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还是B?马拉松赛事认证,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美体   2024-09-18 07:50   广东  

马拉松江湖特约撰稿 | 六斤橘子

9月14日,天津马拉松在关于调整奖励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表示,“赛事已向中国田径协会申请B类路跑赛事认证”。此举引发热议,有对赛事表示失望的,有对田协认证政策表示不理解的,还有支持在规定面前大家一视同仁的……

很多媒体就此写了文章、发表评论,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今天,我想让大家换一个角度理解一下认证赛事。

从今年1月22日新的认证管理办法出台,到4月30日迈过政策过渡期,到现在八个月了。我在新规发布当天就写了《“田协认证”有修订,对马拉松意味着什么》,进行了详细解读;不久后在《新政“三板斧”,这是要将马拉松“砍”向何方》中点评时,说新政是“给认证赛事脱敏降温”。

理解认证政策,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去分析。

2023年赛事恢复,应办尽办,能认证的都认证了,基本没什么限制,认证赛事达到了308场。其中很多赛事总体规模和主项规模并不大,公园马,景区马,森林马,国道马,高架马,各种赛事可谓是五花八门,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大家都是A1。认证赛事2023年11月甚至达到了60场,绝大多数赛事报不满,总体过剩。

疫情恢复,赛事公司都不容易,先办起来再说,但行业人员流动大,主办方和运营方的熟练度和专业性普遍下降,有的公司一周办两场大赛,跑马圈地,临时搭建班子,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低级错误,也引起了社会对马拉松的吐槽。

在这个大背景下,不难理解,控制认证赛事数量,提高质量是当务之急。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想控制赛事数量,为什么不直接靠城市级别来限制,或者设置定额上限,只认证省级和地级市的大赛。放到别的运动项目,完全可行,只是马拉松是每个城市自己的赛事,全马通常都是市政府做主办单位,大家都是地级市,都想获得认证,县级市也并不比人低一等,不能有歧视性的政策,既然主办单位级别不好限制,只能从办赛经验和资质入手。我理解,这可能才是这条规定的初衷。

不仅是路跑,在整个体育行业的赛事监管中,经验与资质都是两大最重要的抓手,例如高危险性赛事的行政许可,需要提交人员资质证明材料。虽然路跑还不是高危项目,但其风险性并不低。


经验及城市傲慢

主办单位的经验,其实直接决定了赛事的成败。

作为跑友,可能关注点都在运营公司身上,批评最多的也是公司。但运营公司在政府面前,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很多流程和工作如果主办单位不配合,很难开展,市长随便一句话,运营公司要跑断腿。而且面对各地政府,田协的制衡能力是很有限的。

认证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标准,但目前路跑赛事的认证实际上承担了监管的工作,流程和环节非常细致,这也要放在国家对体育赛事监管越发重视的背景下来看。

虽然田协是行业管理部门,但地方政府的工作惯性是很大的,这背后是一种博弈,行政性要求和专业性要求,很多情况下无法共存,起跑发令和嘉宾讲话其实就是最好的案例。从田协的管理文件角度,建议不要搞冗长的起跑仪式,更不要搞太多喧宾夺主的“花活”,最后影响了竞赛组织核心工作,可是县官不如现管呀。

客观讲,目前国内真正有经验、有能力的地方体育部门和赛事运营单位供给是稀缺的。可能换了一个领导,以前的工作就推翻了,哪怕是30年的老赛事,每年重新办的时候照样是一张白纸。更何况现在的招投标模式,能做出品牌赛事,极为困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上对赛事的认知。

赛事认证规定提高申报时间要求,就是倒逼政府避免“仓促上马”工作惰性一种手段,我们看到很多赛事迟迟不官宣,背后其实也是暗流涌动。

其实,越是级别高的城市,主办单位政府的傲慢感越强,觉得办个比赛很简单,规矩也不用遵守。认证办法正式施行也有一段时间了,很多城市主办经验其实都不足够,通过额外办赛事的方式凑足了经验,有人说这是钻空子,其实并不是。

要知道,谁主办谁负责,市政府主办一场小型赛事,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本身就是运营单位跟政府磨合的过程。举国之力举办的奥运会还需要办小规模测试赛,更何况一个小小马拉松。

马拉松占用城市道路,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是最多的,如果主办单位跟运营公司没有足够的磨合经验,赛事是肯定做不好的。国内口碑好的赛事,哪一家不是靠多年的深耕和磨合所得,即便是成熟的专业公司,如果跟政府关系出现了水土不服,出现很多怪象和事故在所难免,前车之鉴已不胜枚举。


究竟是谁的笑话


“天津直辖市马拉松是B类,这不是笑话吗?”

