜的抗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对于JA-Ile是如何通过影响蚜虫存活、生长及繁殖来进一步响应蚜虫为害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测试。与茉莉酸(JA)不同,与水杨酸(SA)途径相关的代谢产物在抗感蚜品种间仅表现出微小且不显著的差异。然而,在抗茶蚜品种中,两种SA生物合成核心基因CsPAL和CsICS的表达水平较高。在感蚜品种受蚜害后,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CsPAL上调而CsICS下调。这些结果虽然能说明水杨酸也与植物的抗蚜性密切相关,但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在茶树抵抗蚜虫中发挥主要作用。考虑到茶二叉蚜取食增加了茶树中CsPAL的mRNA水平,这可能会激发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因为CsPAL也是黄酮代谢途径中的首个限速酶。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JA-Ile可能在茶树防御茶二叉蚜侵害中作为潜在的调节激素发挥关键作用。

·5 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抗蚜茶品种和感蚜茶品种在茶二叉蚜侵害后的生化参数、代谢组学特征和基因表达变化,揭示了茶树对茶二叉蚜侵害的响应机制,特别是黄酮类化合物在调节茶树抗蚜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营养品质、黄酮类化合物和JA-Ile在茶树对茶二叉蚜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培育高抗蚜性茶树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Reference

Liu, Y. L., Yan, Y. M., Ma, L. L., Cao, D., Jin, X. F. (2024).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the resistance response mechanism to tea aphid infestation in new shoots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Plant Stress, 13, 100545.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tress.2024.100545

本期分享来自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姜鑫

GAElab
科研分享、科技讨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