人们对政策的评价,可能会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尤其是当政策的结果与自己的直觉相违背的时候。

前面已经讲过,城市能级与赛事认证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大家情感上难以接受。2023年基本上所有认证赛事都是A类,今年赛事认证修订后,B类赛事已有明显增多,也有的是省会城市,但没有引起注意。

天津碰巧关注度高 ,主办单位经验不够,政策是一视同仁,天津市政府放得下面子,中奥路跑放得下资历,这应该是值得肯定事情,只有刀刃向内,才能自我革命。

五月份新的认证办法实施后,很多城市通过办一场赛事的方式重新积累了与运营公司的经验,绝对不是只有太原马一个。2023年天津马时隔17年重新回到主城区,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发令仪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出席。按照这样的城市能力和资源投入,获得A类认证当然不在话下,但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空子”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门很小,需要人钻的时候,叫做钻空子、走后门。如果门已经很大,且有标识说这就是门,那就没有空子一说。当然,门的标识应该足够清晰,便于大家识别。所以,拿一场赛事的结果去倒推一个政策的合理性,略微有些片面。

A跟B类赛事区别在哪?其实区别主要就是在于成绩是否能够承认记录,以及能否参与排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完赛证明的影响,很多赛事只认可A1类完赛证明,是因为之前认证赛事几乎都是A1,随着B的出现,兴许成绩证明的认可范围会逐渐扩大化。

A类赛事的条件,除了资格问题,最关键的还有客观原因,如果赛道不符合客观要求,临时调整线路,那A类认证自然无法满足。赛事认证本质是一种合约关系,并非强制的行政行为。就好比签合同,甲方提前已经把合同写的很清楚,乙方没有认真按照条款做,最后合同没签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方的利益,不能怪甲方合同条款没写清楚。

这个道理很简单,需要仔细研究认证规则的,不是跑友,也不是媒体,是赛事自己。客观说,没人强制赛事要认证,只是现在认证的赛事的比例太高,且形成了工作惯性,非办“最高级”不可,那就把本来是自愿性的双方协约关系异化为了一种管理行为,好像是“被降级”,受到了什么处罚一样,其实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回归本源和初心


因此,只有回到赛事认证的性质上来,才能全面理解这个问题。

如果那些踏踏实实办赛经验很丰富的小城市,和一个完全没有主城区办赛经验的一线城市都能够获得同样的认证,这样的政策就公平吗,可能无法回答。

生活中很多两两比较的问题存在一定悖论,当A比B合理,B比C合理的时候,C未必就不比A合理。有的时候其实很难去说什么是最合理的方案,因为角度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当然,形势永远在不断变化,政策也必然应该不断优化,目前的形势出现一两场天津的情况,也说明政策的方向发挥了效果。

在天津公布B类后,有的人选择退费,也有的跑友很高兴,因为有了重新递补的机会,还有的天津本地市民重新获得了能在家门口跑步的机会。其实,在正式官宣前,甚至还有期待赛事能降级的,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也不禁让赛事要反思,在愈发追求高级别的当下,跑友的需求是千篇一律的吗?大城市的比赛就一定要更高级别,更快速度,更多直通,更大规模,更多精英,更高奖金吗?

可能我暂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作为非标牌赛事,天津按要求是无法邀请国际精英运动员,6000元的奖金上限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其他高水平外籍选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这是否会让马拉松真正回归大众呢?我们是否对高水平赛事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呢?可能需要让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吧。

但我相信,天津人民一定会跟去年一样,热情地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跑友,天津马拉松也会圆满落幕。

若干年后,不会有人记得2024天津马究竟是A1还是B,但那些深刻的记忆定将永远留存——倍儿美的赛道、热情洋溢的市民以及倾情奉献的志愿者,或许,还有海河边上大爷们刷刷地优美跳水身姿。

(本文所有打赏将转交作者六斤橘子)

>>>点击更多精彩<<<
每个报名者收5元!省级监管的困局
舆论场太奇葩,马拉松怎么办
广马今年还喝红牛吗
一个官网上线还要郑重其事
南京马竟然如此细化名额

马拉松江湖
感受马拉松赛事,评议马拉松产业。
 最新文章